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讨論學生容易出錯的幾種題型,有些題目不難,但是個别學生做題總是馬虎大意,稍不留神就可能出錯。總結如下:
(1)時間單位間進率問題。之前學生習慣了進率為10(比如厘米毫米)或者100(厘米和米)和1000(克和千克)而相鄰時間單位進率為60(一分等于60秒,一時等于60分)。這種情況一般在時間單位轉化時容易出錯。比如1分30秒等于多少秒?
(2)分針走幾大格(一大格5分)求經過多少時間問題。比如:分針從數字3到數字6過了多少時間?個别學生總是習慣6減3等于3。然後直接得出走了三分鐘,這個錯誤是比較常見的。6減去3等于3。說明分針走了三大格,一大格為5分鐘,三大格三五十五分鐘。這種題型切記:數字相減得出的是分針走的大格數量。
(3)時間單位選擇問題。比如吃飯多久,刷牙多久,穿衣服多久,這些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問題。選擇哪個時間單位,要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問題,但是這些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那就是學生要對一秒一分有多久,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和理解。舉個例子:媽媽做飯用了30(),30秒?不對,太短了。30小時?不對,一天才24小時,做飯不可能一天一夜。30分,哦,差不多。
像上面第三個關于時間單位的選擇,如果遇到一些拿不準的,或者說在生活中自己又很少或者沒有遇到過的,可以選擇用排除法來解決,就好比剛才的做飯問題,30什麼,通過對比發現,是30分鐘。
(4)賽跑所用時間,制作同一種零件所用時間。記住,類似這些問題,所用時間越少,成績越好或者效率越好。
(5)看兩個鐘表寫出所經過的時間。方法一:先讀出每個鐘表的時間,然後相減。方法二:看分針走了多少個大格,然後乘以5得出所經過的時間。
(6)時分秒比較大小。一些學生錯誤地将時間單位前邊的數字直接進行比大小。比如問:一分跟50秒誰大誰小,就有那些粗心大意的寫成50秒大于一分鐘。像這種時間比大小,應該是先看單位前邊的數字,然後再看數字後面的時間單位,單位不一樣了要轉化成一樣的在比較大小。
(7)上午時刻到下午時刻之間經過時間多少的問題。這個錯的比較多,也就是之前說的分段計時相加法,上下午之間有個中午12點,記住,以12點為分界線,先求出上午的時間,在求出下午的時間,然後上午的時間加上下午的時間就是總的時間。
(8)給出空地(沒有時針,分針,秒針)鐘表。上面隻有12個數字那種,然後根據所給的時間畫出時針和分針(秒針一般不用畫),首先需要記住的是第一:時針短,分針長,第二:時針分針都是直線(用尺子畫,總之别太彎曲)針頭位置盡量帶一個箭頭符号。第三:幾點幾分,分針時針指的位置要準确,不能随便了事。
篇幅問題,今天先總結一半的易錯題型,下一篇接着總結。本人教育界小學生,隻是把自己教學中的一些個人經驗與大家分享。說的不合适的地方請同行前輩多多批評。您的關注是對小河最大的鼓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