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老牌存儲品牌開始推出自家PCIe 4.0固态硬盤,可當前正處于PCIe 4.0時代的序章之中,用戶享有超高速度不僅要付出更高昂的價格購買PCIe 4.0硬盤,還需要一套最近一年的AMD平台采用發揮出硬盤應有的實力,對于普通用戶來說成本實在是太高。
不過,好在PCIe 3.0固态硬盤價格開始走低,而且還不挑電腦平台,主流電腦都能滿速運行,再加上現在500GB是目前市面上用戶選擇最多的容量,所以原本我們準備測試手頭上6款不同品牌500GB容量的PCIe 3.0 TLC硬盤。
可我們又發現,手頭還有一塊同容量的最後MLC盤——三星970Pro,按理三星970Pro顯然會超越這些硬盤,可具體能有多大差距呢,所以接下來,就測試下,6款TLC硬盤和同容量三星970Pro會有怎樣的差距。
(可直接跳轉至篇尾總結部分看結論)
這7款固态硬盤分别是:緻钛PC005、金士頓KC2000、西部數據SN750、英睿達P5、三星970 Pro、三星970 EVO、铠俠RD20 G2。
緻钛PC005 Active
緻钛PC005 Active是今年國産閃存廠商長江存儲推出的自有消費品牌緻钛下的産品,即便不考慮性能,其意義也是非同凡響,更何況這是一款最高速度達3500MB/s的固體硬盤,在紙面參數上有資格與國外其他主流産品同台競争。
金士頓KC2000
金士頓是國内固态硬盤品牌中銷量最高的品牌,其品牌知名度在普通用戶口中非常高,而這款硬盤也是擁有比較激進的緩存策略,在實際應用中,有很強的表現。需要注意的是,這款硬盤也是橫評硬盤中,唯二采用雙面顆粒布局的型号。
西部數據WD_Black SN750
由西部數據這個老牌存儲廠商打造的電競存儲産品,這也是圈内用戶中已經非常熟悉的固态硬盤型号,擁有優秀的性價比,在國内市場中享有很高的口碑。可最近卷入冷數據風波,對于産品口碑有一定影響,不過這并不會影響到接下來的測試。
英睿達P5
英睿達作為世界中為數不多閃存制造廠商,其自有品牌英睿達一直沒有拿得出手的旗艦産品,而在今年年中新發布的自家旗艦型号英睿達P5,抛棄之前P1中的QLC顆粒,改用TLC顆粒,紙面數據也是猛增,達到PCIe 3.0産品中的第一梯隊。
三星970 Pro
這是7款橫評硬盤最特别的硬盤,采用MLC顆粒,與其他TLC硬盤相比,有着質的不同,相當于橫評産品中“标杆級”的存在。但因為MLC顆粒自身成本問題,這也是消費級市面中,最後一款行貨MLC顆粒硬盤。
三星970 EVO
這是和三星970Pro同年發布的固态硬盤,采用TLC顆粒,定位更低一檔,而價格也是更為便宜。在當時也還是擁有相當不錯的性能,而以現在的眼光看來,性能相對中庸。
铠俠RD20 G2
自去年年初東芝RD500改名铠俠RD10後,其性能又有了不小的提升,而去年年底推出的铠俠RD20 G2又是在RD10基礎上做出升級,性能進一步提升,其産品本身也是熟悉的雙面顆粒布局。
這7款硬盤算是各具特色了,就挑選了其中比較特殊的幾個點,來談一談,表格中也用陰影部分标記出來了。
三星970 Pro自然是其中最特别的了,唯一一款采用MLC顆粒,其壽命也是超過其他TLC硬盤一倍,當然價格也是非常高。緻钛PC005Active是用國内長江存儲自有顆粒生産的産品,價格相對最低,而且壽命上要小超其他TLC産品20TBW。而铠俠RD20 G2作為新品,性能進一步提升,順序寫入也是其中7款硬盤中最高的。
測試平台
理論數據測試
首先是使用大家熟悉的AS SSD Benchmark,CrystalDiskMark這兩款測速軟件,在默認設置下對7款固态硬盤的理論性能進行測試。
CrystalDiskMark測試
因為挑選的都是PCIe 3.0*4的固态硬盤,CrystalDiskMark測試出的最高速度都在3400MB/s左右,這些硬盤之間并沒有多大的差距。但在更重要的4K随機讀寫上,采用MLC顆粒的970 Pro,4K随機讀取能力達到63MB/s,領先其他6款固态硬盤,而4K随機寫入上,铠俠RC20 G2成為超越MLC顆粒的TLC産品,達到193MB/s。
