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陸市府城工業園永祥糧機公司車間一角
5月5日,第119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落幕,湖北碧山糧油機械設備有限公司在交易會上受到尼日利亞客商青睐,獲得5000萬元預購訂單。
近年來,安陸市加大對糧機企業的創新培優力度,通過科技創新、結構調整、跨區域協作,引導全市糧機企業求新求變,傳統糧機“老樹”又發出“新芽”。
改革赢生機
上世紀60年代,由上海遷往安陸的糧機廠曾撐起安陸工業半壁江山,其生産的東方紅牌糧機在東南亞地區享有盛譽。90年代中期,這家紅火的國有企業開始漸漸衰落。
但老國企沉澱數年的人才資源、技術力量、品牌優勢并沒有随之衰落。
從2006年開始,通過分化、重組、盤活等多種形式,對傳統糧油機械企業進行改革,老糧機廠裂變出永祥、碧山、天星等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産品關聯度高、技術資源共享的民營企業。
安陸市積極引導、扶持、培育糧機産業,加大對糧機企業的創新培優力度,引導糧機企業有意識地走上一條自我革新之路,以科技創品牌、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生産方式、跨領域協作,求新求變,通過創新驅動搶占市場制高點。
今年2月,安陸市糧油機械産業集群再添“新丁”,投資2億元的益加益榨油機項目破土動工,建成後可形成年産6000台榨油機和200套大型煉油設備的生産力。至此,安陸市糧油機械産業聚集區企業達到25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家。
工人對成品糧機進行調試
科技創品牌
走進安陸市永祥糧機成品車間,幾十個款式的糧油機械整齊列隊布滿車間,技術工人忙着進行最後的出廠檢測調試;成品車間内,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全國糧油優秀科技創新企業、國家知識産權示範建設企業以及32項國家發明專利的榮譽牌匾挂滿整面牆。
“公司每年投入4500萬元研發經費,生産的糧機涵蓋從稻谷清理、去石、砻谷、分離到大米碾白、抛光、分級和色選的全部工藝過程,是國内生産碾米機械及配套設備最先進、最齊全的廠家。”公司人力資源副總監甯敏介紹說。與此同時,永祥糧機在全國率先推出“訂單服務”模式,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糧機,生産的19個系列的160多款糧機受到市場歡迎,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其中出口額8000萬元。
早在2012年,安陸市人民政府與武漢工業學院簽訂了“共建湖北安陸糧食機械産業集群戰略合作”協議,全市糧機企業與國内20餘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産學研合作關系,近3年來安陸糧機企業科技經費投入年均增長30%以上,共實施科技項目120多項。
跨區域合作
素有“中國糧油機械之都”之稱的安陸,為擺脫經濟下行壓力束縛,走出自己的特色發展之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糧機工業技術優勢與農機工業市場優勢結合起來,推進糧機與農機鍊接,打造湖北農機生産基地,做大做強安陸農機工業”戰略布局。
安陸作為全國最大的糧油機械産業基地,擁有永祥、碧山、天星、順昌、天明等25家民營糧機企業的産業集群和100多家配套協作企業,“設備、技術、人才”資源豐厚。糧機工業進軍農機市場,占據“天時、地利、人和”。
年糧機農機企業聯合成立“安陸市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經過2年多的額努力,合作生産的旋耕施肥機、旋耕播種機、收糧機、烘幹機等20多個品種已投入市場,14個産品進入國家農機産品推廣目錄。
常說“同行是冤家”,然而“冤家聚頭”的産業集群效應,卻令安陸的糧機産業越做越大。殘酷的市場競争讓安陸糧機企業摸索出新的生存之道。企業間分工合作,形成産業鍊條,找尋各自的主攻方向。安陸市還成立糧機産業辦公室和協會,引導企業有序競争。
目前,安陸糧機産業擁有20多個自主研發品牌,糧機産業從業人員近4000人,實現銷售收入近10億元,銷售額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3,成為名符其實的“中國糧油機械之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