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陳春花何為良好的生活方式

陳春花何為良好的生活方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3 00:01:37

陳春花何為良好的生活方式(人的自我進化之路)1

導讀:人的成長是一個自我進化的過程。怎麼找到内在力量推動自我持續成長?為什麼“逆生長”特别重要?如何才能讓自我進化成為一種習慣?2021年11月14日,陳春花教授在「BiMBA職業導師項目四周年暨2021年職業導師節活動」上發表主題演講,分享了她的思考。

每年的導師節都讓我特别感恩。當初發起這個項目,我并沒有想到它能如此快地成長起來。啟動職業導師項目的初心,主要緣于希望給兩部分人一個機會:

一部分是年紀比較大的人,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需求就是保持“逆生長”,給需要年輕的夥伴,帶來逆生長的參照。年輕人的朝氣和進取心最能喚醒人的逆生長。另一部分是年輕人,他們也有一個很重要的需求是對未來早做規劃。為此,年輕人可以向優秀的長輩汲取人生經驗。

因此,初心就是讓現在優秀的人與未來優秀的人相遇,并且彼此加持,既給年長者一個逆生長的機會,又讓年輕人看得到自己未來優秀的樣子。

我很感恩項目團隊的快速推進。我相信四年來職業導師的價值已經深入很多同學和導師的心裡。不管交流形式如何改變,每對導師和學生相遇之後彼此的變化與進步也持續在發生,而且這種緣分很可能會持續一輩子。

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和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有關。這本書是著名免疫學家聞玉梅院士送給我的,作者是她的母親桂質良教授。桂質良教授是中國首位女性精神病學專家和兒童精神與心理專家。這本書強調,人具有自我反思、自我成長的能力。這引發我強烈的共鳴,人的成長的确是一個自我進化的過程。

基于此,在MBA職業導師項目中,我認為同學們關注的焦點,不應該是導師能不能給我找到好工作、導師是不是非常資深、導師是不是可以讓别人覺得我也很厲害,而是在陪伴導師的過程中,你去觀察導師如何通過内在力量成為優秀的人,這又将啟示你如何通過内在力量變得優秀。這才是我們設立導師項目的真正目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麼找到内在力量推動自我持續成長?

一直以來我都很困惑,人成年之後該如何接受教育?在未成年時我們很容易接受他人的教育,長大之後卻不太容易接受他人的教育。因為成年之後,對事物會有自己的判斷,不再輕易相信别人,會保持思想的獨立。但實際上,獨立的思想、判斷和見解都是結果,在此之前,人需要持續地受教育。

正如桂質良博士引發我共鳴的觀點,人在自我持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接受教育是一種挑戰自我。

01心智發展的三個層次

一個人的發展能力是自身最非凡的一種能力,也是自我不斷适應變化的能力,我稱之為“自我發展的力量”。這種力量最重要的兩個部分,是個體成長和個體的心智發展。

人的心智發展有三個層次:

一是規範主導。

真正想獲得成長的人,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規範”。如果有年輕人說自己崇尚自由和與衆不同,我會覺得他的心智還沒有發展好。心智發展的第一個階段就是自我約束和規範。如果一味追求自由和與衆不同,那還是處在混沌、朦胧之中。人一旦成長,會意識到群體裡更重要的不是自我而是團隊。人類每一次巨大飛躍,都是源于團隊的合作和組織模式躍遷。

二是自主導向。

規範主導階段之後,心智開始有能力發揮自主創造性,進入自主導向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們開始形成自己觀察事物的視角,不再是一個追随者,而是成為一個引領者,可以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心智進一步得到成長。

三是内觀自變。

也可以表述成“回頭看自己”。前兩個階段是個體向外界看、從跟随到引領,第三個階段回歸個體内心,我們開始有能力看全局、看未知,甚至平衡各種矛盾。至此我們開始具有“智慧”,也就是可以兼顧、統合和平衡兩種完全對立沖突的價值觀。

如果不能跟意見不同的人合作,可能說明你缺少智慧。當統合意見不同的人,讓大家在一起發揮更大合力,人就開始擁有智慧。從某種意義來講,“智慧”是心智能把握沖突、平衡矛盾,并且具備更大的包容能力。

對各位同學而言,挑戰較大的是有沒有能力在“内觀自變”中獲得成長,比如能不能用多重視角觀察世界?

