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清平樂春歸何處古詩簡單背誦教學

清平樂春歸何處古詩簡單背誦教學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2-01 10:19:33

清平樂·村居

[宋代]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亡同:無)

清平樂春歸何處古詩簡單背誦教學(小學初中語文204首古詩四年級第12首清平樂)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媪(ǎo)?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茅檐:茅屋的屋檐。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翁媪:老翁、老婦。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wú)賴,溪頭卧剝(bō)蓮蓬。(亡 同:無)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裡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着剛摘下的蓮蓬。

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織:編織,指編織雞籠。亡賴:這裡指小孩頑皮、淘氣。亡,同“無”。卧:趴。


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對農村景象的描繪,反映出他的主觀感情,并非隻在純客觀地作叙述描寫。

上阕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着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裡,作者隻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媪,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優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裡并不僅僅是限于這對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于吳國。“媪”,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下片寫大兒子擔負着溪東豆地裡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隻能做點輔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隻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态。這說明農村中絕大多數并非坐以待食、不勞而獲的閑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幹點力所能及的活兒,則成年人的辛苦勤奮可想而知。“卧”字确實使用最妙, 它把小兒趴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 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明,意境耐人尋味。表現出隻有老人和尚無勞動力的年齡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樂。作者用了側筆反襯手法,反映農村生活中一個恬靜閑适的側面,卻給讀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補充餘地。這與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結尾,所謂“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正是同一機杼,從藝術效果看,也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裡,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媪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甯靜、樸素安适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和諧、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從作者對農村清新秀麗 、樸素雅靜的環境描寫,對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畫,表現出詞人喜愛農村和平甯靜的生活。

這首詞 ,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隐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甯靜、樸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複大業來看,他向往這樣的農村生活 ,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複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甯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觀想象的産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參考資料:

1、徐中玉 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46-147

2、楊忠譯注.辛棄疾詞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44-145

3、蘅塘退士 等.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9:281

4、唐圭璋 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516-151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