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海綿城市怎麼樣?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 實習生 王苗苗)7月20日,特大暴雨突襲河南省鄭州市2016年,鄭州曾成為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有網友不禁提問,發生特大暴雨之後,鄭州建設的海綿城市“失效”了嗎?,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鄭州的海綿城市怎麼樣?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 實習生 王苗苗)7月20日,特大暴雨突襲河南省鄭州市。2016年,鄭州曾成為河南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有網友不禁提問,發生特大暴雨之後,鄭州建設的海綿城市“失效”了嗎?
海綿城市的功能是什麼?打造海綿城市是否能“告别看海”?對此,記者采訪了相關領域專家。
海綿城市難以應對特大暴雨
2016年鄭州成為全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據當地媒體今年5月報道,自海綿城市建設實施以來,全市共計消除易澇點125處,消除率77%。此次特大暴雨發生後,有網友詢問,海綿城市“失效”了嗎?
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城市規劃系主任李強說,這次降雨鄭州氣象觀測站最大小時降雨量達201.9毫米,應對這種特大暴雨,海綿城市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李強說,從國際上看,海綿城市最主要是解決水質、水生态和雨水資源利用的問題。我國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适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将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指南》提出年降雨總量控制率最佳為80%至85%,也就是控制全年80%至85%的降雨量,其對應的降雨主要為中小雨。海綿城市主要對中小雨發揮作用。在《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公示稿中,主城區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3%,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僅為20.5毫米。
他說,鄭州市海綿城市建設對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會有很大的提升,但不能應對此次特大暴雨這種自然災害。
“海綿城市建設不會立竿見影”
海綿城市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記者了解到,随着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加快和城市群的興起,屋面、道路、地面等設施建設導緻下墊面硬化,70%至80%的降雨形成徑流,僅有20%至30%的雨水能夠滲到地下,破壞了自然“海綿體”,導緻逢雨必澇、城裡看海和雨後即旱、旱澇急轉,帶來了水生态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等問題。
2012年4月,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上首次提出“海綿城市”的概念。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屋頂綠化、雨水收集利用設施等方式,綜合采取“滲、滞、蓄、淨、用、排”等技術措施,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适應環境變化、抵禦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分别于2015年、2016年确定兩批共30個海綿城市試點名單,給予試點城市專項資金補助。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萬謙稱,兩批試點城市包含了傳統南方多雨區和北方少雨區的特大城市與中小型城市,基本涵蓋了我國的主要城市類型。“有大規模的傳統曆史名城,有新開發的新建城區,有曆史悠久的自然山水城市,有以人工環境全面改造自然的新嘗試。總體說來,海綿城市試點城市是對中國城市未來合理利用水資源的一次重要實驗。”
不過,“海綿城市”的效果遭到質疑并非首次。有媒體報道稱,在2016年汛期,30個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中有19個出現内澇,有人因此認為海綿城市試點失敗了。當時,住建部官網發文指出,海綿城市建設不會立竿見影、一蹴而就,住建部有關負責人稱,海綿城市建設還在加快推進。
