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批準了文化和旅遊部确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其中,重慶大足石雕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
大足石雕是大足區境内唐宋以來流傳至今的石雕藝術的總稱。其起源唐朝初期,與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相伴而生。2009年9月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020年12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2021年6月,正式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大足石雕主要采用大足本地出産的砂石、青石,後引進貴州、四川等地出産的紫袍玉、漢白玉為材質,以大足境内發達的小五金器具作為工具。雕刻題材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人物、動物和建築構件,以及實用器具、生活和勞動場景為主,其中人物又以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中佛像、文殊、普賢、觀音、羅漢等為主。大足石雕全由手工精雕細镂而成,包括采料、構思、制圖、泥塑、制模、雕刻、精雕、細磨、抛光等諸多複雜工藝。
大足石雕技法由平雕、高浮雕、淺浮雕、圓雕、線刻向組雕、镂空、陰刻發展;靈活運用方格法、透視法、線條造型、線面結合、意到筆伏等多種藝術手法,使作品玲珑剔透,生動活潑,傳神寫心,達到“佛像人化,人神合一”的境界。其注重石雕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創作原則,造型優美,内容豐富,技法多樣,因材施藝、守正創新。
發展至今,還形成了以劉能風、張連生、蔣根華、姜曉進等為代表的傳承人。大足石雕傳承1300餘年,其作品大足石刻是中國石刻中不可多得的佛、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對中國石刻藝術、中國美術史乃至世界美術史發展有着重要貢獻。
“大足區高度重視大足石雕項目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已舉辦4屆石雕大賽,開辦5期石雕人才高級研修班,開展了石雕進校園、大師帶徒等系列活動,還在建設大足石刻文化創意産業園和全域打造大足石刻文化公園。”大足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大足石雕注重文旅融合,不僅豐富了石雕藝術的功能,還帶動了當地就業。它将傳統與現代結合,融入當代生活和時代審美,成為了獨特的旅遊紀念品、珍貴的工藝收藏品、高檔的饋贈禮品,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目前,大足區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25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55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教育基地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3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教育基地14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習所3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13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70人。
上遊新聞記者 劉翰書 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