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裡有這麼一個故事:一隻狐狸走過葡萄園,看着鮮美多汁的葡萄,不禁停住了腳步,饑腸辘辘的它很想吃葡萄。可它試着往前跳,伸手夠葡萄,卻怎麼都不成功。一連好幾次,它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最後,狐狸放棄了,離開果園的時候,一邊走一邊念叨:“這葡萄肯定是酸的,就算摘到了也沒法吃。”正要摘葡萄的孔雀,聽到了狐狸的話,心想:“既然是酸的,那就不吃了。”孔雀又告訴準備摘葡萄的長頸鹿,長頸鹿又告訴了樹上的猴子。結果,猴子說:“我每天都吃這兒的葡萄,甜着呢!”說着,就摘下一串吃了起來。
生活中,你有沒有過和狐狸一樣的心态呢?比如,明明很想買一棟房子,買一輛車,卻因資金不足無法實現,就安慰自己:“買房子還得背負貸款,買車還得保養,不買反倒省心,過得輕松呢!”這樣“吃不着葡萄說葡萄酸”,究竟是什麼心理呢?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了認知失調論,是指一個人的态度和行為等的認知成分相互矛盾,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産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緒。認知失調理論認為:一般情況下,個體的态度與行為是相協調的,因此不需要改态度與行為。假如兩者出現了不一緻,如做了與态度相違背的事,或沒做想做的事,這時就産生了認知失調。認知失調會産生一種心理緊張,個體會力圖解除這種緊張,以重新恢複平衡。
這裡的“認知”指的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形式,包含看法、情緒、信仰以及行為等。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心理處于平衡狀态中,但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是求而不得的,此時就會出現認知失調。為了重新達到心理平衡的狀态,我們必須想辦法去降低目标的誘感性,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一個孩子本身不愛學習,但又不得不堅持去學習,這就形成了認知失調。這時候如果給予他高獎勵,高獎勵就會給孩子提供充分的外部動機,使孩子有足夠的理由合理化自己表裡不一的行為,這個時候體驗到的認知失調就會大大減少。所以,高獎勵緩解孩子在學習行為上的認知失調,維持孩子一邊學習還一邊讨厭學習的狀态,進而不愛學習就會越來越根深蒂固。相反,低獎勵不會提供充足的理由合理化這種認知失調,所以嚴重的認知失調會迫使他們調整自己的态度,以便做到表裡如一的平衡。這時候孩子會因為一直以來持續的學習行為,而改變讨厭學習的态度,逐漸變得對學習感興趣。
生活中關于認知失調的案例其實是非常多的:
像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但是别人遞煙依然接過并吸食,吸煙者戒煙的态度和抽煙的行為就産生了矛盾,産生認知出現了失調;像明明有點讨厭某個明星,但是好朋友是她的粉絲,為不掃她的興緻,陪她去追星的時候也假裝還挺激動的等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的認知思調。
當然了,也有人不說“葡萄酸”,而反稱“檸檬甜”,這也是對于認知失調的調節方法。我們都知道,檸檬是酸澀的,可對于自己擁有的東西,哪怕它再不好,也要說成好的,不然的話,心理就太不平衡了!有誰願意讓自己難受呢?
如何減少認知失調?
在态度與行為産生不一緻的時候,通常就會引起個體的心理緊張。為了克服這種由認知失調引起的緊張,我們就需要采取一些辦法,減少自己的認知失調。一般來說,減少認知失調的方法有四種:
第一種方法,改變态度。以減肥為例,改變自己對減肥的态度,讓它跟以前的行為保持一緻,如我喜歡美食,我不想真的戒掉它。
第二種方法,增加新的認知。如吃東西能減緩我的壓力,讓我保持愉快的心情。
第三種方法,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如享受生活和美食,選擇健康,比節食減肥更重要。
第四種方法,改變行為。如我會加強鍛煉,把吃掉的東西消耗掉。
-The End -
作者|創可貼大叔
創可貼大叔主筆團|一個酷愛心理學的大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