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30 05:20:52

仿佛昨天還是2020年,時間過的真快,灣灣在這裡祝大家新的一年裡,心想事成,萬事如意,總有低價可以秒,總有顯卡搶得到!~

有時候下個軟件、遊戲、音樂、視頻啥的,我們經常需要用到磁鍊,就像文章總要起個開場白,它也經常以一串超長的英文起手:“magnet:?xt=urn:btih:”為啥非得這麼長呢?它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還真有含義在裡面: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1

magnet直譯而來就是磁力鍊接。

xt是eXactTopic的縮寫包含文件哈希值的統一資源名稱。

Urn是Uniform Resource Name縮寫,表示後面就是資源名。

Btih是BitTorrent Info Hash縮寫,表示哈希方法名,這裡其實也能用ED2K、AICH、SHA1、MD5等。

其他很少見的還有dn(displayname向用戶顯示文件名)、tr(tracker服務器地址)、ws(webseed網絡種子)等等。

那麼後面各不相同會跟着的亂碼,就是通過前面方法識别的P2P文件了,而一整串的文本,相當于一個“虛拟鑰匙”,上面标了門牌号,鑰匙是可以複制共享的,你也給我一個鑰匙,那我平時也去你去的那家串串門。如果沒有這鑰匙,既打不開門,更不知道是哪家的門。

互聯網起源

那這種傳輸方式的過去,或許得從上世紀美蘇冷戰時期講起了。1957,蘇聯上了天,把世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太空,這可是全球戰略性裝備啊,一種全新的通信手段,美國豈能善罷甘休“既然你改變了方式,那我就改變形式”。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2

這整個60年代事兒太多了,美國又是封鎖古巴,又是搞越戰,對世界虎視眈眈,對外戰争,對内瘋狂點科技樹,這電腦相關的方面,就開始走中心互聯、數據共享的思路。

比方說你玩紅警,隻造一個兵營,那玩意炸了,你不就沒法造兵了嘛。于是幹脆在不同地方、分散着多造幾個,防止蘇聯一個核彈下來全沒了。那每個兵營都是聯系着的、同時出兵,也可以調整出兵點。前線兵營炸了,其他兵營取而代之,不會停下來。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3

思路其實就是“别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的思路,于是在1969美國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就開始建立一個叫ARPAnet阿帕茶...哦不,阿帕網的網絡,10月29日晚10點半,伴随着首次登月,第一條網絡信息也被發送,不過那隻是通過電話線,與數百裡外的另一台電腦連接,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4

甚至同時出現了曆史上的首次網絡“翻車”問題...僅收到了“LOGIN”前兩個字母“LO”。後來拓展到由四所大學作為4個節點,采用包交換機制。哪怕1個節點受到攻擊,那麼斷開他,由其他3個繼續運行。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5

同時,開始研究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數據包分塊兒發送,更加精簡也更安全,這就是後來的TCP/IP協議簇。到了1970年,這功能還是沒啥用處,畢竟那年代用網絡的需求這麼少,衆所周知,要推動一個新事物,就得先找到大家用它的理由、需求點,來證明它是有用的,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6

到了1971,雷·湯姆林森(Ray Tomlinson)研究出了一個首發電子郵件的程序,并不再按照主機為目标收發,而是按照發件人、收件人來區分,那麼區分其目标的符号,就是“@”了,他也成為了E-mail之父。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7

(G胖同款微笑)

到了1975,ARPAnet連入了100多台主機(71年改叫DARPAnet了),結束試運行,移交給了美國國防部通信局正式運行。雖然能成,但不同系統的電腦、設備,軟件,并不互相兼容,于是他們開始研究互聯協議,可以理解為“翻譯官”,用于定義設備如何接入互聯網。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8

1980年前後所有主機都開始用TCP/IP協議,這也是ARPA研究的一大貢獻,最終成為各種不同的網絡設備間溝通的橋梁,也成了internet早期的骨幹網。在1983徹底代替老的NCP協議。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9

骨幹網是啥意思呢?你本地幾台電腦連起來,那就是局域網。再上升到整個城連起來就是城域網。城與城之間組成的就叫骨幹網,運營商都得經過它。再往上經過國家批準和外網相連的,就是互聯網。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10

同年,美國軍方把ARPAnet一分為二,拆除來一個MILNET(80年代末才允許個人、私人公司加入)但與此同時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TCP/IP作為他們BSD UNIX系統的一部分,在社會上開始流行,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誕生。美國的大學網絡确實是有很強的社會流行性的,包括紮克伯格的Facebook,起初也是在哈佛期間,惡作劇程序Facemash爆火而來的。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11

但以學校為主導的網絡,用戶總是集中分布、有局限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建立了NSFnet,按照地區劃分廣域網,并将不同地區通過超級計算機中心互聯起來,1986的時候,啟動,以5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為基礎,一呼百應,各種大學、政府、機構紛至沓來。半軍用的ARPAnet在1990年6被徹底取代,NSFnet成為了Internet的主幹網。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12

但這麼大規模的網絡,隻是用來發發郵件也太枯燥了,一名瑞士的歐洲核研究組織研究員,也發現了這個盲點,他就是萬維網之父蒂姆·博納斯·李(TIM·BERNERS·LEE)。如果我們可以看一篇文章,文章裡特定的字句可以再點進去看到相關說明,還不用每次都編寫一次代碼,那得多方便啊,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13

這便是超文本鍊接,而誰都可以編輯、創建自己的網站,這在當時是想都不敢想的。1989年3月13,老李在給上司的備忘錄中,展示了他遼闊的願景和遠見,上司倒也沒有小瞧他,反倒是給了“含糊但令人興奮”這樣的肯定。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14

1991年8月6,老李正式宣布,WorldWideWeb網頁浏覽器/編輯器登場(後改名NEXUSS),它用上了現在我們熟知的HTTP協議和HTML語言,還能包含圖文視頻聲音,自帶了操作使用說明書,由此萬維網誕生。首次運營自然是在他們的核能機構上線...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是開源的,讓每個人都能觸及互聯網的核心,沒人能買賣它。他也放棄的巨額的财富,把網絡作為禮物造福世界。人固有一死,錢财無法帶走,而真正的價值,在于他為世界留下的遺産。

近幾年不變的網絡熱點(科技年輪magnet:)15

那麼到這裡為止,我們簡單了解了一些互聯網是怎麼成的,而ARPAnet也是去中心化的雛形,特征在于:無緻命節點,多候補節點。

那後來風靡全國的BT時代是啥時候出現的呢?又是如何消逝的呢?如今的下載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雷火相交的區塊鍊既然也是去中心化,又有什麼分别呢?我們下回再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