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知識考試題及答案?【第四部分 教育心理學】,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教育理論知識考試題及答案?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第四部分 教育心理學】
(三)
1、簡述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
答:(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3)适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語。
2、簡述學習策略的四個特征。
答:(1)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目标而積極主動地使用的;(2)學習策略是有效學習所需的;(3)學習策略是有關學習過程的;(4)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定的學習計劃,由規劃和技能構成 。
3、簡述學習策略的分類。
答:學習策略可分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三個方面。認知策略包括複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組織策略。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視策略、調節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包括時間管理策略、學習環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會資源利用策略等。
4、簡述學習策略訓練的原則。
答:主體性原則,内化性原則,特定性原則,生成性原則,有效的監控,個人自我效能感。
5、簡述學習策略訓練的方法。
答:指導教學模式,程序化訓練模式,完形訓練模式,交互式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
6、簡述操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的區别。
答:(1)操作技能也叫動作技能、運動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法則的操作活動方式。其特點有:客觀性;外顯性;展開性。(2)心智技能也稱智力技能、認知技能,是通過學生而形成的合法則的心智活動方式。閱讀技能、運算技能、記憶技能等是常見的心智技能。其特點有:觀念性;内潛性;簡縮性。
7、簡述技能的作用。
答:(1)技能可以控制動作的執行順序和執行方式,從而可以使個體的活動表現出穩定性、靈活性,能夠适應各種變化的情境。(2)技能還是獲得經驗、解決問題、變革現實的前提條件。
8、簡述操作技能與智力技能的形成階段。
答:(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與操作熟練四個階段。(2)我國教育心理學家對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個階段。
9、簡述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答:(1)準确地示範與講解。(2)必要而适當的練習。(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10、簡述有關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論。
答:(1)加裡培林的心智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他将心智動作的形成分為五個階段:一是動作的定向階段,二是物質與物質化階段,三是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四是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五是内部言語動作階段。(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階段論:他認為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經過三個階段,即認知階段、聯結階段、自動化階段。(3)我國教育心理學家對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個階段。
11、試述影響創造性的因素。
答:(1)環境;(2)智力;(3)個性。
12、簡述創造性與智力的基本關系。
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創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創造性,也可能有低創造性。(3)低創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創造性者必須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關系表明,高智商雖非高創造性的充分條件,但可以說是高創造性的必要條件。
13、簡述創造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
答:創造性與個性之間具有互為因果的關系。高創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個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負和強烈的動機,能夠容忍模糊與錯誤,喜歡幻想,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有獨立性。
14、簡述如何進行創造性的培養。
答:(一)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産生的适宜環境。(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2)給學生留有選擇的餘地;(3)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内容。(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1)保護好奇心;(2)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5)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方法有:(1)發散思維訓練;(2)推測與假設訓練;(3)自我設計訓練;(4)頭腦風暴訓練。
15、簡述态度的實質及其結構。
答:态度是一般認為态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的行為選擇的内部準備狀态或反應的傾向性。(1)态度是一種内部準備狀态,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3)态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結構包括态度的認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為成分。
16、簡述問題解決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答:問題解決是指個人應用一系列的認知操作,從問題的起始狀态到達目标狀态的過程。任何問題都含有三個基本成分:一是給定的條件,即問題的起始狀态。二是要達到的目标,即問題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狀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礙。問題解決的基本特點:(1)目的性;(2)認知性;(3)序列性。
17、簡述問題解決的過程。
答: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提出假設,檢驗假設。
18、試述影響問題解決的主要因素。
答:(1)問題的特征。個體解決有關問題時,常常受到問題的類型、呈現的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教師課堂中各種形式的提問、各種類型的課堂和課後練習、習題或作業等,都是學校情境中常見的問題形式。不同的呈現問題的方式将影響個體對問題的理解。實際教學與研究發現,學生解決抽象而不帶具體情節的問題時比較容易,解決具體而接近實際的問題時比較困難。解決不需要通過實際操作的"文字題"時比較容易,解決需要實際操作的"實際題"時比較困難。(2)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問題解決有關的經驗越多,解決該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發現,優生頭腦中貯存的知識經驗顯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說,擁有某一領域的豐富的知識經驗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基礎。(3)定勢與功能固着。當在某種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體的潛在功能來解決問題時,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礙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個體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緒狀态、認知風格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性也制約着問題解決的方向和效果。
19、簡述如何進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
答:(一)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1)幫助學生牢固地記憶知識;(2)提供多種變式,促進知識的概括;(3)重視知識間的聯系,建立網絡化結構。(二)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1)結合具體學科,教授思維方法;(2)外化思路,進行顯性教學。(三)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四)培養思考問題的習慣。(1)鼓勵學生主動發現問題;(2)鼓勵學生多角度提出假設;(3)鼓勵自我評價與反思。
20、簡述創造性及其基本特征。
答:創造性是指個體産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産品的能力或特性。創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
21、簡述記憶系統及其特點。
答:現代認知心理學把人的記憶系統分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三個子系統。瞬時記憶的貯存時間大約為0.25-2秒,有一個相當大的容量。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大約為5秒到2分鐘,容量相當有限,大約為7±2個組塊。長時記憶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身,容量沒有限度。
22、簡述遺忘的理論解釋。
答:(1)痕迹衰退說(桑代克)。(2)幹擾說。(3)同化說(奧蘇伯爾)。(4)動機說(也叫壓抑理論,弗洛伊德)。
23、簡述如何運用記憶規律,促進知識保持。
答:(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運用記憶術。(3)進行組塊化編碼。(4)适當過度學習。(5)合理進行複習。
24、簡述如何進行合理的複習。
答:(1)及時複習;(2)分散複習;(3)反複閱讀結合嘗試背誦。
25、簡述技能及其特點。
答:所謂技能,一般認為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技能的特點:(1)技能是通過學習或練習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為。2)技能是一種活動方式,是由一系列動作及其執行方式構成的,屬于動作經驗,不同屬于認知經驗的知識。(3)技能中的各動作要素及其執行順序要體現活動本身的客觀法則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習慣動作。
26、簡述品德的實質及其結構。
答: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體現,是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行為規範行動時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和傾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會特性,它是通過後天學習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對的穩定性。(3)品德是在道德觀念的控制下的自覺行為,是認識與行為的統一。品德的心理結構包括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行為三個成分。
27、簡述态度與品德的關系。
答:二者的實質是相同的,結構是一緻的,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方面構成。區别:(1)二者所涉及的範圍不同,态度涉及的範圍大。(2)價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8、簡述道德發展的階段理論。
答:(1)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他律道德,自律道德。(2)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三水平六階段。三水平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
29、簡述中學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答:(一)倫理道德發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緻。(1)形成道德信念與道德理想;(2)自我意識增強;(3)道德行為習慣逐步鞏固;(4)品德結構更為完善。二)品德發展由動蕩向成熟過渡。(1)初中階段品德發展具有動蕩性;(2)高中階段品德發展趨向成熟。
30、試述初中生品德發展的基本特征。
答:總體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雖然具有倫理道德的特性,但仍舊不成熟、不穩定,具有動蕩性,表現在道德觀念的原則性、概括性不斷增強,但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具體經驗特點;道德情感表現豐富、強烈,但又好沖動;道德行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獨立自主行動,但願望與行動經常有距離。此時期,既是人生觀開始形成的時期,又是容易發生品德的兩極分化的時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