北京市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長、總工程師朱志紅,曾經擔任住建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委員,并曾前往一些試點城市調研。她認為,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實施層面,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是一個在實踐中探索和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認識的過程。
她說,根據《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目标要求。2015年和2016年,住建部、财政部等部委聯合推出30個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每個城市中選取約20平方公裡的區域作為試點建設區。“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具有階段性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科學規劃,需要相關管理制度、措施、投資去配套。”
城市規劃要為雨水蓄滞騰出生态空間
打造海綿城市是否能“告别看海”?試點城市有何效果?萬謙認為,海綿城市不能徹底解決城市洪澇與幹旱問題,而是為洪澇與幹旱等自然極端氣候現象提供更有彈性的處理方式,是通過人造環境與自然地理特征的充分結合,實現一種靈活調蓄水資源的長效機制,這個實驗總體看來是獲得了相當成效的。
朱志紅也認為,目前試點城市具有一定成效,有些試點城市挖掘适合自己的特色措施與方法,“比如一些用地比較緊張的老城區,過去排水管網建設标準低且不能做到雨污分流,通過建設雨水泵站以及淨化措施,加強了排澇能力,并且使城市水體恢複幹淨狀态;西北部一些城市在系統規劃的基礎上從地域特點出發,從水土保持角度探索了适合當地的技術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她說,在海綿城市的試點區域,内澇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過去,有些城市的局部地區下大雨可能就淹了,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大大減少。”但是遇到特大暴雨時,下凹綠地、透水鋪裝等源頭減排設施的作用微乎其微,需要依靠城市的行洩通道發揮排除内澇的作用。
未來打造海綿城市具有什麼挑戰?朱志紅表示,打造海綿城市體系的難點在于優化城市規劃,調整城市建設用地,為雨水蓄滞騰出生态空間,并疏解空間留出行洩通道。目前,這方面仍然存在難點。
建議1:海綿城市建設應與自然生态體系修複相結合
李強認為,面對這種特大暴雨,從長遠來看需要從兩個方面下工夫:第一,海綿城市建設應該與城市自然生态體系修複與建設有機結合,切實踐行國家生态文明戰略;第二,要加強對特大暴雨等自然災害的預警與響應能力。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萬謙也認為,海綿城市本身的設計概念是很好的,但如何落實設計概念是一個大問題。哪些設施已經落實并起了作用?哪些設施沒有起到設計時應有的作用?哪些設施還沒有落實?這一系列問題要全面考察之後才能得出結論。
他說,作為一個系統工程,海綿城市不是單一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從鄭州此次暴雨内澇引發的災害來看,鄭東新區的受災情況好于西部,這與鄭東新區本身的龍湖、龍子湖等景觀水體的蓄洪作用有關,而景觀水體的蓄洪作用就是海綿城市概念的重要組成之一。但地勢更低的東部受災情況也較輕,與其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有着密切關系。
“目前,我們的城市建設還要還前面幾十年的防洪防澇欠賬。”他說,當年低成本開發的很多居住、商業用地,是擠占自然行洪、蓄洪用地的結果。海綿城市本來是糾正這個問題的藥方,但藥力如何就要仔細考察了。
建議2:重新梳理黃淮流域城市防洪體系
遭受特大暴雨襲擊的鄭州,城市規劃需要向哪幾個方面完善?萬謙認為,一是加大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比例。這就需要均衡測算全面投資,彌補短闆。作為北方城市,鄭州與武漢、重慶、長沙等南方城市不同,對于防洪防澇意識沒有那麼強,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也存在投資方向上的缺失,對于防洪防澇基礎設施沒有切膚之痛。但近年随着氣候變化,極端氣候現象發生的概率大為提高,對大城市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所需要的防護投入成本也越來越高。
“東京是一個極好的案例。我們看《指環王》裡矮人建造的墨瑞亞礦坑場景,真實取景地其實是東京的地下箱涵。這個耗資近千億美元的大工程是保障東京都地區遠離大江戶遭遇的傳統水患的重要設施。”
他說,中國在城市治理上要結合以往的優秀經驗,避免已有的教訓。從曆史經驗上看,歐美特大城市在基礎設施上的持續投資曆經百年甚至千年,基礎底蘊極為豐厚。巴黎下水道、柏林的地下綜合設施、倫敦地下鐵等都是一個乃至好幾個世紀的工程,整體投資和維護的經驗極為豐富。這些設施在以往城市建設中占城市GDP的比值,是我們城建資金分配的重要參考。
他建議系統規劃城市排水系統。“排水管網和泵站的建設以及洪水排放到何處,是需要系統規劃的。鄭州的防洪規劃對于這種極端氣象問題準備不足,可能也需要對黃淮流域整個城市防洪體系進行重新梳理。”
新京報記者 張璐 實習生 王苗苗
編輯 樊一婧 張磊 校對 危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