這時如果有一位優秀的導師從不同視角與你對話,他帶給你的成長,一定比你靠自己慢慢摸索出來更容易一些。職業導師制的設計,就是希望同學們借助導師的幫助,更好地實現“内觀自變”。

還記得疫情剛發生時,我和同學們交流最多的就是如何保持平和的心态。之後疫情反複,尤其國外疫情影響無法圓滿解決,我也為此非常懊惱。但是我很清楚,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堂,這就是一種新的生存方式,如果我們不接受它,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使問題擴大。

面對巨大的外部變化,更重要的就是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智,并發現那些在變化中孕育的機會,否則隻會讓問題加劇。

02

“逆生長”為何重要?

我為什麼認為“逆生長”特别重要?

因為今天的社會是由“未來決定現在”。以前的社會是由“過去決定未來”,誰經驗多誰的成就和能耐就越大;現在是誰更年輕,誰就更有機會擁有未來。這是當下要面對的一個巨大改變。

我現在看很多年輕的老師,也和從前的感受不同了。從前我會拍拍他們的肩膀說:“不着急,慢慢來,看我熬到現在都幾十年。”但現在我不敢說這樣的話了,我都是很認真地對他們說:“我得向你們學習。”

“未來決定現在”,這絕不是一句文學語言。對比“所有過往皆為序章”,二者剛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是指過往的一切決定了現在與未來;“未來決定現在”,是指未來已來,正在進行。

因此,我特别希望導師們也珍惜學院提供的這個向年輕人學習的機會。如果我們對外界的認識不做調整,就有可能被時代淘汰。明年是這個項目成立五周年,到時我的演講題目可能會是《我們互為導師》

當世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心智發展能不能跟得上。有時我确實覺得現代人活得很累,我們的身體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典型的表現就是眼睛離不開手機,但腦袋可能還停留在工業時代,想的都是過去的經驗、能力、優勢和成績。因此,我反複強調要有新的意識、新的世界觀和新的生存方式。

我用“觸手可及的未來”來描述我們面對的上述現實,其根本性變化有四個:

  • 新世界

直到疫情發生後,我們似乎才突然明白自己活在兩個世界裡,即線下的真實世界和線上的數字世界。我們剛适應這兩個世界,又迎來了第三個世界“元宇宙”,即虛拟現實世界。接着又有人說,會送我們去另外一個叫火星的世界。這就是我們今天面對的新世界,它生長和叠代的速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因此大家務必意識到自己原有的世界觀要做調整。

  • 新世界觀

工業時代的世界觀以笛卡爾哲學為基礎,即“部分之和是整體”,在管理上表現為分工、分權、分利,如産業分工、社會分工等。但是今天我們發現,整體要遠大于部分之和。

  • 新理念

世界觀的改變,使我們看他人、看社會、看自然的态度都和原先不太一樣,但彼此又存在交互。如果不能理解它們之間的交互狀态,就無法理解我們生存的世界。

  • 新領域

人類已知的東西非常少,但要對面的未知非常多。面對未知,唯一的辦法就是以舊知識創造新知識,也因此,知識驅動新領域的現象層出不窮。我們的社會就是按照知識社會興起的節奏在走。

“觸手可及的未來”帶來全新的現實,我們也需要重新認識如下四個概念的含義:

  • 個體

個體價值在崛起,但一如德魯克所言,“個體無所不能,卻又百無一能”。個體如果隻是獨立的個體,隻會“百無一能”,但與其他個體聯合起來将“無所不能”。這是對個體非常重要的認識。

  • 知識

擁有知識就擁有權力。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把這句話放在今天,更加極緻的表述是“知識就是命運”。當知識具有這麼高的權力,我又想到亞裡士多德說的“責任追随知識”,即你擁有這樣的創造力,你更需要具備責任感。

  • 商業

今天的商業幾乎是所有創新的試驗場,各種各樣面向未來生活的嘗試都首先在商業中被實現,所謂“元宇宙”的未知世界,也是遵循商業邏輯被呈現出來。可以說今天的商業既充滿刺激,又至關重要,更是激動人心。

  • 認知

我們處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過去的東西非常迅速地被淘汰,新變化和新挑戰層出不窮。這時,最重要的是個人的心智能否成長和進化,否則巨大的變化隻會造成巨大的壓力,很多人還會焦慮,或者對現狀無所适從甚至對未來充滿惶恐,或者陷入對未來的想象中。我們一定要培養“内觀自變”的心智模式,向一切變化學習并賦予其意義。

我反複強調并且一直堅持的一個觀點,就是“學習者掌握未來”,學習對自我内在心智成長有巨大幫助。我們每個人都有必要成為一個自我進化者,面對變化和挑戰時能獲得機會和成長。那些真正能理解外部變化的人,看到變化是興奮的,反之則表現為緊張,後者就是自我進化的能力不夠。

03真正的成長,是突破自我局限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成長,又怎麼理解成長中的自我進化?

