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曆社會的摔打和生活的磨砺之後,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經過漫長的努力,自己仍然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普通人。
幹着一份普通的工作,領着不高的薪水,背着房貸,向往着詩和遠方。
可即使是普通人,也應該認真對待生活,努力過好這一生。
以下是5個幫助我們過好這一生的方法,看完你就懂了,普通人過好這一生并不難。
1.降低期望作家馬德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慢慢明白了為什麼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深刻,遊一次泳期待它讓我瘦下來,發一條短信期待它被回複,寫一個故事期待它被關注,說一個心情期待它被安慰。”
對他人過高的期待,往往是不快樂的根源,而降低期待,恰恰是獲得快樂的方式。
去年年底,我需要到省會城市辦理一項業務,但距離較遠,正好我有個朋友在市區工作,因為以前關系特别好,我想拜托她去一定沒問題。
我興沖沖地給她打了電話過去,說明情況後,她猶猶豫豫地說:“實在不好意思,我明天上班呢,沒法幫你辦,你看看還能不能找到其他人。”
我當時心涼了半截,有一種被傷害的感覺。最後抱着實在不行就自己跑一趟的心态,把電話打給另一位朋友,沒想到他馬上答應了。
我當時的心情馬上變得又驚又喜,充滿了感激。
事後想想,别人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對願意幫忙的朋友應該感恩,對不願意幫忙的朋友也不必太介懷。
人生旅途,不要太高估與他人的關系,昨天還推杯換盞,今天也許就是陌路人。
期待越高,越容易受傷,降低期望,所遇皆為驚喜。
工作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在沒有特殊技能傍身,也沒有強大的自律能力,相比創業和自由職業,找個能交養老保險的工作仍然是普通人過好這一生的首選。
我一個大學朋友小敏是幹室内裝修設計的,在上班第三年的時候,終于忍受不了上司的刁難,把圖紙摔到辦公桌上憤然辭職。
晚上,她叫上幾個朋友慶祝自己終于辭職,再也不用看人臉色,有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痛快感,她說以後她準備當自由職業者,不想再上班。
聽着她對此後人生的規劃,我們隻有羨慕的份兒。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小敏最初的計劃是每天上午讀書健身,下午接設計,晚上學習提升技能。
實際上,自從不上班了,她經常早晨睡覺起不來,早餐混着午飯一起吃。而且她不善于和客戶溝通,好不容易接到手的活兒,因為自己說話得罪客戶就黃了。
半年後,我再去見小敏,她與剛辭職時的神采奕奕已經截然不同,胖了十幾斤,穿着家居服,披頭散發正在電腦跟前忙碌。
她一邊往嘴裡塞着面包,一邊跟我說:“我沒空招呼你,客戶催得緊,今天必須幹完這個活兒。”
又過了半年,小敏找了新的工作,她說自己不适合自由職業。
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工作除了賺錢之外,還是幫助修正不良習慣的場所,連接你與社會聯系的紐帶。
人這一生,除了基本物質得到滿足,最重要的就是個人價值的實現,有一個健全而完善的人格,工作恰恰能帶給你這些東西。
人類大多數的行動都來自于欲望的驅使,隻有那些能戰勝欲望的人,才能真正成為人生赢家。
想要變瘦變美,就要克制住貪吃的嘴,邁開懶惰的腿;
想要考試有個漂亮的成績,就要克制貪玩兒、貪睡的欲望。
想要成為單位的骨幹,升職又加薪,就要克制自己的惰性心理,克服拖延症。
想要攢錢,防範生活風險,就要克制消費欲望。
總之,無論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都是不斷地與自己的欲望做鬥争的過程,控制住了欲望,你才能過上想要的人生。
