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的向導一再表示,自己是青崗壩橋這頭的,橋那頭的才是射洪人口中的“咬卵匠”,看來,對于咬卵匠的說法,在青崗橋兩側早已“泾渭分明”;我們今天要來給青崗正名。
01
射洪歇後語
很久以來,射洪流傳着一句歇後語——青崗壩橋那頭人,其含義就是說青崗壩橋的那一頭出“咬卵匠”,尤指冥頑不靈又十分固執的人。
02
“咬卵匠”的得名
那麼,射洪人口中“咬卵匠”叫法是怎樣來的呢?
據史料記載,青崗人何福映、何熙一身蠻勁,個性倔強,在一次遂甯廣德寺香會中,他們是青崗壩朝香會的聖駕(朝山時的一種儀仗);朝山進香活動時,他硬要把青崗壩的聖駕放在其他朝山會聖駕的前面,于是與别縣的人争吵了起來。
衆人見無法說服他,便說,你們要停放在前面也可以,但是下次的時候就一路背塊石闆來;他倆當即反問,背來怎麼樣?當衆回答說,背來放在這裡,我們就讓你們的聖駕放在前面;次年,何福映、何熙果然從青崗壩背去了一塊大石闆。
鄉衆見狀驚呼:真“咬卵匠”也。
自此以後,廣德觀音殿前的這塊大石闆,便專供青崗壩的聖駕使用。
03
兩百年前的青崗故事
嘉慶五年(1800年)正月,農民起義軍從今天的南充來到了射洪,因其聲勢浩大而不可擋,沿途的各種防禦收效甚微。
當過起義軍路過青崗壩的時候,何福映、何熙二人欲阻擋起義軍于青崗場口的橋頭上,最終被起義軍擒拿處死。
這個故事後來流傳出來,并慢慢地演繹出了“青崗壩橋那頭人出咬卵匠”的含義。
04
咬卵匠本意
北魏《齊民要術》雲:拟供廚者,宜剩之,剩法:生十餘日不裹,齒脈,碎之。
古代閹割技法其實很簡單,閹割的人用不裹住又處的睾丸,然後用牙齒将其咬碎即可,所以後來民間形象的稱它們為“咬卵匠”,“匠”為一種職業的稱謂,因此,咬卵匠不能随意地寫為“咬卵犟”。
事實上,在今天的湖廣話,四川話中,很多地方都有“咬卵匠”的說法,以此推測,咬卵匠和射洪話中的“刮”等發音均源于那次聲勢浩大的湖廣填四川,咬卵匠,絕非青崗壩所獨有,也與青崗沒有必然的聯系。
05
青崗簡史
比這句歇後語更加久遠的,是青崗鎮的曆史。
這座古鎮落成于400年前,清朝開始,各地的客商先後在青崗河(沈水)兩岸修建會館,青崗逐漸成為了射洪東部的重要集鎮。
在今天僻靜的篾貨街上,我們依然可以想象出這裡曾經的繁花似錦。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在材料匮乏的年代,生長快速而、幾乎取之不盡的竹子,是每家每戶的必備品,銷售這些篾貨的街道總是人聲鼎沸,而且,它們幾乎遍布在射洪的每一個鄉鎮,既有我們今天腳下的青崗篾貨街,還有那個大名鼎鼎的德勝街。
06
鄉鎮的未來
今天的青崗,和射洪所有的鄉鎮一樣,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據了人口中的大部分,年輕人外出務工、求學,從此便再也邁不開回鄉的腳步。
冬日的迎春氣息依然濃重,萦繞在老一輩心中揮之不去的“鄉愁”,還在苦苦支撐着鄉鎮的未來,我回過頭去問向導,20年後我們再來一次青崗,這裡的市井都還會在嗎?這個400年的古鎮,還會有現在的景象嗎?
沈水河在集鎮邊上靜靜地流淌,河水的蜿蜒幾百上千年來沒有絲毫的變化,但這裡的青崗故事,卻在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