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源頭活水”。
給農戶辦貸款,可沒有想象那麼簡單。一則,大多數農戶幾乎沒有信貸記錄,二則,農業經營特别是養殖業,風險大,貸款風險防控難,極易形成呆賬壞賬。
49歲的中國農業銀行重慶武隆支行信貸員傅小康,擔任“三農”貸款客戶經理10多年來,累計為2000多戶農戶發放貸款3800多筆,涉及金額3.5億元,沒有一筆損失——這是個奇迹!
傅小康是怎麼做到的?答案其實并不複雜——把農民當親人,以真心換真情,對其生産生活各方面情況了如指掌,由此來找到真正需要貸款的人;在實踐中練就“懂經營善管理”的本事,深度參與到客戶生産經營的每一個環節中,幫助提升其經營水平,以此化解還款風險;從群衆的需要出發,創新設計金融産品,切實讓金融與實體經濟緊密結合,回歸金融本質,助力經濟發展。
11月2日,傅小康(右)在鄉間小路上,和村民聊着家常,關心着他們的發展。記者羅斌攝/視覺重慶
上午10點已過,大霧仍未散去,路面和地裡的白菜,都蒙着一層白白的霜。
這裡是位于武陵山區的武隆石壩村,海拔高,氣候嚴寒,耕作條件差,一度是重慶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58歲的張天全蹲在馬路邊,在寒風中搓着雙手,焦急地盯着前方。負債數十萬元,妻子還卧病在床,一個人喂幾十頭牲畜仍然入不敷出,他看起來比同齡人蒼老許多。
大霧深處的一個人影逐漸清晰,是他,中國農業銀行重慶武隆支行信貸員傅小康。
見到來人,張天全一雙粗糙的大手伸出去,内心的忐忑,卻有增無減。
“老傅啊,家裡實在拿不出錢。”張天全話鋒一轉,“但是絕對不能讓你為難,我找了一家貸款公司,每天5000元利息,先把你們的錢還了。”
“千萬不能這樣,我來幫你想辦法。”傅小康一口回絕。
這一幕,發生在今年10月初的一天。農戶為啥甯可借高利息的貸款也要先把銀行的錢還了?欠賬還錢,秉公辦事,銀行信貸員為啥還要拒收?一借一貸間,是怎樣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為緻富路錦上添花
也在關鍵時刻雪中送炭
故事要從兩年前講起。
2019年7月的一天,傅小康為村民送貸款上門後折返武隆城區,經過石壩村時,又看到了那棟熟悉的“半拉子”樓房。
樓房早已封頂,但外牆的磚尚未抹灰上色,沒有安裝鋁合金玻璃的窗戶像一個個窟窿,房前的院壩也是一片泥濘。
石壩村毗鄰重慶著名休閑度假地——仙女山,周邊農家樂鱗次栉比。這棟樓為啥沒能及時建起來?
帶着疑惑,傅小康走進了房屋,遇見了正在給内牆抹灰的張天全。“我完全是靠自己在建房,養豬種菜,掙一分錢用一分錢,5年才建成現在這個樣子,太慢了,看到鄰居們的農家樂天天有錢賺,我也很着急。”張天全說。
“為啥不能貸款把房屋建成,早點開門迎客掙錢還款呢?”
“街坊鄰居都找遍了,沒有借到錢,銀行裡又沒有親戚朋友。”
“我是農行的,我就是農民的親戚朋友。”
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幾分鐘内達成共識。此後第三天,張天全拿到22萬元貸款。用這筆錢,他裝修完了房屋,購買了農家樂相應設施。
次年夏季,張天全的農家樂住宿、餐飲淨收入逾10萬元,加上銷售農産品的收入,他一舉還完了銀行貸款。
張天全富裕了,傅小康的幫助卻沒有停止。“老傅三天兩頭打電話給我,教我怎麼做生意。他又幫我辦了30萬元貸款,建議我擴大種植和養殖規模,順便多賣些農産品,增加收入來源。”張天全說着打開自己的手機,上面一個接一個的都是和傅小康的通話記錄。
張天全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突然到來的“親戚朋友”,除了在緻富路上錦上添花,還會在關鍵時刻雪中送炭。
就在農家樂步入正軌之時,張天全的妻子卻患了重病,先前的30萬元貸款不得不挪用于治病,幾個月内就消耗殆盡。
銀行的還款期限要到了,自己一時半會兒還不上,這可怎麼得了?
