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複姓哪些好聽

複姓哪些好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4 13:19:01

提起縱橫武林的大俠,總有那麼幾位,光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厲害,比如慕容複、令狐沖、歐陽鋒、西門吹雪、東方不敗……

但若是給大俠們換個姓,整個故事看起來就像路人甲的聚會:王複、張沖、李鋒、陳吹雪、高不敗……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1

慕容複聽了都搖頭。來源/97版《天龍八部》截圖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會考慮給孩子取四個字的名字,聽起來就與衆不同。

為什麼複姓莫名給人一種很高級、很稀有的感覺?難道複姓真的和古代貴族有什麼淵源?

複姓究竟怎麼來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姓的來曆。

如今的普遍現象是子随父姓,但第一個擁有姓氏的人又随誰呢?一個比較魔幻的傳說是,混沌初開時,天帝在天上捏了好幾排小人兒,然後随手撒向地面,落在石頭上的姓石,落在樹上的姓葉,落在花叢裡的姓花,落在池塘裡的就姓池。

這個随意又浪漫的神話,體現了我國先民的圖騰崇拜。一般認為,古姓起源于圖騰,人類的女始祖“母感天而生子”,這才有了人類。最早的幾個姓在很長時間内延續不變,數量很少。西周時期,可明确考定的姓也不過數十個,且都是女字旁:姬、姒、姜、嬴、妊、妃、好、姚等,基本都是單字。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2

夏啟,夏朝第二任君王,姓姒,建立世襲制。圖為夏啟影視形象。來源/電視劇《大舜》截圖

古姓多為女字旁,是因為姓源于母系氏族社會,那些有着同一母系、具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族屬的姓是一樣的,所以姓是一種符号标志。因此,姓其實體現着某種尋根意識,尋到了種族最初的那個女始祖,也就找到了自己的根。

但是,這些數量有限的姓并不具備發展出後世“百家姓”的能力,為大量新姓提供來源的其實是氏。

先秦時期,姓和氏并不是一個東西。西周基于宗法制行分封,周天子嫡長子繼承王位,為大宗;庶子們則被分封成諸侯,為小宗;諸侯的嫡長子又繼承國君位,為大宗,一衆庶子則再被分封出去,成卿大夫,為小宗……姓是大宗的族号,代表着根的傳承;而被分封出去的小宗需要再給自己起個族号,這就是氏,比如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封(康叔)被分封衛國,于是姬封就以“衛”為氏,成為衛氏(姓)後代的始祖。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3

西周分封示意圖。來源/高中曆史教科書

所以,氏其實是源于同一父姓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開氏始祖的符号标志。姓不能亂起,但氏相對靈活。梁啟超認為,周代命氏的方式有四種:以國為氏、以王父之字為氏、以官為氏、以封地(采邑)為氏。

宋代史學家鄭樵對氏的起源進行了歸類,足有33類之多,包括以國、以郡國、以邑、以鄉、以亭、以地、以字、以名、以序、以族、以官、以爵與譜系等28類,還有代北、關西、諸方的複姓等5類。

此處,複姓出現了,但這裡的複姓或者說複氏,來自于古代少數民族,且另作他論。大量的複姓其實來源于以各種依據命名的氏,也就是說,在各小宗給自己命氏的時候,如果碰上兩個字的地名、官名、邑名等,就有可能給自己來一個複氏。所以,複氏的出現沒有特殊的理由,它和其他單字的氏也沒什麼兩樣。

根據先秦時期人們命氏的依據,複氏的來曆差不多就是鄭樵歸納的那幾類,此處列幾個較為常見的複氏來源:

第一,以地名為氏。比如楚莊王的小兒子子蘭,是小宗,被分封到上官這個地方做卿大夫,所以子蘭就以“上官”為氏,成為後世上官一族之祖。歐陽、賀蘭、百裡等複氏也均來自地名。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4