而在CrystalDiskMark其他多線程多縱列測試中,铠俠RC20 G2的數據也基本是穩居第一,數據有些強的離譜,完全不像一款TLC硬盤的表現。
AS SSD Benchmark測試
與CrystalDiskMark相比AS SSD Benchmark測試出的速度都會更低一些,基本都達不到官方标稱的數值,但也因為AS SSD Benchmark會給出性能評分,相比分析數據,對于普通用戶來說更加直觀。
而我們這次測試的7款固态硬盤,铠俠RD20 G2評分達到6875分,遠超其他固态硬盤,比分值最低3794分的金士頓KC2000,還要再高出80%。之所以會有這麼高的評分,也是因為铠俠RD20 G2的4K随機64隊列速度有絕對性優勢,這點在之前的CrystalDiskMark中也有體現。
在去年的橫評測試中,铠俠的RD10固态硬盤就表現出遠超對手的4K随機讀寫能力,而今年看來,新款RD20 G2在500G容量下将4K随機性能的優勢繼續保留了下來,依然是遙遙領先對手,可以說是同類型産品中的“跑分王”。
硬盤緩存性能測試
接下來是固态硬盤的模拟SLC緩存測試,因為現在的TLC硬盤都采用模拟SLC緩存來加速硬盤寫入能力,其模拟SLC緩存策略以及緩存用完後的讀寫性能,更能真實反映固态硬盤的性能水平。
所以接下來,會使用HD Tune對硬盤的緩存性能進行測試,統一将測試文件大小設定在50GB,采用随機數據模式,并測試剩餘100GB空間時,SLC緩存的變化情況。
緻钛PC005
首先來看看今年下半年國産品牌的緻钛的PC005,在空盤狀态下,緩内速度2250MB/s,SLC緩存大小為6GB左右,超出緩存後,緩外寫入速度在600MB/s左右,性能還算不錯,畢竟國内自主研發品牌的第一個自有消費産品。
不過,它的讀取速度就有問題了,直接下降至1400MB/s,并且在剩餘100GB容量時,也出現了這個問題。但寫入速度并沒有太大變化,僅是SLC緩存大小下降至4GB,緩外寫入速度也在600MB/s左右,測試過程中固件開始垃圾回收,有一段寫入性能下降的過程,整體寫入性能變化屬于正常水平。
針對讀取速度問題,在相同的空盤狀态下,經過了多次測試,依然存在這個問題,而降低測試數據大小至10GB時,讀取速度就為正常的3000MB/s,因此可以排除測試方式誤差,就是硬盤自身的讀寫策略或産品性能所緻。
三星970 EVO
三星970 EVO在空盤下擁有22GB緩存,作為一款2018年的老産品,在以當前眼光來看,這個SLC緩存容量并不大,而緩内寫入速度2250MB/s,而緩外寫入速度為650MB/s,速度還算不錯。
而當僅剩100GB空間時,緩存容量降低,隻有4GB水平,緩内寫入速度也有所降低,降低至2100MB/s,但緩外速度穩定在650MB/s,整體都保持相對不錯的穩定性。
金士頓KC2000
接着是金士頓的KC2000,因為金士頓這款固态硬盤的SLC緩存超大(不是全盤模拟SLC),約在70GB左右,以50GB的數據無法測試出緩存外速度,所以空盤下,寫入速度基本都維持在2000MB/s。
因為SLC緩存依賴剩餘的硬盤空間,需要以1比3的比例占據剩餘空間來組建SLC緩存。當KC 2000隻剩餘100G空間時,KC2000的SLC緩存大小急劇下降,隻有2.5GB,緩内速度不變維持在2000MB/s,而緩外速度體現出來,有700MB/s左右,讀取速度此時也發生有規律的波動。
西部數據SN750
西部數據SN750在空盤狀态下,SLC緩存有5GB左右,緩内速度2400MB/s,緩外速度850MB/s依然是熟悉的低緩存容量 高緩外寫入速度的組合,這很西部數據。
而在剩餘100GB容量的情況下,無論是緩存内外的速度還是緩存容量,都沒有明顯的變化,和我們之前測試1TB的SN750時感覺一樣,就是一個字“穩”。
英睿達P5
在空盤狀态下,英睿達P5的SLC緩存有46GB左右,是測試TLC品中,緩存容量第二大的産品,緩内速度也有2750MB/s,但緩外速度較低,隻有500MB/s,比之前的緻钛還要再低一些。
填充至剩餘100GB容量,SLC緩存大小下降至25GB,緩内速度2750MB/s,緩外速度依然500MB/s,但硬盤整體的性能波動變大,尤其是讀取性能,測試最後和緻钛一樣,降低至1000MB/s甚至更低。