“老傅會不會擔責,會不會被銀行開除?這可都是我拖累了他呀!”
焦急萬分中,張天全經人介紹找到一家小額貸款公司,想借一筆錢先把銀行的錢還了,再想辦法續貸。按照對方的要求,這筆錢每天要5000元利息,相當于每天牽走一頭小牛。
傅小康感動了,同時也犯難了,一邊是收款壓力,一邊是農戶的現實困難,如何兩全?思慮再三,傅小康把自己的朋友圈梳理了一遍,最終找到一人願意免息借給張天全10萬元,通過3次“沖貸”辦理續貸,“小牛”保住了。
以真心換得真情,這樣的故事,傅小康經曆了很多。在他負責的村,每到過年殺年豬,大家都要邀請他到家裡吃刨豬湯。“老傅真不把我們貧困戶當外人”“老傅不是來放貸的,他是來送财的”……采訪中,重慶日報記者多次聽到這樣的評價。
“外公”主動送來“錦囊妙計”
在“火鍋之都”重慶,苕粉是食客最愛點的菜品之一。武隆是重慶優質苕粉産出地,而武隆最大的苕粉生産企業,名叫栾氏苕粉。
不過,就在幾年前,這家行業龍頭企業的創始人栾波,還在風裡來雨裡去跑運輸,一直沒有攢下什麼錢。
2012年末,栾波賣掉了經營多年的大貨車,還了欠賬後,僅剩700元錢。這年春節的一天,栾波帶着家人在武隆城區閑逛,花花綠綠的各色年貨招人眼饞,但捏一捏兜裡的鈔票,栾波不得不加快了腳步。走到農行門口,他下意識放慢腳步。此刻,傅小康的辦公室,仍亮着燈。
11月2日,傅小康(左一)正在栾波的苕粉廠參觀,栾波把企業最新的發展與他分享。
想着順道看望一下老朋友,栾波進了辦公室。此前多年,他幾次經傅小康向銀行貸款,用于購買貨車。如今車賣了,銀行的錢還了,但老傅的情誼不能忘。
“開貨車不掙錢,今年又打了‘白闆’。”栾波一臉苦相。
“考慮一下做苕粉吧,武隆這麼多人做苕粉,地方品牌已經做出來了,但沒有一家做成規模的,你在外面跑過,有能力做。”傅小康支招。
年後,拿着從銀行貸來的5萬元,栾波的苕粉生意開了張。晚上生産,白天銷售,一個月下來,竟有好幾千元賺頭。一家人辛辛苦苦幹了3年,有了40餘萬元結餘。好日子終于來了,栾波打算在武隆城裡買套房。但和傅小康分享這份喜悅時,卻被他潑了一盆冷水。
“現在做苕粉的人越來越多,競争肯定越來越激烈。手工生産,還能堅持多久?誰的規模大,誰的單位成本就低。為啥不搞點機械化生産,要做就做第一。”當栾波小富即安時,卻被傅小康狠狠“抽了一鞭子”。
對于信貸員而言,這也是重要的工作策略——用小額貸款鼓勵客戶“試一試”,相當于孵化,發現其潛力後,就擴大信貸規模,着力培育。
拿着新貸來的40萬元,栾波立即買回烘幹機、切割機等設備和更多原料。小農戶機械化生産苕粉,在武隆可是頭一遭。如何用機器做苕粉,沒有人知道。栾波摸索了近1個月,但生産出來的苕粉要麼太軟易斷,要麼硬得像石頭,根本沒法吃。前後近20噸原材料報廢,損失好幾十萬元,貸款加上自有資金,幾乎全部虧空。
栾波幾乎急哭了。電話那頭,傅小康的話,卻始終隻有一句:再試試。
“那段時間,我其實比栾波還着急,一是還款風險,二是實在不忍心看到一個老客戶屢屢失敗。”回憶起這段往事,傅小康仍然有幾分自責。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對水和原料的配比進行了數十次試驗後,2017年7月的一天夜裡,軟糯油滑的苕粉終于從機器中流出來,在燈光下顯得晶瑩剔透。
