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王觀的進士考試——殿 試
一、嘉祐二年貢舉的殿試
王觀
1、殿試的主持人
殿試的主持人大宋仁宗皇帝趙祯。
2、殿試的陳設
殿試的考場在崇政殿的兩庑。考場中整齊擺着一排排不足二尺高的小桌,桌後是方凳。
在北宋前期,考桌是唐制的幾席,考生要屈膝就席,俯首據案,很不舒服。不知道什麼是人體工學理論。其實,宋人已習慣了坐椅子,但是直到南宋,才棄用幾席,采用桌椅。
小桌上貼着考生的姓名,擺着禦賜的筆墨紙硯,都是上好的貢品。考生考完後,是可以帶走的,算是官家的賞賜,也作為各自人生的一段記念。此外,還有一把用以改錯字的小刀。因為試卷是特制的宣紙白摺[zhé],比一般宣紙厚得多,如果寫錯了字,可以用小刀刮去再寫,否則是為“髒卷”,要降等的。
3、殿試的考試時間
殿試的考試時間是一整個白天,扣除午飯時間。值得注意的是,官家賜宴,菜品非常豐富,禦廚的手藝你懂的!切不可貪一時口福,吃得太飽,又不準、也沒時間遛彎,坐不下來;即使坐下來,也腦缺血,沒法答卷!這是考驗大智慧!要不,怎麼說那誰“大糊紙”、如今名滿天下的美食家,也有失手的時候呢!
4、殿試的考試内容
殿試考題共有三道,一詩一賦一策論。以《鸾刀詩》、《民監賦》和《重巽申命論》為題。
無論是詩、賦還是策論,殿試文章有一個共同特點,是要歌功頌德!主要看是否傾向于時下當權者的政見。這是“立場路線、政治站位”問題,組織路線非常重要!
鸾刀
先說詩。《鸾刀詩》題出自《禮記》和《詩經》。鸾刀是一種古代名刀。《禮記》:“割刀之用,鸾刀之貴,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詩經》:“執其鸾刀,以啟其毛,取其血筋。”意思是說:有了鋒利的割刀,祭祀時為什麼還要用古老的鸾刀?是為慎終追遠、不忘先人的生活方式所承載的文化内在,這是根本所在。表達的是禮在心的誠敬。形式的背後,如果沒有内核,那很快就會演繹成複雜的枷鎖,進而敗壞;傳承,是靈魂的皈依之路。唯有如此,才能起廢更新,生機勃勃。《鸾刀詩》是要以此義作詩。
再談賦。《民監賦》即是要弘揚民本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
章衡的《民監賦》開篇:“運啟元聖,天臨兆民,監行事以為戒,納斯民于至純。”宋仁宗趙祯讀到“運啟元聖”時,動容歎息曰:“此謂太祖。”讀至“天臨兆民”歎息曰:“此謂太宗。”讀“監行事以為戒”歎息曰:“此謂先帝。”至讀“納斯民于至純”乃竦然拱手曰:“朕何敢當!”說完便拍闆道:“此賦雖不切題,然規模甚偉,自應作狀元。”
“别頭試”得了第一的林希,自視甚高,他的《民監賦》破題一句:“天監不遠,民心可知”,是給執政者以警示,讓宋仁宗大不高興。雖說趙祯同志是難得的“仁君”,可你得好好說話!你當你是誰?