三星970 Pro
三星970 Pro比較特殊,是7款固态硬盤中的唯一一款MLC的固态硬盤,由于自身顆粒的特性(優勢)970 Pro并不存在SLC緩存這種概念,用HD Tune測試的寫入曲線也基本是平直狀态,沒有發生明顯的下跌,空盤時穩定在2200MB/s,而僅剩餘100G空間時,寫入速度小幅降低了200MB/s,整體穩定在2000MB/s,不愧是MLC硬盤。
铠俠RD20 G2
最後是铠俠RD20 G2,SLC緩存有42GB左右,緩内速度2750MB/s,但緩外速度非常亮眼,達到1500MB/s,相比其他TLC硬盤,緩外速度近乎翻倍了。
而剩餘100GB空間時,SLC緩存大小下降至33GB,緩内速度2750MB/s 緩外速度依然是強悍的1500MB/s。沒記錯的話,500GB的RD20 G2緩外性能與RD10 1TB版一緻,直接将1TB大容量型号的緩存策略搬到500GB硬盤上,這種方式應該铠俠是第一家這麼幹的。
為了方便對比,這裡将各硬盤的“緩存大小”“緩内速度”“緩外速度”這三項數據統一用列表展示。
這7款硬盤中,各家硬盤的緩存策略也是完全不同,有的SLC緩存超大,也有的強調穩定,還有的速度波動巨大,但唯獨三星970Pro和铠俠RD20 G2這兩款硬盤比較突出。
MLC顆粒的三星970Pro,在HD Tune緩存測試中,雖然沒有部分TLC硬盤初始猛增速度,但“永不降速”的寫入曲線着實亮眼,和一衆速度斷崖式下跌的TLC産品相比,那就是降維打擊,完全不是一個等級。而铠俠RD20 G2,又是測試TLC硬盤中最特别的産品,其緩存策略相當于自身容量翻倍的1TB款,對比其他常規水平的TLC硬盤,相當于這些500GB TLC硬盤在和1TB的铠俠RD10進行對比,緩存優劣自然不用多說。
文件拷貝測試
接下來進行實際文件拷貝測試,分别測試單個48GB壓縮文件和27GB系統小文件的拷貝速度,單個壓縮文件主要測試硬盤持續寫入能力,而碎文件主要測試硬盤4K随機寫入的能力。而測試文件放在1TB容量的固态硬盤當中,盡可能避免原始硬盤對測試硬盤性能的限制。
先看看48GB大文件寫入,毫無疑問,MLC顆粒的三星970 Pro最快完成文件寫入,隻用時22秒,而金士頓KC 2000憑借超大SLC緩存,用時24秒完成位居第二,而高緩外寫入的铠俠RD20 G2和英睿達P5以微弱劣勢,25秒完成并列第三。
就我們測試的這7款硬盤來看,前四名用時差距不大,都能在5秒差距下完成測試,可以說是感知不強,但970 EVO、西部數據SN750和緻钛PC005這三款硬盤的差距就大了,最慢的緻钛PC005耗時106秒才完成,比前四名慢了四五倍,而西部數據SN750通過穩定的緩外寫入優勢和更大緩存的三星970 EVO成績基本保持一緻。緩存的大小對于這個環節的測試也是至關重要。
接着是27GB系統小文件寫入耗時,三星970 Pro依然最快完成文件寫入,隻用26秒就完成了,而第二名依然是KC 2000,但與第一名的三星970 Pro拉開了顯著差距,用時40秒完成。而铠俠RD20 G2依然以微弱的差距,位居第三,用時52秒完成。
其中緻钛PC005在這個環節扳回一局,從倒數第一躍升至第四名,緊跟铠俠。而最後一名的位置反倒留給了西部數據SN750,花費69秒才完成拷貝,黑盤4K随機讀寫能力差的問題在500GB硬盤上被放大了。
PS文件打開測試
在去年的橫評中,我們測試了一個我們美工8GB 大小的PSB海報文件打開速度,但這次選擇壓力更大的24GB大小星空圖PSB文件來作為測試文件。一方面是為了拉開硬盤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24GB星空圖文件網絡有,大家也能自行下載測試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因為PS文件打開比文件拷貝更具實際使用意義,所以這裡也手動測試了僅剩100GB空間時的用時情況。測試時,手動将Photoshop中的可用内存降至最低,并将緩存盤設定在測試盤,降低PS文件快打開時,内存容量對文件讀寫的影響。