傅小康當然是第一個收到喜報的,但電話那頭栾波對他的稱呼,也吓了他一跳:“外公。”原來,栾波的母親也姓傅,在重慶農村,素有按姓氏認親的傳統。“我實在是太感激他了,一時不曉得怎麼表示。”栾波說。
産品研發成功後,栾波的生意蒸蒸日上,年産值突破1000萬元。但他發現,由于沒有品牌,超七成利潤被經銷商拿走,自己辛辛苦苦做生産,掙的卻是“下力錢”——必須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銷售渠道。這一次,栾波并沒有打算向銀行貸款,但“外公”卻主動送來了“錦囊妙計”。
今年初,“栾氏苕粉”品牌注冊成立,并在重慶主城成立了一家品牌運營公司。為降低運營風險,在傅小康的建議下,栾波實行了合夥制,幾名直播帶貨的主播分得了股權,由員工變身股東,既提升了工作主動性,又降低了人力成本。
有産能,有品牌,有渠道,“外公”心中更有數了——扶上馬,再送一程。前不久,他給栾波送來了100萬元貸款,用于擴大生産規模。栾波說,到明年,他的苕粉年産值将超過3000萬元。
“傅小康一直都是這樣‘愛管閑事’,不是被動地等待農戶來貸款,而是主動跟農戶溝通,并且協助農戶解決貸款以外的事情。”農行武隆支行行長餘文焱說,他從部隊轉業進入農行以來,無論是做行政工作,還是轉崗做基層信貸員,都不忘自己共産黨員身份,愛崗敬業,把農民當親人,以真心換真情,得到了同事和客戶的一緻認可。
創新金融産品
解農戶燃眉之急
在武隆區新春村,有大大小小數十家農家樂,彩泥鄉村酒店是其中最大的一家,占地10餘畝,有上百間客房,總投資逾800萬元。僅憑住宿和餐飲兩項,這家酒店的老闆肖玉梅,每年就能獲得近百萬元收入,這還不包括銷售農産品的附帶收入。
11月3日,肖玉梅正在彩泥鄉村酒店接待賓客,如今她的農家樂已發展為當地最大的一家。
不過,就在5年前,酒店剛剛建成之時,肖玉梅卻因為缺錢一籌莫展。和張天全一樣,在建房之初,肖玉梅并沒有長期的資金規劃,一邊建設,一邊修改方案,擴大規模。待房屋建成後,自己多年的積累已全部花光,能借的也全部借了,再也籌不到錢購買客房必需的家電和床上用品。
2009年5月,眼看着鄉村旅遊旺季來臨,自己的農家樂離開張仍差“臨門一腳”,肖玉梅心急如焚。
肖玉梅想到了老同學——傅小康,但很快她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此前,她在經營另一家小型農家樂時,通過傅小康從銀行隻貸到幾萬元,想要多借點,對方給出的理由很無奈:按照農村信用貸款的相關規定,憑肖玉梅的條件,最高額度隻有10萬元。如今的資金缺口,高達50萬元,銀行的額度遠遠不夠。
但别無他法的肖玉梅還是撥通了傅小康的電話,得到的答複不出所料:沒有那麼大額度。
拒絕肖玉梅的請求,本是實話實說,但傅小康心裡卻很不是滋味。小額度貸款,對肖玉梅這類客戶而言,沒有實際價值,這樣的情況,傅小康已遭遇過多次。
“原來的信貸産品,隻考慮了種植業和養殖業,幾萬元額度基本夠了,但經營農家樂,這點錢就遠遠不夠。”傅小康覺得,是銀行的金融産品有問題,對于上規模、上檔次的農家樂經營者,理應提升信用額度。
為啥不能推出一些創新的金融産品,擴大信貸額度,來滿足肖玉梅這樣的客戶的需求?接到電話的第二天,傅小康就行動起來,開始給上級寫申請。
這本是再正常不過的工作請示,但由于牽扯上了老同學關系,傅小康被一些同事質疑:你這不是假公濟私嗎?