最後是論。《重巽申命論》,出自《易經》“巽卦”“彖傳”。所謂“重巽以申命,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本卦是同卦相疊(巽下巽上)。巽為風,兩巽相重,有長風相随之象。其實表示順伏之意,即“上下順也”。
王觀、蘇轼的試卷《民監賦》、《鸾刀詩》都已散佚,蘇轼的《重巽申命論》現存《文集》卷二。我們一起來看看。
蘇轼【禦試重巽申命論】
論曰:昔聖人之始畫卦也,皆有以配乎物者也。巽之配于風者,以其發而有所動也。配于木者,以其仁且順也。夫發而有所動者,不仁則不可以久,不順則不可以行,故發而仁,動而順,而巽之道備矣。聖人以為不重,則不可以變,故因而重之,使之動而能變,變而不窮,故曰“重巽以申命”。言天子之号令如此而後可也。
天地之化育,有可以指而言者,有不可以求而得者。今夫日,皆知其所以為暖;雨,皆知其所以為潤;雷霆,皆知其所以為震;雪霜,皆知其所以為殺。至於風,悠然布于天地之間,來不知其所自,去不知其所入,噓而炎,吹而冷,大而鼓乎大山喬嶽之上,細而入乎竅空蔀屋之下,發達萬物,而天下不以為德,摧敗草木,而天下不以為怒,故曰天地之化育,有不可求而得者。此聖人之所法,以令天下之術也。
聖人在上,天下之民,各得其職。士者皆曰“吾學而仕”,農者皆曰“吾耕而食”,工者皆曰“吾作而用”,賈者皆曰“吾負而販”,不知聖人之制命令以鼓舞、通變其道,而使之安乎此也。聖人之在上也,天下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議,蓋得乎巽之道也。易者,聖人之動,而卦者,動之時也。《蠱》之彖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而《巽》之九五亦曰:“先庚三日,後庚三日。”而說者謂甲庚皆所以申命,而先後者,慎之至也。聖人憫斯民之愚,而不忍使之遽陷于罪戾也,故先三日而令之,後三日而申之,不従而後誅,蓋其用心之慎也。以至神之化令天下,使天下不測其端;以至詳之法曉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天下不測其端,而明知其所避,故靡然相率而不敢議也。上令而下不議,下従而上不誅,順之至也。故重巽之道,上下順也。謹論。
5、殿試的考試結果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八十五記載:
嘉祐二年(丁酉,1057)三月,辛巳(十八),禦崇政殿試禮部奏名進士,又試特奏名。
壬午(十九),試諸科。
丁亥(二十四),賜進士建安章衡等二百六十二人及第,一百二十六人同出身。是歲,進士與殿試者始皆不落。
己醜(二十六),賜諸科三百八十九人及第,又賜特奏名進士諸科二百十四人同出身,及補諸州長史、文學。
李複圭《記聞》雲:是春以進士羣辱歐陽修之故,殿試并賜及第,不落一人。當考。
《資治通鑒》記載:三月,丁亥(二十四),賜進士建安章衡等及第、出身、同出身。是歲,進士與殿試者始皆不落。己醜(二十六),賜諸科及第,又賜特奏名進士諸科同出身,補諸州長史、文學。
“進士與殿試者始皆不落”!這真是一個“喜大普奔”的結果。殿試第一的是章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狀元”;第二人(榜眼)窦卞、第三人(探花)羅恺。
進士科錄取的388人,多為北宋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政治界、思想界、文學界的各種新秀,都在這兩個月中嶄露峥嵘。
後人總結,《宋史》有傳的共有 24 人,他們分别是:章衡、窦卞、羅恺、鄧考甫、王回、王韶、王無咎、呂惠卿、劉庫、劉元瑜、蘇轼、蘇轍、鄭雍、林希、梁焘、曾鞏、曾布、程颢、蔣之奇、楊汲、張載、張璪、章惇、朱光庭等。
這一屆中有九人曾擔任宰執。分别是:王韶、鄭雍、梁焘、呂惠卿、蘇轍、林希、曾布、張璪、章惇等。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六人一起出現。歐陽修為主考官,蘇洵為送考家長,王安石是歐陽修之子歐陽辯的指導老師,考生中出了蘇轼、蘇轍、曾鞏三大家。
二、嘉祐二年貢舉士子的釋褐授職
1、授職的規制
“釋褐”(shì hè):舊制,新進士必在太學行釋褐禮,即:脫去褐色布衣,而換穿綠色官袍、靴帽。後用來比喻新科進士的首次授官。
嘉祐二年五月四日,頒布有關科舉選人的規制條例:
《宋會要輯稿•選舉二》記載:以新及第進士第一人章衡為将作監丞,第二人窦卞、第三人羅凱并為大理評事,通判諸州;第四人鄭雍、第五人朱初平并為兩使幕職官;第六人以下及《九經》及第,并為初等幕職;第二甲,為試銜大縣簿、尉;第三、第四甲試銜判司、簿、尉;第五甲及諸科,同出身,并守選。
這裡,實際上是明确了各等考生授職的規格、制度,也就是大緻的就業分配去向。稍微解說一下:
将作監丞:“将作監”是官署名,掌管宮室建築、金玉珠翠、犀象寶貝和精美器皿的制作與紗羅緞匹的刺繡及各種異樣器用打造的官署。一般設有:監二人,從三品;少監二人,從四品下。丞四人,從六品下。北宋前期為寄祿官,拿俸祿的,意味着這是個“京官”。是不是有點搞笑?匠人頭?