還記得當年艾利斯頓樹下的上官瑞謙和慕容雲海嗎?來源/電視劇《一起來看流星雨》截圖

第二,以官名為氏。公元前445年,杞國被楚國所滅,杞簡公的弟弟佗一路逃到了魯國。當時,魯悼公念杞人為夏王族之後,于是為佗封侯,為“夏侯”,佗的後輩覺得臉上有光,于是就以夏侯為氏,一路傳承,夏侯惇就是佗的知名後代。

第三,以方位為氏。這個很直白,如“北宮”。周文王之後姬括,世代襲為衛國上卿,住在京都北宮門外,于是以北宮為氏。春秋時期,鄭國一大夫住在西門,所以其後人便都以“西門”為氏,比如西門吹雪、西門慶。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5

“搞笑版”西門吹雪。來源/電影《大内密探零零發》截圖

第四,以爵與譜系為氏。夏商周三代,公爵居五爵位之首,公爵的後人覺得倍兒有面兒,所以滿足地以“公孫”為氏,以顯血統高貴,大概《水浒傳》中的“入雲龍”公孫勝也帶點“高貴”血統吧!

以上幾種複氏的來源比較多見,像上官、歐陽、夏侯等複氏一直沿用至今。秦漢時期,姓氏合一,後世不再區分姓和氏,種類繁多的單字氏、複氏也就成為單姓、複姓,逐漸變成了今天的“百家姓”。

複姓和少數民族有什麼關系?

前面說到,代北、關西、諸方等地的複姓來源于古代少數民族,那麼民族融合會不會是複姓産生與流行的重要原因呢?

不完全是。雖然在我國幾千年曆史中,不同民族不斷與華夏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漢族與姓氏文化,但漢姓胡化的現象是很少見的。曆史上,漢人的姓被改為胡姓,一般是少數民族統治者采取行政手段,推行變姓或直接向漢人賜姓的産物。

例如,公元557年,鮮卑人宇文覺代西魏稱帝,建立北周。宇文家族命令曾改了漢姓的鮮卑族人都改回原姓,比如将“元”改回“拓跋”,單姓一律恢複成複姓。同時,賜予漢人鮮卑複姓,如為蔡氏賜姓“大利稽”,為張氏賜姓“叱羅”,為周氏賜姓“車非”。宇文氏還命各位士兵跟着他們将帥的姓,均改為鮮卑姓。直至楊堅(後來的隋文帝)做北周宰相時,被改姓的文武百官們才恢複漢姓。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6

影視劇中的宇文覺。來源/電視劇《獨孤天下》截圖

元代時,蒙古族統治者也推行過“漢姓胡化”,不過有人是主動要求改姓的。那時,統治者提倡漢人說蒙語,蒙古族人的政治地位也高于漢人,所以一些漢人以取蒙古名為榮。比如:劉哈剌不花——其實是江西人;楊朵兒隻——其實是甯夏人;高宣蒙古名塔失不花——其實是遼陽人。

除了官方主導的改姓,也有一些長期生活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漢人,受民族文化的感染而改為少數名族的姓氏。

雖然“漢姓胡化”确實存在,但曆史上民族融合的結果主要為“胡姓漢化”,大緻有這樣幾種情況。

首先,和推行改姓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一樣,漢族帝王也會通過行政手段向異族首領或将官賜姓。比如,漢武帝賜匈奴太子日䃅“金”姓,諸葛亮賜哀牢夷首領“趙”“張”“楊”“李”等姓,唐太宗賜西夏拓跋赤辭“李”姓。

其次,少數民族統治者會主動接受漢文化,倡導改漢姓。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魏孝文帝發起的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改姓運動。孝文帝原來的名字叫拓跋宏,出于對漢族文化的崇拜,他将國都遷至漢人聚居的洛陽,并且從上到下地廢胡服、禁胡語,将漢語定為國語,還鼓勵鮮卑人娶漢人為妻。

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命鮮卑族人改鮮卑姓為漢姓,作為皇族的拓跋氏帶頭将自己的姓改為“元”,孝文帝即叫元宏。其他的如改“賀魯”為“周”,“去斤”為“艾”,“叱羅”為“羅”,“柯拔”為“柯”,“步六孤”為“陸”,林林總總一共改了144種姓氏。這裡且做一個大膽推斷,沒準後世艾、柯的人,有一點點鮮卑血統。