在空盤狀态下,三星970 Pro又一次取得第一,成為7款硬盤中,唯一一個用時不過100秒的硬盤。但之後的排名和之前的文件拷貝耗時排名就不一樣了,整體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說“亂成了一鍋粥”。
之前測試排名一直處于中後方的英睿達P5,一步晉升至第二,僅次于三星MLC硬盤,而金士頓KC2000位居第三名。三星970EVO超越铠俠RD20 G2,排名上升至第四,西部數據SN750位于第六倒數第二,隻有緻钛PC005一直穩居最後一位。
而在剩餘100GB容量時,排名有所改變,三星970 Pro不用多說,铠俠RD20 G2依托于相對穩定的SLC緩存和緩外優勢,從第五位上升至第二,與空盤狀态耗時基本一緻。除了铠俠RD20 G2,SN750也是非常穩定,和空盤狀态下耗時基本一緻,以117秒位居第三,金士頓KC2000以1秒差距穩居第四。三星970EVO、緻钛PC005、英睿達P5分别依次往後排。
其實從上面的測試中可以看到,除了MLC顆粒的三星970 Pro外,隻有西部數據SN750和铠俠RD20 G2的成績比較穩定,硬盤性能不會因為剩餘容量而發生明顯波動,而其他硬盤都有不同程度的衰減。這種反差感較強的體驗,在長期使用下并不友好,随着硬盤剩餘空間不足,硬盤速度和使用體驗也是随之下降。
遊戲測試
在這個環節中,測試了7款硬盤遊戲文件解壓速度以及遊戲加載速度。測試的遊戲一款是最近火熱的《賽博朋克2077》另一款是我們的老相識《地鐵:離去》,而解壓的文件是47GB大小49個分卷的遊戲文件。
先看看遊戲解壓,7款硬盤中,金士頓KC2000位居第一,花費335秒,铠俠RD20 G2以349秒位居第二,英睿達P5緊跟其後,位居第三,三星970 Pro難得被擠出第一位,以354秒位居第四,而之後排名依次分别為三星970 EVO、西部數據SN750、緻钛PC005。
在遊戲加載上,7款硬盤無論是空盤還是剩餘100G空間時,都沒有明顯差異, 而去年的橫評中也得出相似結論,對于目前遊戲來說,固态硬盤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差距。
當然,遊戲加載時間上沒有差距,并不代表着硬盤性能上沒有差距,之前測試内存盤時也有注意到,無論是上萬讀寫的内存盤,還是普通固态硬盤,遊戲加載時間并沒有變化,這說明遊戲加載時間的瓶頸已經不是硬盤,甚至和程序自身的文件調度有關。所以在遊戲關卡加載測試上,7款硬盤都能快速加載完成,之間的差異微乎其微。
最後的總結
總結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理論評分相對直觀些,還有一個是橫評産品的個人逐一點評,會帶有一定的主觀因素。理論評分是按照之前測試數據的排名來計分,排名越高分數越高,最高得分7分,最低1分。
理論得分排名依次如下:
1.三星970 Pro
2.铠俠RD20 G2
3.KC2000
4.英睿達P5
5.西部數據SN750
6.三星970 EVO
7.緻钛PC005 Active
需要注意的是,總分僅代表硬盤的名次高低,并不能作為硬盤之間綜合性能指标差距的高低(970Pro性能并不意味着是PC005的兩倍)。
第一位:MLC永遠的神——三星970 Pro
不出所料,這7款固态硬盤,MLC顆粒的三星970 Pro得分最高,也是其中獲得第一名次數最多的硬盤,這也是因為MLC顆粒對比TLC硬盤來說擁有“代差優勢”,由于沒有SLC緩存的設計,硬盤基本能夠全速穩定在TLC硬盤的“緩内範圍”内,尤其是在運行大型文件時,優勢會更為明顯,所以整體性能位列第一,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實在太貴,相比其他産品要貴出整整一倍,這也難怪會停産MLC顆粒。
第二位:固态硬盤之壁——铠俠RD20 G2