對于單位“三好生”的傅小康而言,這樣的質疑,傷害不小。評優評先,那可都需要民主測評,衆口铄金,說你壞話的人多了,将直接影響考核。
傅小康又一想,信貸工作幹得好不好,關鍵要看是否能給客戶創造價值,可不能一味當“老好人”,意見該提還得提。頂着非議,傅小康向上級遞交了申請書。
精誠所至,十多天後,傅小康得到答複——肖玉梅的個人生産經營貸款審批通過,信用額度50萬元。農家樂經營者獲得這麼大的額度,這在農業銀行武隆支行,是第一次。
這讓籌錢無門的肖玉梅喜極而泣。兩個月後,她的農家樂如期開張。“這完全是一筆從天而降的貸款。我當時根本就沒有抱多大希望。額度是銀行規定的,他一個信貸員,怎麼可能突破。完全沒有想到老傅這麼上心。”肖玉梅說。
但肖玉梅不知道的是,為了争取這筆貸款,傅小康可是“傷透了腦筋、跑斷了腿”。分内職責隻是照章辦事,金融産品創新這樣的事,對于一個基層信貸員而言,還是“破天荒”。為了增強材料的說服力,傅小康進行了“專題調研”,對肖玉梅這類客戶的經濟條件、經營能力,以及她們所從事行業的盈利前景,都作了仔細分析,一份簡單的申請書,變成了一份産業分析報告。
申請書遞交上去後,也經曆了漫長的催促過程。“要從個人貸款部門遞交到支行,再遞交到分行,層層審批。”傅小康告訴記者,那段時間他盼星星盼月亮,天天打聽申請書審批進度,一次又一次給相關領導打電話。
辦農家樂,竟然可以貸到這麼多錢,肖玉梅身邊的村民們聞聲而來。如今,在新春村及周邊,已經建起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農家樂,這裡也由此成為重慶高山農家樂産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張天全辦農家樂能貸22萬元,也得益于這次金融産品創新。
更讓傅小康沒想到的是,自己的一紙申請書,還間接促成了農業銀行“惠農e貸”的推出。截至目前,這款産品的存貸餘額超過4000億元,授信戶數超300萬戶,成為全國服務“三農”的主力金融産品。
竭力服務“三農”,傅小康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農行功勳員工等榮譽。“傅小康”,已經成為農行系統的一個服務品牌。這些榮譽也證明金融力量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助力。
短 評>>>
鄉村振興需要有溫度的金融服務
依靠貸款,武隆區石壩村張天全的“半拉子”樓房變成了收入可觀的農家樂,僅有幾百元錢的栾波将苕粉生意做到了年産值過千萬元,新春村及周邊成為重慶高山農家樂産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給農戶的貸款支持,在助力農民脫貧緻富的同時,也扶持了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産業,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農行武隆支行信貸員傅小康從部隊轉業入農行,從行政轉崗做業務,從事信貸工作十多年來以真心換真情,真心把農戶當親人,累計為2000多農戶發放貸款3億多元,既為衆多農戶解了燃眉之急,也極大拓展了自己的業務範圍,成為了基層金融服務的行家裡手。在實踐中,傅小康通過了解農戶生産生活各方面的情況防控貸款風險,又通過産業調研鼓勵農戶發展相關産業,不僅讓農戶敢于以金融杠杆赢得發展機會,在規避風險的同時也讓金融産品真正助力“三農”發展,真正幫助農戶解決了現實難題,更樹立了信用觀念和發展信心。
金融賦能鄉村振興大有可為、大有作為。随着數字科技的發展,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用戶畫像”、手機銀行等不斷出現,金融服務的手段會更科學、更精準、更智慧。但是,對于廣大農戶而言,這些依然代替不了走村串戶,面對面交流的“線下”服務。因為在農民看來,國有銀行如同政府機構,基層的信貸員就是政府政策的代言人,對黨委政府的信任就來自于這些日常為自己發展操心服務的“傅小康”。以客戶為中心,幫客戶解難題,才能赢得客戶的理解和支持。幫客戶做大了産業,銀行也就有了更多優質的客戶,這是通行的經營理念。但要做好農村金融服務,隻背熟銀行服務手冊上的條款并不一定有效果,隻有用心用情把金融政策、産品信息爛熟于心,既顧及眼前,又着眼長遠,在服務“三農”中敢貸、願貸、能貸、會貸,把“為人民服務”理念貫徹到信貨工作的裡裡外外,做有感情、有溫度的金融服務,才能使更多助農資金源源不斷地注入鄉村,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發揮出更大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