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無聊?
你要明白,無聊是一種情緒狀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無聊就是我們的意識缺乏刺激感,從而使得我們的情緒處于“低喚起”狀态。
打個比方:
你每天工作任務安排特别滿,早晨8點上班,加班到晚上10點,回到家裡你隻想睡覺,大腦處于極度疲憊狀态。
此刻的你,根本就不會考慮什麼是無聊。
你休息日宅在家裡,躺在沙發上刷着手機,無所事事,感覺整個人都特别焦慮,這就是無聊狀态。
但如果你試着走出家門,去爬山,去運動,去看看風景,視覺上帶來的感官刺激,又會進而影響你的情緒波動,這時你就不會感到無聊。
從本質上來說,無聊分為“自我意識無聊”和“客觀環境”所導緻的無聊。
第一:客觀環境導緻的無聊
這一點很好理解,就像我上文中提到的,當一個人“空閑時間太多”,就會感到無聊。
就像你在等公交,在看一場無聊的演講,看一場乏味的電影,跟不喜歡的人聊天等,這些行為和環境,都會讓你産生無聊感。
或者說,長時間将自己關在同一個環境下,每天宅在屋子裡不出門,每天在廠子裡上班兩點一線等,這樣的環境,也會讓你感到無聊。
第二:重複某件事導緻的無聊
相比于從事“創意、創造性”工作的人,流水線上工作的人,更容易感覺無聊。
每天做的都是同樣的事情,每天都在重複,從上班到下班,一直在重複着。
身體如同機器一般,機械化地去完成某項任務,大腦不參與工作,每天都在胡思亂想。
這種高強度,高密度的重複性工作,就會讓一個人陷入無聊的情緒之中。
第三:“自我意識”的無聊
也可以稱之為“精神上的無聊感”。
一個人意識越活躍,對知識或者對某種更高的追求,有着癡迷一般的欲望,他就會感到強烈的空虛和無聊。
比如說:
一個人特别喜歡讀書,喜歡探索,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
那麼,當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跟周圍的人沒有共同話題,他就會陷入自我意識的掙紮和無聊狀态。
一種是存在主義,一種是虛無主義,這兩類人在一起,彼此都會覺得無聊。
在《我們為何無聊》這本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
“無聊是對行動的召喚,是大腦向我們發出的信号,提醒我們需要更加投入,無聊将我們推向更有意義的行動。”
換句話說:
如果你總是感到無聊,其實是因為你對某件事、某個人的投入度降低。
每個人都需要與這個世界,建立一種強烈的情感聯結;但這種聯結又不是持續保持在同一個頻率的,而是波動起伏。
就像你跟一個人談戀愛,你們倆的感情并不是一直處于熱戀期,而是會陷入矛盾期、平淡期。
陷入了矛盾和平淡期,你就會感到無聊。
推本溯源,還是因為你對這段感情的投入度不夠導緻。
無聊,意味着我們的精神和精力處于疲憊和激情下滑的狀态。
這同樣是大腦給我們發出的暗示。
如果你在上一個階段,整個人都處于緊繃着的狀态;一旦這種緊繃感消失,你會瞬間感到無聊,感覺内心被空虛和孤獨占滿。
就像在某個午後,你開始午睡;一覺醒來發現已經黃昏,隔着窗戶看外面的夕陽西下,你有種“我被世界抛棄”的孤獨感、無助感。
這樣的無聊狀态本身,就說明我們的精力和精神力,都處于疲憊的狀态。
你隻需要好好休息,調整好自己的狀态後,才能在下一個階段,充滿激情和力量。
第一:分析自己無聊的原因
你是哪一種無聊狀态呢?
是間歇性無聊,還是持續性無聊?
是忙完了工作無聊,還是每天都覺得無聊?
當你找到自己無聊的原因,才能找到應對無聊的辦法。
倘若你是間歇性無聊,說明你在上個階段投入了較多的精力,讓你陷入了疲憊狀态。
這個時候,你就讓自己的大腦放松,身心放松。
聽音樂,看書,喝茶,冥想等方式,都能讓你的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但如果你是持續性無聊,說明你自己的生活節奏感差,沒有明确的規劃。
你隻需要讓自己忙起來,多一些時間投入在工作、生活和感情之中。
第二:尋找你自己人生的意義
你知道我最理想的狀态以及我現在最享受的狀态是什麼嗎?
我養了3隻貓,最大的樂趣就是撸貓、喝茶、曬太陽、看書。
年紀輕輕,就把自己活成了“中老年人”的狀态。
其實這種慢節奏的生活,通過閱讀跟自己的内心對話,通過撸貓讓自己感受到生命的奇特和珍貴,通過安靜的生活模式讓自己了解自己。
這樣的生活模式,是我最放松的方式。
在慢節奏的休息之後,我就會進入高強度的工作之中,這樣一張一弛,并不會感到無聊。
如果你總是覺得無聊,說明你還沒有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
給自己樹立一個小目标,然後再找到一個階段性的大目标,并且投入精力去完成,你才不會感到無聊。
你會感到無聊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