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你明明對某人/事非常生氣,但你就是說不上來那種感覺,就是一直氣,一直氣,一直氣……
但是,如果有人說了一個能确切表達你情緒的詞彙時,你一定會直點頭,對!對!對!就是這個意思!頓時,你的氣也消了大半。
孩子也是一樣,當他沒有語言、找不到适當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時,他自己急,你比他更急!
那麼身為父母,我們可以這樣做:
1、預先描繪孩子的情緒樣貌
大部分的孩子在某段時間内所能吸收的訊息或接受的刺激相當有限,當孩子對環境的接受量達到飽滿時,可能就會出現不安焦躁的行為。
我們可以預先觀察孩子的動作,如轉頭不看、開始打哈欠、開始哭鬧、開始不安等,都是他已經玩夠了的肢體訊息。父母可以記錄這些訊息,當他玩夠時,就不要再強迫他了。
等到孩子長大一些,持續追蹤他們情緒的狀态,寫下幾個句子來描述他們的喜好,這些情緒清單,可以成為我們觀察孩子行為改變的利器喔!
2、結交朋友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碰到各式各樣的同學,有的天真、有的自私,讓孩子跟很多團體互動,跟很多不同的人對話,但不要強迫他,這社交經驗一定要依個人氣質來量身打造喔!
3、培養同理心
多利用機會,在孩子面前推敲别人行為的可能,揣測一下對方的想法,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看待問題。但千萬不要在此人面前大聲交談喔!
4、親子共讀
睡覺前,一起和孩子讀個半小時的書,形式不拘,或躺或卧,養成家庭的向心力,也讓我們的大腦從自己的經驗中走出來,去想像不同世界中有許多和我們反應不一樣的人。
5、後設情緒(I know what I knew)
所謂”後設”,就是“我知道我知道”(I know what I knew),我知道我剛才知道了什麼。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教導孩子去想想
——“為什麼我會難過/傷心/生氣……”
——“發生了什麼事,讓我難過/傷心/生氣……”
然後想想該如何處理。
6、我訊息(I message)
心理咨詢中有一個方法叫“我訊息”,使用我訊息的目的在于,非指責,非怪罪,而是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
所有的人我關系都需要有「界限」。界限愈清楚,則愈有好的關系。缺乏界限将使關系變成非常的脆弱與危險。
除了界限的劃定外,如何以合宜的方式反應此界限也是很重要的,将不會傷害到彼此所建立的良好關系; 我們可以學習“三階段反應法”:
表述事實/感受
提示/警告後果
處理及解決問題
(“我訊息”和“同理心”并不是一回事哦!下周,我們将具體談論“我訊息”。親子關系超緊張,或許可以嘗試通過“我訊息”去修正!)
7、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
學琴或音樂,不管什麼都能讓孩子成長的經驗中大大增進對他人情緒的知覺,而這知覺可預測孩子日後建立和維持友誼的能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