再者,就是一些人為了适應社會文化環境而改從漢姓,或是因為一些重大事件,如遷徙、避禍等基于現實需要而改從漢姓。

總體來看,曆史上少數民族的姓氏改為漢姓後,并不都是由多字變為單字,二字姓、三字姓,甚至九字姓都是存在的。而随着各民族間進一步的相互融合,這些複姓與多字姓也都逐漸變為單姓。如今天的廣西有很多姓銀的人,他們的祖先銀述可是金國女真族的一員大将,因久居廣西,其後裔的姓氏逐漸變為單字“銀”。

姓氏演變的曆史其實是民族融合的切片,這種雙向文化交流的過程,造就了今天豐富多元的中華各民族文化。複姓的來源其實也不能排除古代少數民族複姓音譯成漢姓這一點,比如“慕容”,但是數量可能遠遠沒有由命氏而來的多。

複姓和貴族又有什麼關系?

根據複姓的來源及其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可以看出複姓之人未必就是貴族,因為複姓和單姓的來源是大體一緻的;複姓之人也不一定就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血統,畢竟民族文化的融合是一個複雜且雙向的過程。

但是,姓氏在曆朝曆代,确實或多或少代表過出身與門第,在不同程度上為一個人是天生“不同凡響”還是“平平無奇”貼上标簽。

先秦時期,小宗雖然不能像大宗一樣繼承君位,但是有命氏之權,而其他平民百姓是沒有這層血緣關系的,所以連氏都沒有。随着父權社會的演化,以父姓始祖為源的氏逐漸成為象征貴族階級的符号,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如鄭樵所說:“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别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孔子周遊列國時,半路上碰到的長沮、桀溺等人就是沒有姓氏的人,因為他們出身于寒門。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7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來源/電影《孔子》截圖

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廢分封、行郡縣,依附于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命氏制度沒了意義,所以再把“氏”作為區分貴賤的标志也着實無趣。既然氏沒了彰顯身份的作用,那麼它與标記血緣的姓也就沒有本質上的差異,這直接促成了姓氏合一,并為後世的姓氏文化奠定了基礎。

西漢初年,劉邦決心消滅各地舊貴族的殘餘勢力,下令将戰國時期那些“名門望族”的後裔全部趕到湖北一帶集中居住。這些沒落貴族迎來了新的人生階段,有的給自己整了一個配套稱号。比如,身為齊國望族子孫的田登,住在一個叫第二門的地方,就将自己的姓氏改為“第二”。其他如“第五”“第七”“第八”等複姓,也都有可能是這麼來的。奇妙的是,這些在特定心境與情景中産生的複姓,一直傳承到今天,陝西鹹陽的魏洛村就聚居着很多姓“第五”的人,有的則逐漸演化為“伍”姓、“第”姓等單姓。

後來,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門閥制度的興起又賦予姓氏彰顯身份的能力,且日漸成風。但是,很多貴族姓氏都是單姓,不多見複姓。

所以說,先秦時期的氏雖然為貴族專享,但複氏和單字氏的地位是一樣的,複氏并沒有什麼特殊的身份表征,甚至在秦漢之後還有可能是落魄貴族後代“我落淚,情緒零碎”的産物。縱使門閥制度又掀起了以姓氏論貴賤之風,但複姓也并不是貴族姓氏的主流。

可以得出結論:複姓和貴族毫無瓜葛。

今日的複姓為何會增多?

既然複姓和“不同凡響”沒啥關系,為何近年來新生兒的父母會青睐複姓和四字名呢?人們又為什麼會覺得複姓不一般?

