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李白,大家知道他是著名詩人,然後便說起他愛喝酒、會武功、潇灑恣意,就像他的詩句一樣。
如果說李白這人,天生就是寫詩之人,那他也同樣,天生不是做官的料。
不過李白心中,仍然有個仕途之夢。
他所寫的詩中之人,是他期望成為之人。
李白其人,人生追求就是兩件事:寫詩和當官。
最為曆史的縱觀者,我們自然是知道,李白當時的想法就如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但現實的殘酷,并不妨礙李白表達自己的情感,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人也喜歡用李白的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的潇灑,也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樂觀豪邁。
好像,各種情緒,都能在李白的詩中找到影子。
著名文學批評家李長之先生,就根據李白的生平寫了《李白傳》這本書,這本書完整的呈現了李白的一生。本書分為了兩個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講述了李白的生平,後半部分講述了李白歸隐後學道的經曆和心理。
這裡,我将簡單說一下,李白性格給他人生帶來的影響。
李白的桀骜說起來,李白的出身無從考證,因為沒有人知道他到底姓什麼。
“李”這個姓,是李白的父親一天在路邊看到了一棵樹,然後想出了“李”這個姓。
但在作者查閱資料後,可以大緻拼湊出,李白祖上曾犯錯被貶到偏遠地區,後來李白小時候,也就是唐中時期,一家人偷偷跑了回來。所以李白一向不願意提起小時候的事情。
但能夠知道,李白自五歲開始一直到二十多歲一直是居住在四川地區的,但之後離開四川便一生都未曾回來,而他也一直在懷念這個地方。
這些情緒,我們可以從《靜夜思》中看到:“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詩中的“山月”就是指有很多山的四川。
後來李白離開了四川,希望可以在仕途上一鳴驚人。
不過李白這人,狂得很。
雖然他四處參見名流學士,但态度卻依然狂傲。他甚至在給韓朝宗的文章裡說到,自己很梨哈,但别人知道不知道他的厲害,就是要看那人的本事了。
說實話,李白雖說是在古代,可若是在現在,這麼狂的人,再有才怕是也隻能“懷才不遇”了。
于是李白在屢屢受挫之後,便調整了戰略方向,轉身隐居修道起來。
其實,隐居就是我們古人在仕途不順的時候,一條退路。于是李白就和一群仕途不順的隐士,每日交往,談天說道。
但李白的狂,在這裡也依然存在,不管他面對的是多有資曆的老前輩,老道士,李白也能和人家稱兄道弟。
李白這人,對身外之物一向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如何讓自己的才華得以綻放,他的想法很是美好,他理想中的仕途是,一個高位等着他去坐,最後在功成名就歸隐田間,給後人留下一個救世主的美名。
這就是桀骜的李白,和我們曆史上絕大多數文人都不一樣。
李白知道自己有才華,所以處處第一,他的人生價值觀就是,要做就做到最好。
所以他寫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海水。”
他對自己的傲氣不加掩飾,對自己的野心也是明明白白。
這樣的才華,撞上了這樣的性格,反而會在芸芸衆生裡,勃發出一股強大的力量。
不會結束的李白說起來,我們都知道李白的性格不适合做官,但李白還是到達了權力的中心,但現實的真相一點點展現了出來,讓理想派的李白,形容自己是精衛填海,“區區精衛鳥,銜木空哀吟”。
很難想象這是一向狂妄李白寫下的自我評語。
最後,李白的長安之行落寞拉下帷幕。但作者卻認為,李白這一次并不是失敗的,他的造詣原本就是在寫詩上。
從長安回來之後,李白寫下了名篇《将進酒》和《夢遊天姥吟留别》。據說,這個兩首詩裡的韻律就是運用了長安的音樂感。
雖然李白自己覺得仕途灰暗,但李白這人在現實中越受打擊,反而詩意越仙。這大概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收到了打擊後,會經常天馬行空幻想來逃避現實的一種做法吧。
所以,後來李白的詩開始往更深的意境中前進。
當然,李白這人也是一個心懷天下百姓的詩人,之後的戰事掀起,皇上荒誕,李白寫下《蜀道難》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你看,已經五十五歲的李白,依舊是我想罵就罵,管你是不是皇帝老兒。
這份潇灑,這份不羁,這份心懷蒼生的大志,如何讓後人不愛?
雖說李白最後選錯了陣營,落了個悲慘晚年。
但這對于李白來說,又是沒有錯的選擇。
當初李白加入永王的陣營,就是因為永王打算反擊救出百姓,而相反,太子一方勢力則不管百姓,想要保存實力。
以李白的性格,他自然是選擇拯救百姓的那一方。
所以,這個選擇對李白來說不是錯誤的,就算因此付出了生命,不過能夠想象,這個狂人就算暗自覺得自己選錯了,也不會承認。
而李白的死,和他的生一樣。沒人知道他的怎麼死的,有人說病死,有人說淹死……無論如何,李白沒了。
那年,他六十二歲。
李白的一生雖然是坎坷不平的,但我到覺得,李白這人,不忘初心,從未因為環境而改變過自己,無論境遇,無論年齡,一顆赤子之心,一腔熱血之情。所以他,才能一直以來都是那個桀骜不馴的詩仙,李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