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衆,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弟子規》作為啟蒙讀本,可讀性很強,如果一度認為它是一本守舊的書,那是因為你沒有讀懂更深層的意思。
誠然在競争激烈的當代,很多人都比較反對這種比較“儒”的思想,這也是比較備受争議的地方,但不可否認對小孩品行的培養是幫忙的。
弟子,可做學生解釋。規,是規範。
譯文的大概意思是說:
學生的日常生活規範,古代先賢就有教導;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生活中也要做到謹言慎行,說話要講誠信;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做到平等、博愛,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并且向他學習;以上這些都做好了,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用來學習其他有用的學問。
“訓”,可以理解為先賢的教導,也可以是古代先賢總結下來的教訓。因為如果你不孝順,不誠信,不友愛,不向好的學習,那麼幾乎無法在世上立足。
“孝”,是首要學習,孝道作為首要學習的内容,因為人之所以能來到這個世上,首先要感恩的就是自己父母。如果連這點最基本的都沒做到,也不用指望以後能有什麼成就了。
現在生活好了,思想開放了,卻很多人忘了最根本的東西
随處有見的報道,父母年邁被嫌棄的,為家産大打出手的,把父母告上法庭的等等。這難道是我們所追求的自由,平等,人權的初衷嗎?
有一大學生畢業後工作處處碰壁,在社會上做不下去了,就回老家跟父母一起過,父母說回來也好咱有手有腳,家裡還有一畝三分地也可以過日子,誰知大學生拈輕怕重整天什麼事也不做呆家裡夢幻人生。
說到“孝”,萬人也說不出一個标準,因為孝很大,沒有标準
那就反過來說下“不孝”,“不孝有三”,是哪三件呢?
第一:大不孝——“無後為大”,狹意的理解是沒有後代子孫是最大的不孝;更深廣意的解釋是,使老祖宗的技藝,文明,美德沒有了傳承是最大的不孝。
第二:知道父母錯了,不勸說父母改過;或者父母說的是錯誤的,自己還照做,這是愚孝。
第三:父母年老了,自已不努力工作,積極進取,使父母還在為你操心勞碌這也是不孝的。
從這“三不孝”,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孝順的真意。
“謹”,這譯成謹言慎行,這也是倍受争議的地方。
作為小孩啟蒙讀本,謹言慎行,似乎抹殺了小孩子的天性。
小孩子的天性,天真活潑,童言無忌,大膽探索新奇世界的天性。
天性就是以生俱來的,人在面對新鮮未知世界的時候,都是非常興奮激動。
我有個兩歲的小侄子,一次回老家玩的時候,南方冬天有烤火的習慣,那時一顆火紅的木碳燃燒爆裂彈了出來,小家夥因為好奇那個紅紅的,大人都還沒反應過來,小家夥就一手直接捉去,後果可想而知,雖然及時松手,但大拇指和食指還是被燙得不輕。
謹,是告訴我們在面對事情或新事物的時候,不要沖動,慎重行事,仔細觀察。
小孩子更是沖動好動的年齡,古人不會加以約束,而是以“謹”告之
現在時有小孩溺水事件,玩爆竹炸傷事件,小孩打架事件……,這也是太放縱的後果。
“泛愛衆,而親仁”,都是教導我們團結友愛,向好的學習,這些都沒有可非議的。
“有餘力,則學文”,從這可以看出古代先賢是多麼注重品德的培養。你先做好孝順——學會感恩;做人誠信、做事不沖動毛躁;有愛心多與品行好的人一起這些基本的東西,在去學習其它。
這就是《弟子規》的總叙,與其說是幼兒的啟蒙教育,不如說是做人的基本準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