之前測試中有提到,MLC顆粒的三星970 Pro面對TLC硬盤,就如同“降維打擊”般鶴立雞群,而铠俠RD20 G2就是TLC硬盤中的“降維打擊者”。雖說都是500G容量,但卻擁有高達42GB的緩存空間與1500MB/s的緩外速度,這是铠俠RD10 1TB版才有的緩存規格。其跨級性能的消費級固态硬盤中也是首次出現,這使得铠俠RD20 G2在各種環節中都能擁有相當優秀的表現,綜合性能非常接近MLC顆粒的970 Pro。
再結合相對不錯的定價,這款硬盤或将成為PCIe 3.0時代,标杆級的500GB固态硬盤。借用“名作之壁”的說法,铠俠RD20 G2就是現在固态硬盤下的“固體硬盤之壁”。綜合性能打得過這款硬盤,才有資格稱之為“PCIe 4.0超高速硬盤”,所以将铠俠RD20 G2排行第二。
第三位:扮豬吃虎——英睿達P5
在最初的理論跑分數據中,英睿達P5并沒有像铠俠RD20 G2那樣呈現出非常高的數據優勢,以至于測試初期,在我印像中就給它打了低分。但在實際應用中,英睿達的綜合表現卻超越預期,無論是大文件拷貝,還是遊戲解壓,成績表現都還算不錯,基本緊貼排名前位的硬盤。
通過較低的理論數據,在實際應用中獲得相對不錯的成績,有點扮豬吃虎的感覺,這或許就和英睿達P5上的美光自研主控有脫不了的關系。當然P5的缺點也非常明顯,較低的緩外速度以及髒盤下性能不穩定問題,使得硬盤在一些情況下,例如PS文件打開中,和其他硬盤拉開很大的差距,所以就将英睿達P5放在第三位。
第四位:雞血速度——金士頓KC2000
依托于超大的SLC緩存,金士頓KC2000如同打了雞血一般,在衆多測試中展現出不俗的成績,綜合性能非常接近位于第二位铠俠RD20 G2。“雞血”雖好,可過了這一陣,就是副作用了。
金士頓KC2000的高性能都依賴于SLC緩存,當硬盤容量剩餘不足時,将會發生非常明顯的性能下降,而巨大的SLC緩存也會加劇硬盤寫放大問題,進一步壓縮顆粒壽命,所以綜合來看,即便金士頓KC2000測試場景比英睿達P5好一點,但我個人還是手動降低至英睿達P5之下,位列第四。
第五位:緩存決定成敗——西部數據SN750
因為我們手頭上隻有帶散熱片版的500GB 西部數據SN750,所以就按散熱片版的進行測試。之前測試1TB版SN750時,表現都相當不錯,再加上散熱片優勢,按理SN750在測試中會更占優勢,可實際測試後,500GB版的SN750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在4K小文件時,和其他産品拉開了較大的差距。
之所以SN750 1TB版成績會比較不錯,也是因為在大容量1TB版本上緩存翻倍,緩存偏小的缺點并不明顯,而500GB版緩存直接減半,這一短闆産生的影響就立馬被放大,再加上這次測試的文件偏大,500GB版SN750的表現就隻能處于倒數第三,也隻有在剩餘空間不足時,通過自身相對不錯的緩外速度和低SLC緩存大小拉回了比分。
第六位:廉頗老矣——三星970 EVO
就測試數據來看,三星970 EVO的綜合性能與SN750相似,但SN750依靠更小的緩存就達到三星970 EVO的水平,而且在低容量下,其性能基本不變,對比下來,三星970 EVO就在SN750之下,所以三星970 EVO位于第六,作為一款2018年就發布的産品,能和1年後的SN750掰掰手腕,也算是不錯了。
第七位:初露鋒芒的新人——緻钛PC005 Active
這是一款非常特别的産品,上面所有固态硬盤産品都是由國外廠商品牌生産,唯獨這一款,是全權由我們國家自行生産制造,而且作為國産自有品牌的第一款消費固體硬盤産品,一步就邁入了當時高階産品的隊列,這相當于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巨大進步,擁有如此巨大的進步還是值得肯定的。
可從客觀數據,不帶有任何情感來看,緻钛PC005 Active和一衆國際大廠比起來差距依然明顯,尤其是在大文件讀拷貝以及實際文件打開上,敗的比較徹底,而且在低剩餘容量時,還出現了讀取速度減半的問題,因為這次是個多品橫評,注重數據對比,就沒有對單品進行深挖,但這個問題的出現,個人感覺還是有些緻命的,不知道後續産品是否糾正這些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