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21:14:19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佛學問題的幾個反思)1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佛學問題的幾個反思)2

abstract

“至善”便是“中庸”,便是“緻良知”……

keywords

蘇格拉底;竺道生;一闡提;生公說法、頑石點頭;傅佩榮

最近因事耽誤了公衆号的更新

所以一有時間就趕緊來補上

希望我們能一如既往地保持連接

01

,

有時我想,“肖遙遊”

更想是我和自己靈魂的對話

許多答案并不是一開始就很清晰

而是在寫作和思考中

自然生長出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個人其實是最大的受益者

這樣晦澀和毫無“用戶思維”的文字

還有人願意讀并有所收獲

我深感快慰

畢竟,總有極少數人天生驕傲

不屑于渾渾噩噩、平庸度日

02

,

不過,講真

我所說的都是錯的

這并不是謙虛,而是事實

因為:局中人無法站在局外看局

“局外看局”就是所謂的“上帝視角”

你可以聰穎超群

也可以火星移民

但絕不可能真正地翻開

上帝的記事本……

這是天生的限定

所謂的終極真理

不過是人類中絕頂聰明者

對那個“究竟”的思想

思想的價值在于

拓寬了人類的思維邊界

帶給人信仰的崇高或理性的樂趣

也可以說

有了這個,人才真正是“人”

而不隻是吃喝拉撒的動物

所以——

愚癡的人以為自己知道

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蘇格拉底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佛學問題的幾個反思)3

當然,你們一定看得出來

我是在繞着彎誇我自己呢

03

,

書接上回

說到佛性,再補充一點

在佛滅後将就一千年

在印度日益衰落的佛學

卻在中國慢慢興盛起來

即使如此

中國佛學界尚不承認人人皆具佛性

直到東晉的竺道生提出:

“一闡提”也可成佛

所謂“一闡提”也就是沉迷于五欲之人

按“WHW認知結構模型”來看

他們是僅活在“身”層面的人

被認為沒有善根和佛性

04

,

順理成章的

他受到佛學界的排擠

留下了“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典故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佛學問題的幾個反思)4

後來昙無谶譯出《大般涅槃經》

經中揭示了同樣的道理

竺道生才重被大家所接納

所以,如果要讨論“佛性”

還必須站在曆史的語境中

05

,

另外有一件事也挺有趣

有一次聽老師講《唯識學》

他的學生就提出一個問題:

人工智能能否成佛?

當時我的解答是

這要看人工智能能否感受到“苦”?

佛法四聖谛“苦,集,滅,道”

人生就是“苦”,若沒有這個基礎

佛法就不存在了

“苦,集,滅,道”的意思

用大家耳熟能詳的語言來表述

就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所以,如果人工智能不能感受到“苦”

就沒有離苦得樂的動機

也就不會有超脫涅槃的結果

又何來成佛之說?

06

,

第二個問題

佛學能否成就“真善”之人?

留言兄台的觀點倒是黑白分明:

佛學最多也隻能造出兩種人,一

種是“僞善之人”,另外一種便是“愚善之人”。

“善惡”幾乎是每一位思想家

都要去認真思考的

我們也曾用很多期來讨論這個問題

老子不講善惡

是因為站在“道”的高維: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佛學問題的幾個反思)5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以道觀之,無善無惡

然而,如果站在“人”的維度

社會就一定得有一個行為的标準

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否則人們就會無所适從了

07

,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何為“真善”?

儒家另有一個詞“止于至善”

可作為相互的印證

所謂“止于至善”

傅佩榮教授的解讀是: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佛學問題的幾個反思)6

止于至善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是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

“至善”便是“中庸”,便是“緻良知”

乃不偏不倚,恰當的極緻

那麼

“至善”究竟是“善”的量變還是質變?

從上面的解釋來看

“至善”已超越了世俗“善”的範圍

從“人際”升維到“天際”

觸達到無善無惡的“道”之本體了

儒家自身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子

才有了後來著名的“天泉證道”

此事留待以後再說

08

,

“真善”在佛學這裡可稱為“發菩提心”

簡單說來就是發願利于衆生之心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

其實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知行為二,表現出來就是:

惡是真惡,善是僞善

至于愚善,自然也很多

但無論是“僞善”還是“愚善”

站在社會的角度

總比作惡,危害他人要好的

09

,

十年前

我已想明白究竟想要怎樣的人生

于是請一位書法家寫下了這幾個字:

随心随性,自在從容

我和他說,一定要喝點酒

才能寫出這八個字的灑脫

當時就是臨時起意

覺得這八個字最能反映我的心境

後來讀到《中庸》的這段話: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此時,我方才明白

原來我的志向是要做聖人……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佛學問題的幾個反思)7

10

,

而此後,直到身體壞滅的數十年

我的人生方向

就是要把生命活成這八個字!

11

,

很多學佛之人,記住了一句話: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其實這不過是“人天乘”的境界

對于佛法來說,隻是善巧方便的法門

佛陀引渡衆生的終極目标是

——涅槃寂靜

是要讓人擺脫名相的執着

包括善、惡的分别

體悟宇宙的本質是“空”

12

,

所以,還是那句話

要不靠信仰,要不靠理性

否則便無“真善”可言

佛學能否成就真善之人?

與佛性無關

與悟性有關

- tips -

“涅槃寂靜”是“四法印”之一,上期隻說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這期補充完整。

因果觀與如是觀的區别(佛學問題的幾個反思)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