通判:宋初,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專擅作大,宋太祖創設“通判”一職。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輔佐郡政,可視為知州副職,但有直接向皇帝報告的權力。知州向下屬發布涉及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等州府公事,須通判連署方能生效,并有監察官吏之權,号稱“監州”,身份比較特殊,實際是中央特派員。通判級别則多為從七品到從八品。以小制大的策略。
大理評事:相當于最高法審判員,北宋為寄祿官,正八品。
兩使幕職官:宋代節度使、觀察使是州幕職官統稱。共分三階:三京府、留守、節度、觀察判官為一階;節度掌書記、觀察支使、防禦、團練判官為一階;京府、留守、節度、觀察推官、軍事判官為一階。
初等幕職:宋朝幕職官四等之第二等。包括:防禦推官、團練推官、軍事推官,軍、監判官等。
以上都屬中央編制序列。
州縣地方官:有“令錄”,包括:縣令、錄事參軍;試銜縣令、知錄事參軍。
判司簿尉:包括三京軍巡判官;司理、司戶、司法、戶曹、法曹參軍;縣主簿、縣尉等。
宋代推官的官帽
2、實際任職情況
我們來看看這些新科進士脫去平民服裝(“釋褐”),都以什麼官職步入政壇(“起家”)。
當然絕大多數人,我們可能找不到他的任職文件,但凡在正史中留名的人物,大都會記錄其第一任官職,結合上表倒推,不難得出其科舉名次。
(1)狀元章衡和其族叔章惇
章衡,授将作監丞、通判湖州。湖州是個大州,副專員,從六品,這官不錯!這一年他33歲。
章惇和章衡
章惇,論輩分是章衡的族叔,年齡23,比侄兒小10歲,帥哥一枚,絕對有故事!侄兒考了個狀元,叫為叔的情何以堪?“拒不受敕,辄丢敕诰于廷。”功名的不要,利祿的也不要,下回重考!好有個性吧!此人日後做到宰相,被《宋史》列入奸臣,也許已含冤千年!
(2)排名靠前的另幾人
榜眼窦卞,授大理評事、通判汝州;通常從八品至從七品。
探花羅凱,授大理評事、通判吉州。
第四名鄭雍,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兖州觀察推官。
第五名朱初平,為館閣校勘,熙甯初調大理評事。
(3)如臯王觀殿試第三十六名
初任山東單州團練推官。州團練推官是個什麼官?地區民兵師的參謀(長)!元豐新制從八品。這一年他23歲,與章惇同齡,還拜了兄弟!
雖然,我們查不到王觀殿試的成績究竟如何,名次第幾,但是,根據“第六人以下及《九經》及第,并為初等幕職”規制,既然他的首任職務是“山東單州團練推官”,屬于幕職官四等之第二等、選人七階的第四階。從八品。
那麼,王觀殿試排名,屬于“二甲”無疑。一甲、二甲總共多少人?“二百六十二人”進士及第。由此可以判斷,王觀的總名次在50前後;“國學大師網”在“曆史事件”欄下顯示:王觀為第三十六名!(究竟幾何,待考)。
叔父王惟熙,1034年18歲榮登進士榜,起家“楚州鹽城縣尉”,是宋朝幕職官四等七階之第四等第七階、倒數第一的職位。從九品(跟現在的村副主任同級),也不知道是怎麼搞的!
我們長期受民間戲曲的影響,以為“七品”屬于“芝麻官”,其實不然,“縣尉”即拿人犯、判案、量刑的那種,不過“從九品”,現在是什麼陣仗?都是“從七品”!這不搞笑嗎?其實,一點也不!一般人我不告訴他!權力大的,職級不要高!職級高的,權力不一定大!宋代特别善于經營這一套!
