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我隻願意憑着這一點靈感的相通,時時帶給彼此以慰藉,像流行的光輝,照耀我疲憊的夢寐,永遠存一個安慰,縱然在别離的時候。
女: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一個偶然,讓我們成為《朗讀者》的第一期朗讀者...... ” 周小林和殷潔夫婦曾在他們的鮮花山谷中留下這樣的感慨。
于這對夫婦而言,與《朗讀者》這檔節目和主持人董卿的“遇見”算是一個偶然。而對于董卿來說,遇見《朗讀者》她足足用了二十二年。
鮮花山谷夫婦
2月18日晚,由央視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制作人的文化情感類綜藝《朗讀者》在央視綜合頻道正式開播。除了節目内容,制作人董卿無疑是《朗讀者》最吸引觀衆的标簽。如今,《中國詩詞大會》的熱度還未散去,董卿又一次走到了《朗讀者》的舞台中央。
董卿
“世間一切都始于遇見”,《朗讀者》第一期主題即是“遇見”。首期節目伊始,董卿便這樣說:“《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朗讀是傳播文字,人是展示生命。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情感”是這檔節目三個關鍵内核。《朗讀者》将文字、人、情感,三者相輔相成,節目通過主題詞将嘉賓的人生故事,文字情感連接,節目亦因情感變得飽滿而豐沛,審美也變得有了層次感。其中,文字承載的一定是情感的一種表達。節目中除了文字自身所帶有的情感張力,還有朗讀者賦予這段文字的獨有情感,其所呈現的情感沖擊得以凸顯。而朗讀者背後的故事所體現出的人生态度也給觀衆更為正向的價值引領。
《朗讀者》把落腳點更多的放在了“者”,即朗讀的人身上。節目強調了三個之美,即文學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其中,節目中表現最為濃墨重彩的便是情感之美。
在“人”的選擇上,《朗讀者》采用了“星素結合”模式,而正是這樣一種方式帶給節目更多的驚喜和感動。在被過度消費之後,明星身上已很難再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往往能夠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人生經曆和感悟。而在文化感、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共性标準下,人物的多樣化選擇也讓節目更具多樣性。
綜觀首期6組嘉賓,無論是表演藝術家濮存昕、企業家柳傳志、無國界醫生蔣勵,還是從鮮花山谷裡走來的普通夫婦、世界小姐冠軍張梓琳以及96歲高齡的翻譯家許淵沖等,都站在了《朗讀者》的舞台之上。圍繞“遇見”,他們念詩,讀散文,分享家書,把曾經打動過、甚至改變過自己生命軌迹的文字傳遞出去。而節目先講故事後朗讀的模式也讓觀衆在對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後,對後面的朗讀多了一層代入感,加深了對朗讀内容和情感表達的理解。
濮存昕
當濮存昕從老舍散文裡遇見那個改變作家的宗月大師,便如同看見了改變‘濮瘸子’生命軌迹的榮國威醫生,“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濮存昕”。
當96歲高齡的翻譯大家許淵沖談起翻譯工作依然“鬥志昂揚”,因為對工作永葆熾烈情感,他的大千世界從未荒蕪。當他的故事展開,朗讀成為配角。
96歲高齡翻譯家許淵沖
當在戰火紛飛中孕育并降臨的生命給“死亡”的陰霾帶來希望之時,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揚》恰如其分,“炮彈要多少次掠過天空,才能永遠被禁止……”因為對生命的尊重,無國界醫生蔣勵和她的“戰友們”在戰事中守護着一個個“生”的希望。
無國界醫生蔣勵
節目首播過後,各方好評不斷。豆瓣評分9.5,微博榜單持續上榜三小時,連續兩小時總榜第一,張梓琳、許淵沖等紛紛登上微博熱搜,許淵沖先生的書也上了當當的熱搜,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發文點評:“滿電視都在明星玩遊戲,央視這《朗讀者》卻别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真是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董卿團隊看來成了央視有意推出的文化品牌,《朗讀者》證明着文化類節目未必‘冷’,央視文化綜藝的集結今年有新突破。”
第一期播出恰逢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講話一周年,《朗讀者》節目團隊也在用實際行動踐行着新聞工作者“成風化人,凝心聚力”的職責和使命。
作為國家電視台,央視一直緻力于在社會責任和文化擔當層面肩挑更多的功能,不時奉獻精品佳作。從《百家講壇》到《舌尖上的中國》以及《客從何處來》,再到《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央視在文化類節目上頻頻發力,特别是年初《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又令一度看似小衆的文化綜藝在熒屏掀起熱浪,引領了電視綜藝新趨勢。
董卿與鮮花山谷夫婦
如今,作為央視重點推出的又一力作,《朗讀者》“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這類新模式成為引領趨勢的又一次有益創新。央視一直在綜藝節目上尋找符合自己定位的“爆款”“現象級”,而文化類節目無疑是最為可行的突破方向。有了此前衆多文化節目的實踐,在央視品牌和董卿的加持之下,《朗讀者》的面世自然令觀衆和市場對其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但正如董卿自己所言,文化類的節目真的是不好做,它需要更為精心的設計。在一些真人秀或純娛樂綜藝節目的霸屏的今天,市場環境也給文化類節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朗讀者》是一檔需要靜下心看的節目,節目将文字與人結合,進一步将情感切入到文學本身。有一點擔憂的是,當今的人能不能靜下心去用心完整的看下去這個節目。
人生啊,就像一條路,一會兒西,一會兒東
匆匆,匆匆
我們都是趕路人,珍惜光陰莫放松,匆匆,匆匆
莫等到了盡頭,枉歎此行成空
在台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彈唱的《匆匆》中,節目緩緩結束。《匆匆》網易音樂近三千的網友半夜去聽歌刷評論,其實這首曲寓意是希望讓平時忙碌的人能停下腳步靜靜感受文學之美的意思,就像呼籲大家靜下心看《朗讀者》一般。
有一種遇見,沒有驚豔的開場,卻在一字一句的朗讀裡、一颦一笑的交流中、一心一意的情感裡。《朗讀者》完全沒有套路,卻用情感的澆築去擴展了文化類節目的寬度和廣度。如今,央視再次用《朗讀者》吹響了2017年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集結号。文化類節目該怎麼突圍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母題。“首先期待的還是整個社會大環境有所改善,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是盡我們所能去做情感類的一種共鳴,去喚起大家對文學的一種認知和一種最溫柔的記憶”。
【版權聲明】本文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微信号(GDSP360)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