我一直在做關于組織管理的研究,研究那些具有價值創造力和領導力的優秀個體。我發現,成長一定源于内心深處突破自我局限的能力。

不斷跟現在的自己做鬥争,這是非常重要的特質。就像跑步一樣,你竭盡全力可以跑5公裡,5公裡是你的體能局限,如果完成6公裡就是成長。隻有當人真正觸碰到自身的局限時,才有機會真正成長起來。

我去了戈壁之後才真正喜歡上玄奘。他花了17年把經取回來,又花了20年翻譯經文,憑一己之力打開了人類望向智慧的眼睛,讓學習者的内心可以安住在某處。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不斷突破自身的局限。

我對自我成長最深切的感悟,是不要過多關注情境本身,要關注如何回應情境帶來的挑戰。

比如參加戈壁挑戰賽,大家不要太在意天氣冷不冷、水夠不夠、會不會中暑,要關注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當你有能力回應情境挑戰時,就是在成長。心智成長的一個重要要求,也是把焦點放在成長本身,不要在乎能力夠不夠、條件好不好,要在乎今天的自己能不能比昨天更好,明天又能不能比今天更好。

如果你知道自身的局限性,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因為每次對自我局限的調整就是在重塑自我成長的邊界。

有時,我面對自己的局限性也會感覺非常沮喪,比如我原本不太擅長演講甚至講課。但當我下決心當老師之後,我想的是怎麼打破我的這個局限。通過高強度的練習,我把要說的每句話都寫下來,并且熟記到任何一個同學向提問我都能回答。這樣堅持練習兩個學期後,就有了現在你們看到的樣子。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突破自我局限性實際上是在重塑自我。

04

五項精進,讓自我進化成為一種習慣

當我們談論“成長”這一概念時,不是要去管理外部世界,而是要去管理内在世界,管理我們自己,我稱之為“尋求自我進化的基本方向”。唯有此才可以獲得自我成長。

具體而言,自我進化如何實現?

桂質良博士在書中寫道,生命是不斷損耗的過程,因此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提高生命質量有非常經濟、高效的作用。我非常認同這一觀點,也建議大家讓自我進化成為習慣,這是形成高質量生命最經濟、最高效的辦法。

要讓自我進化成為一種習慣,我認為要具備以下五項精進條件。

精進一:忘掉自我。

大多人都面臨兩個“約束”,一是已有的成功約束,它讓人不敢嘗試新東西,因為害怕失敗;二是經驗約束,經驗證明你是成功的,所以你不肯放棄,可是世界會變,經驗很難幫助你應對從未出現過的新情況。

精進二:心懷感恩與感激。

正如愛因斯坦在其《我的世界觀》裡所言,如果你心懷感恩和感激,會願意不斷嘗試更有價值的事。在這本書中,愛因斯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情緒貫穿一生,就是他心懷感恩與感激之情。這本書也非常有助于理解人與科學、社會以及他人的關系。

精進三:保持開放。

我們雖然經常表示自己的内心是開放的,但實際上并不一定。我們為什麼對過去念念不忘?就是因為我們面對新的變化還不夠開放。當然時刻保持開放也真的不太容易,保持開放的心态最重要的是能否欣賞當下。

精進四:面對現實。

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完成自我進化,就是因為不肯接受現實,要麼念念不忘過去,要麼幻想未來,總之就是回避現實。職業導師項目就是希望大家看到,能成為優秀的人正是因為他們能夠接受、融入和創造現實,并讓現實變得更美好。

精進五:保持耐心。

這也是桂質良博士給我的啟示。真正的進化,一定要養成這樣的習慣:關注結果同時也關注結果産生的過程。

職業導師項目面臨的很大挑戰之一,是兩個完全不熟悉的人走到一起,原則上導師要陪伴學生一年,甚至我們希望這種陪伴持續終生。導師與學生如何能一起發現不同的世界和自己,然後在應對變化中成長?

“哲學”有一個我很喜歡的内涵,就是“哲學會給你驚喜、驚訝和變化”。我希望同學們和導師的相遇,也是從初次聽聞時的“驚訝”,相遇之後的“驚喜”,再到彼此成長後收獲“變化”。人生的意義也是如此,永續變化讓人生變得豐富。(本文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