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婚姻标準是什麼?一、燈火錢在古代,成親的時辰是在傍晚,古人認為,黃昏時,陰陽交替,是男女成婚正好符合的吉時,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唐朝婚姻标準是什麼?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燈火錢
在古代,成親的時辰是在傍晚,古人認為,黃昏時,陰陽交替,是男女成婚正好符合的吉時。
傍晚結婚就必須點燈籠了,從新娘家裡出來,到夫家,一路上燈火不斷,迎親隊伍中的燈籠又是必不可少的裝飾品。因此,燈火錢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太平公主成婚的時候,出了宮門,一路之上亮如白晝,一直到驸馬家的公主府。第二天,路上的很多大樹都被烤死了,就猜點了多少燈火吧!
到了明代才有白天成婚的,據曆史學者推斷,應該是普通百姓首先改變了風俗。怎麼呢,窮人家什麼都缺,那來哪麼多燈火錢?能省就省了呗!
二、婚禮中的詩文
在唐朝的婚禮中,詩文是少不了的,主要是伴郎、伴娘、接親人、送親人之間,見面之後,互相湊趣的言辭,一套一套的,合轍押韻。在敦煌文化中有一卷專門描述唐代婚禮的,可有趣了,什麼“朝廷進士,官拜刺史,聞得貴府,有女賢淑”,到最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哪有那麼多進士、刺史?冠冕堂皇的,怎麼好聽怎麼吹呗!
唐朝婚禮中的新娘不蒙蓋頭,與新郎見面,用團扇遮面,新郎要做卻扇詩,做得好才能見到新娘。
有一次唐中宗和韋皇後大宴群臣,韋皇後知道窦懷貞最近喪妻,就笑吟吟地說:“窦卿,本宮為你做個大媒如何?”
窦懷貞連忙拜謝。
韋皇後就命一群宮女簇擁着一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子出來,那女子用團扇遮面,立在那裡。韋皇後就要窦懷貞作卻扇詩。
窦懷貞滿心歡喜,立刻寫了一首卻扇詩。女子把團扇取下來,卻是一位五六十歲的老婦人。原來,這人是韋皇後的乳母。
皇帝皇後哈哈大笑。
窦懷貞愣了一下,立刻跪下謝恩。他巴不得能和皇後攀上關系呢!
後來,李隆基發動政變,殺了韋皇後一黨,這窦懷貞為了保命,殺妻請罪,結果被削職為民。
三、下婿
下婿就是在成親的禮儀上為難新郎,給他來個下馬威。
接新娘的時候,不僅要寫上轎詩,上了花轎,子侄們攔着轎不上走,新郎得交喜錢,就像現在要紅包。在唐朝時,這種喜錢數額非常大,甚至超過了彩禮錢。
為此,皇帝專門下旨,不許過多勒索這種喜錢。
長期形成的風俗,哪裡是行政命令能改變的?根本不管用。
新郎到女家接新娘的時候,還得挨頓打,姑嫂們拿着棍棒或雞毛撣子,你一下我一下地打新郎,這叫先給他個下馬威,意思是警告他:别欺負我們家姑娘奧!
人有一樣的嗎?大多數人都是輕輕打兩下,就為取個樂。有的真打,甚至有把新郎打殘了的。
這讓我想起了《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唐朝典籍有記載,有個新郎(叫什麼名字我沒記住),被新娘的嫂子打狠了。這個新郎後來做了高官,每次來丈人家,那個打人的嫂子終身不敢見妹夫,怕他報複。
拜堂的時候男女不同,新郎跪着行禮,新娘站着行禮。
反正是在婚禮上盡量擡高女子的地位,但是,三天之後,女子就是夫家十幾年的奴隸了,整日勞累不說,還沒有話語權。
直到熬成了婆婆。
四、鬧新房
從漢代的書籍裡就有鬧新房的記載,本來鬧新房是為了大家樂呵一下,可是人的素質不同,就有人開一些低俗的玩笑,鬧得很不像話。
有大臣專門上奏皇帝,皇帝也專門下诏,婚鬧得有度。
這個度誰來把握?又怎麼把握?結果,這道聖旨又成了隔靴搔癢的一紙空文。
在唐代典籍裡,記錄了這麼一件事,一幫子弟鬧新房,幾個人把新郎塞進一個櫃子裡,然後上鎖。
沒想到這櫃子密封性特别好,新郎在裡面憋得難受,可是,無論怎麼央求,這些人就是不放他出來。大家美滋滋地談天道地,等鬧夠了,才把櫃子打開,想放新郎出來。
可是,由于時間過長,新郎在櫃子裡已窒息而亡。
這下傻眼了吧!
注:《百家講壇》記錄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