(4)蘇轼和蘇轍
蘇轼名次不太高,據說是詩和賦出了點狀況。初列丙科第五甲,因為《春秋》對義居第一,《刑賞忠厚之至論》置第二,升為乙科列第四甲,賜進士出身。
中第之後,蘇轼和弟弟蘇轍,本該等待(五月四日)按例授官之後再行回鄉。無奈,四月八日母親程氏不幸離世。因此未及授官,父子三人返鄉丁憂。這一年他22歲。蘇轼生于宋仁宗皇帝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十九日(公曆1037年1月8日)。
蘇轍是名登五甲。按照規制“第五甲及諸科,同出身,并守選。”沒戲!“守選”就是等呗,等出缺,要排隊的。反正年紀還小,1039年生人,才19歲。懂事倒是蠻早,17歲結的婚。
就在蘇洵、蘇轼、蘇轍居鄉丁憂期間,嘉祐三年(1058),朝廷下诏,頒布有關制科的條例:
自今制科入第三等,與進士第一,除大理評事、簽書兩使幕職官;代還,升通判;再任滿,試館職。制科入第四等,與進士第二、第三,除兩使幕職官;代還,改次等京官。制科入第五等,與進士第四、第五,除試銜知縣;代還,遷兩使職官。
蘇轼守孝期滿,應在嘉祐四年(1059)四月,完成相關程序禮儀後,到九月才返回京城。按例,授予從九品的河南府福昌縣主簿。這個“縣主簿”,是宋朝幕職官四等七階之第四等第七階、倒數第二的職位;還未上任,歐陽修保舉他兄弟倆參加制科考試。
蘇洵,則顯然未能通過開封府舉人取解資格。隻能作為送考、陪讀老師(老子),一直在開封活動。終于在仁宗嘉祐五年(1060),經宰相韓琦推薦,被任命為秘書省試校書郎;嘉祐六年(1061)七月,被任命為秘書省試校書郎、霸州(如今的雄安新區)文安縣主簿。
蘇洵
結果,嘉祐六年(1061)八月,蘇轼、蘇轍參加了制科考試,科目是制科中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翰林學士吳奎等主持秘閣試,宋仁宗親自主持崇政殿考試。看到蘇轼、蘇轍的策論,宋仁宗欣喜,說:“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這是很高的評價!日後,蘇轍果然成為宰執。
蘇轼成績入三等,為北宋舉行制科以來繼吳育之後的最高成績。因此授官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一下取得京官身份。
蘇轍因指陳切直,故列四等,嘉祐七年(1062)充任商州軍事推官。然因想留京養親,故改為在京師擔任校書郎。
通過參加制科,蘇轼、蘇轍改變了進士科甲第靠後的處境,取得了與第四第五名同等的授官。
(5)曾鞏和曾布
曾鞏嘉祐二年(1057),殿試之後,首任太平州司法參軍。這也是宋朝幕職官四等七階之第四等第七階。由此可知,曾鞏的殿試等第也是“進士出身”!這一年他39歲。
曾布
四弟曾布嘉祐二年(1057),殿試之後,初任宣州司戶參軍。這也是宋朝幕職官四等七階之第四等第七階。跟二哥曾鞏的殿試等第相同,也是“進士出身”!這一年他23歲,與王觀、章惇、林希同齡,有“觀三惇七”一說。
(6)另外一些人
呂惠卿,初授真州軍事推官。選人四階,二甲進士及第;
梁焘,以蔭為太廟齋郎;第進士,編校秘閣書籍。二甲進士及第,名次比較靠前;
王韶,初授新安縣主簿。選人七階,四甲賜進士出身;
張璪,初授任鳳翔法曹。選人七階,四甲賜進士出身;
張載,初授祁州司法參軍。選人七階,四甲賜進士出身;
程颢,初授京兆府鄠縣主簿。選人七階,四甲賜進士出身。
王無咎,初補江都縣尉。選人七階,一個“補”字,說明他的進士等第在五甲,賜同進士出身;他是曾鞏的二妹夫和七妹夫。
林希
林希(1035—1101年),字子中,号醒老,林希、林旦、林邵、林顔,四兄弟同中進士。中進士後,調任泾縣主簿。“調”說明他原先是有官職的;“縣主簿”表明,選人七階,四甲賜進士出身。好好一個“别頭試”第一名,跌落至此。林希和曾鞏過從甚密。曾鞏去世後,林希為他撰寫了墓志銘。
以上我們大緻可以看到,這些後來的名人,一甲就那三位(狀元、榜眼、探花);二甲隻有王觀、呂惠卿;蘇轼和其他人多為四甲;二哥考不過四弟、叔叔考不過侄兒,一點也不奇怪!至于今後的職業生涯,另作别論。
讓曆史告訴未來丨王觀的進士考試(殿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