持續了近兩年的疫情告訴我們,真正擁有好的人生的都是能克制眼前享樂欲望的人。
疫情發生之前,商場、市場熱鬧非凡,各行各業都很好幹,人們的消費欲望空前高漲,消費主義大行其道,6.18、11.11、12.12統統變成了消費節。
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一顆恒久遠,真情永流傳。
這些促進消費的廣告語耳熟能詳,在所有人都熱衷于買買買的時候,仍然有清醒的存在。
比如,我的堂姐,她結婚之後從不和其他人比較,一直很節約,一隻帆布包都能用十年,她穿的衣服都是親戚朋友不要的,這麼多年來,堂姐夫打工寄回去的錢,她統統存起來。
平時孩子上學去了,她就自己織小孩兒的毛衣、帽子、鞋子拿到街上擺攤兒,補貼家用。
疫情來臨,堂姐夫打工的建材廠倒閉了,回來找不到活兒幹,整日焦慮。
堂姐拿出存折,堂姐夫一下心就放寬了,二十多萬塊錢的存款至少能支撐兩三年,用兩三年的時間換個賽道完全沒問題,後來,堂姐夫用這筆錢盤下一個快遞驿站,就是辛苦一點,生意還不錯。
好的人生從來都是未雨綢缪開始的,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絕不誇張,能夠用今天的錢為明天做打算,才是明智之舉。
諾貝爾得主卡尼曼在“陪襯機制”的底層原理中揭示:人類的主觀感受主要來自對比。
過年我回到農村老家,發現一個現象,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漂亮的高樓,而長期居住在裡面的都是老人孩子,青壯年一年到頭隻有過年才回家一次。
我問過好幾個人,既然你們平時不在家,為啥還要蓋三四層的房子,兩層樓足夠了。
他們的回答是:别人都蓋三四層,我也不能落後,讓别人看不起呀。
其實,以他們的條件,蓋三層以上的房子不僅浪費,還得承受很大的經濟壓力。
生活向來冷暖自知,一旦陷入盲目的攀比,執着于别人的看法,就會失去自我,忽略内心的真實需求,那對人生來說無異于一場災難。
明明不需要豪車,看見别人買了,自己也咬牙買下;明明經濟條件不好,看到同事拎着名牌包,自己吃土三個月,按揭也買一個;明明換個大房子會很吃力,為了顯得自己有錢,四處借貸也在所不惜……
而我們的人生始終與他人無關,每個人都有适合自己的節奏,也隻有用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攀比不會讓你登上人生的高峰,虛榮心滿足過後,迎來的是更大的生存壓力。
走在自己的人生賽道上,按照自己的節奏,才能活出自己理想的人生。
以前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群人拿到了一張藏寶圖,他們決定結伴而行去沙漠找黃金。
路上遇到了強盜,搶走了他們的駱駝,食物也所剩不多,終于在沙漠深處找到了藏金子的地窖。
大家興奮地把黃金裝滿口袋,有人甚至把衣服脫下來做成包袱用來裝黃金,就在大家在往回走的過程中,遇到了龍卷風,大風過後,他們迷路了。
為了更輕松地走回去,有人建議扔掉黃金。
一部分人聽從了建議,扔掉黃金,而另一部分人舍不得,堅持要帶着黃金找路。
漸漸地,那些身上攜帶黃金的人跟不上大隊伍了,這個時候,水已經沒有了,為了活命,誰也顧不上誰了。
最後,那些扔掉黃金的人走了出來,而那些不肯舍棄黃金的人被永遠留在了沙漠。
很多時候,我們執着于人生的某些目标,更像是那些不肯舍棄黃金的人,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苦苦追求那個并不正确的目标。
有時候适度地放棄,是一種量力而行的睿智和遠見,更是一種顧全大局的果敢和膽識。
汪國真曾在《平凡的魅力》中寫過:我不會蔑視平凡,因為我是平凡中的一員。我的心上印着普通人的願望,眼睛裡印着普通人的悲歡,我所探求的也是人們都在探求着的答案。
其實,人這一生,是自我修煉的一生,你的沮喪、痛苦、失敗、受傷、迷茫、疲憊等一切感受和遭遇都是内心對外在世界的折射。
修煉好内心,降低對他人的期望,腳踏實地,努力工作,克制過多的欲望,減少與他人的攀比,放棄毫無價值的追求,遵從内心真實的需求,過好眼前的日子,你會發現,人生沒那麼難,幸福很簡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