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教育智慧: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我的老師
《論語》感悟(一四五)
文/王營
原文: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7.22 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感悟:“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孔子流傳千古的名言,非常貼切地概括了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在《裡仁》篇裡,孔子曾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孔子之所以成為學識淵博的“大成至聖先師”,與他善于向他人學習的這種虛心态度密不可分,他曾經拜郯子、師襄、老聃為師;進入太廟時,“每事問”,還曾以鄉裡人為師。他甚至認為,路上有三個人行走,其中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我的老師:善者,我要學習他美好的品質,自然可以成為我的老師;不善者,其不善的行為也可以成為我的借鑒,為我提供一個反面教材,當然也是我的老師。
學習是人的先天本性,一個人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向周圍的人和環境學習,不學習的人就會永遠停止在嬰兒狀态。但是可惜的是,一個人随着年齡的增長,知識和經驗的增多,大多數人卻忘記了這一本性,認為自己什麼都比别人強,不需要再向他人學習了,很多人也就因此不再進步。這種現象在知識分子群體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有一個詞叫“文人相輕”,指文人們相聚在一起,侃侃而談,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甚至相互攻讦,反目為仇,此種現象不僅影響了個人的發展,而且阻礙了學術和思想的進步。
教師作為知識分子群體,文人相輕的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教師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參加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有的教師聽了别人的課,不是虛心學習别人的長處,而是專門肉裡挑刺,讓人家下不來台;還有些教師到外地學習時,橫挑鼻子豎挑眼,以客觀條件達不到為由,拒絕學習别人成功的做法。
教師要想在事業上取得較大的進步,唯一聰明的辦法就是像孔子那樣,時時處處以他人為師,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不斷積累各種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相互取長補短,促使自身不斷進步,舍此别無他法。比如學校開展教研活動,無論是老教師,還是青年教師,都要積極踴躍地參加,聽了别人的課,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也無論講課老師比自己強,還是比自己差,都是尊重人家的勞動,虛心學習别人成功地方,從别人失敗的做法中吸取經驗教訓。隻有這樣做,教師才能在較短的時間裡脫穎而出,成為教育教學的行家裡手。
對于學生,我們更要培養這種虛心好學的良好習慣。未來的社會是一個既充滿競争、又需要合作的社會,隻有團隊成員的密切協作,才能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迹。同樣,在學習上,也需要同學間相互合作,《禮記·學記》中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而相啟明也”,學問需要切磋,問題需要讨論,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不是把自己封閉起來讀死書,而是在合作基礎上的自主,探究也不一個人異想天開、冥思苦想,也是在合作基礎上的合理探究,合作是其中的關鍵環節。
有一位專家說得非常好,學生的道德教育是在班集體中完成,學生的學習是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事實證明,凡是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幾乎都具備一個良好的學習品質:善于向老師提出問題,善于和同學讨論問題,正是抱着這種虛心的态度,他們的學業才一天天高過他人,成為一個群體中的出類拔萃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