回看曆史,複姓的整體趨勢是逐漸減少的,因為使用起來并不方便,一字姓 一字名或兩字名是常見用法,比較符合漢語節律。但是,曆史上也不是沒有過複姓井噴的時期。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長,各諸侯國和各種各樣的卿大夫循着分封制不斷分支、不斷命氏,緻使當時新出現的氏亂七八糟,重名現象層出不窮。僅就孔氏而言,就有魯國後代、衛國後代、鄭國後代、宋國後代等等紮堆“搶注”。氏重複了,名字就很有可能重複,同名同氏的人便越來越多。

為了避免重名,春秋中後期出現了一些複氏,至春秋末期則出現了複氏直線增加的局面。讀《論語》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學生裡面,複姓的人一會兒就冒出來一個,比如端木、南宮、公伯、司馬、公孫、奚容……據統計,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有二十三人為複氏。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8

節目中的孔子弟子子貢,複姓端木,名賜。來源/綜藝《典籍裡的中國》截圖

而這一熱潮随着分封制瓦解、姓氏合一逐漸平息,因為不會再有由小宗定取、橫空出世的氏了;春秋末期出現的這些複姓,有的在後世傳承中因不便使用而演化為單姓,如鐘離變為鐘、司寇變為寇、宗伯變為宗等;也有的延續至今。這波複姓浪潮應該是後世複姓的最主要來源。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9

鐘無豔,一說其原複姓鐘離,名無鹽,齊宣王之妻,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醜女”之一,但是才華橫溢。來源/電影《鐘無豔》截圖

今天的複姓,除了少數子随父姓的傳統複姓,很多都是“新複姓”。其中,比較常見的是以父母二人的姓氏并作複姓,比如張楊果而。也有的是将母親的姓氏與父親的姓氏隔開,置于四字名中。

對應曾經因父權興起而成為身份與血緣标志的氏,現在将父母的姓氏各取一字入名的潮流,也反映了社會性别意識與家庭觀念的變遷。而對應春秋時期複姓的增加,當時是出于實用目的,今天還是出于實用目的。現在以新複姓取名,主要目的不是避免重名,而是将雙倍的愛注入孩子的漫漫人生,是“雙系撫育”觀念的體現。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10

曾有新聞報道稱,有父母給孩子取名“王者榮耀”。雖然新複姓趨向多元,但是這樣的名字多少還是有些随意了!來源/“青海生活頻道”報道截圖

至于為什麼人們會覺得複姓自帶高級感,大概就是五個字:物以稀為貴。

不過,文藝作品也在其中也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是武俠小說。20世紀80-90年代,金庸、古龍等作品被紛紛搬上屏幕,掀起了年輕人讀武俠的熱潮。那些跳動在他們腦海與記憶深處的大俠,幾乎都擁有一個“不同凡響”的複姓名字。隻要想起這些名字,豪情、灑脫、仗義便統統湧現,再加上浩渺江湖和神秘武林的加持,人名自然也帶着“高級”質感,還仿佛有不一般的曆史淵源。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11

深入人心的東方不敗。來源/電影《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截圖

當然了,偶像劇也“功不可沒”。熒屏背後的男女主角,不出意外的話應該都有一個貴族氣質滿滿、幾乎不會重名的複姓名字,比如風度翩翩的公子哥南風瑾、慕容雲海的另一個好朋友端木磊。這些主角總是和優秀、浪漫、高顔值挂鈎,因複姓名字而顯得仙氣飄飄,演員的出挑外形也在無形中加深了觀衆對複姓很高級的“刻闆印象”。

可如果南宮仆射變成南宮二柱、公孫綠萼改名公孫翠花,複姓的形象又會是另一番模樣了。

複姓哪些好聽(複姓名字有自帶主角光環的高級感)12

想象一下,如果她叫南宮二柱……來源/電視劇《雪中悍刀行》劇照

所以,複姓真的很高級嗎?都是錯覺!

參考文獻:

[1]王泉根著.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

[2]陳建魁著.中國姓氏文化[M].中原農民出版社,2008.

[3]何曉明著.中國姓名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4]田河,朱力偉. 秦印複姓初步統計[J].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3).

[5]陳光田. 戰國私玺中所見古代複姓及其源流考[J].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