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孫子兵法第一篇感想

孫子兵法第一篇感想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6 21:20:00

孫子兵法第一篇感想?孫子兵法(第一篇 計篇序),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孫子兵法第一篇感想?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孫子兵法第一篇感想(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學習心得體會學習筆記)1

孫子兵法第一篇感想

孫子兵法(第一篇 計篇序)

從今天開始我學習孫子兵法,并把我的一些學習的心得體會,通過視頻和文檔的方式給朋友們展現出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孫子兵法是古代兵學傑出的代表,它對中國和世界軍事學發展有深遠影響。經過二千多年,裡面的思想仍然不過時。在戰争年代可用于軍事,在和平年代,對于我們大到個人創業,中到科技研發,小到為人處事,對我們個人都會有很大幫助。

孫子兵法我從第一篇開始學習,一直到第十三篇,把我的所學、所思、所想用視頻和文檔的方式記錄下來,使對我和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就開始從第一篇計篇開始學習。

第一篇 《計篇》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詧也。

故經之以五,傚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凣此五者,將鏌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傚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迺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齣其不意。此兵傢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祘勝者,得祘多也;未戰而廟祘不勝者,得祘少也。多祘勝,少祘不勝,而況於無祘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下面是我學習孫子兵法第一篇《計篇》原文逐字逐句的學習筆記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說:

兵的意思是代表兵器,還是兵士的意思,本文中指是戰争,國之大事,在《左傳》成公十三年: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可解釋為行政與戰争,可以譯為戰争是國家的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此句所說是關系到人民的死生,國家的存亡。

不可不察也:是不可不缜密審察的意思,就是必須缜密審察。

原文:

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原文

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譯文

它的意思是,要通過對敵我五個方面的分析,通過對雙方七種情況的比較,來探索戰争勝負的情況。

解說:

經之以五,經,指度量的意思,也有分析的意思,經之以五是後面所說的道、天、地、法、将。校之以計,校表示校量,校之以計是後面所說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而索其情:索是求索、探索,情,是敵我雙方的實情。

經之以五中的,其一“道”,指道路、途徑,引申為政治主張,就是發動戰争要符合的道理,就是所說的師出有名。

其二“天”,指天時,就是上順天時,發動戰争對時機的把握。

其三“地”,指地利,就是下知地利,選擇打仗的地方是否對我有利

其四“将”,指将領,就是委任賢能,選擇有才能的将領去打仗。

其五“法”,指法制,就是節制嚴明,部隊要依法管理。

翻譯過來就是:一個是政治,二是天時,三是地利,四是将領,五是法制。

下面是詳細解釋上面五個方面的分析:

原文: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

解說:

“上”,指國君,“意”,指意願、意志。用兵打仗,使民衆與國君統一意志。

原文:

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詭也。

解說:

詭表示懷疑的意思,不詭是不懷疑,這句意思是生死與共,民無二心。

原文:

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解說:

陰陽指白天和黑天,晴天和雨天。寒暑指冷暖等氣候差異。時制指春、夏、秋冬季節更替。

原文: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解說:

高下,指地勢高低。遠近,路程的遠近。廣狹,指戰場廣闊與狹窄。死生,死指死地,指不可攻守進退之地,生指生地,指可攻守進退之地。

原文:

将者,智、信、仁勇、嚴也。

解說:

智,表示智謀才能。信,表示賞罰有信。仁,表示愛撫士卒。勇,表示是勇敢果斷。嚴,是指執法嚴明。

原文: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解說:

曲制,是軍隊的組織、編制等制度。官道,指各級将吏的職責區分、統轄管理等制度,官還表示各級官員區分。道也可指糧食運輸通道。主用,是指軍備物資、軍事費用的供應管理制度。

原文:

凡此五者,将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

解說:

上面所有的五個方面,為将的都聽到,知,謂深刻了解,确實掌握的意思。

原文:

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衆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解說:

校之以計:是通過七個方面比較。而索其情:是指探索戰争勝負情況。第一個方面,主孰有道?是指哪一方的國君得民心,政治修明。将孰有能?指哪一方的将帥更有才能。天地孰得?哪一方得天時、地利。法令孰行?哪一方認真執行法令。兵衆孰強?哪一方的軍隊武器裝備、物資保障狀況更好。士卒孰練?哪一方軍隊訓練有素。賞罰孰明?哪一方的獎懲公正無私。我根據這些情況判斷,就能預知誰勝誰負了。

原文:

将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将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解說:

直譯為,用我的計謀,用兵作戰一定勝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一定失敗,我就離去。

原文: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解說:

計利以聽:以表示已經,聽表示采納。乃為之勢:勢謂形勢。以佐其外:作為外在輔助條件。就是形成的态勢,有利于已的條件,掌握作戰的主動權。

原文: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解說:

詭道:是指欺詐、多變的方式,此句意思是,用兵作戰的方式在于變化莫測。有能力進攻,卻向敵人顯示不能進攻。有能力防守,卻向敵人顯示不能防守。本來要從近處進攻,卻顯示要從遠處進攻。本來要從遠處進攻,卻要顯示從近處進攻。

原文: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解說:

直譯為,敵人貪利,則以利引誘。敵人處于混亂狀态,要乘機攻取。敵人有實力,則需嚴加戒備。對強大的敵人,應避其鋒芒。敵人氣勢洶洶,就設法屈撓它,就是使其氣勢衰落,在攻擊它。敵人辭卑慎行,就要使之驕橫,我方示之以弱,以驕傲其心。

佚而勞之:佚同逸,是安閑、安逸的意思,指敵人修整得充分,則當使敵疲勞被動。敵人内部團結,則設計離間之。

原文: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解說:

在敵人無防備情況下實施攻擊。在敵人意想不到之時進攻。這是軍事家克敵制勝的奧秘,不可以事先講明,洩露的。

原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解說:

廟,是指古代祭祀祖先與商議國事的建築。算,指計算。古代興師作戰前,在廟堂上舉行儀式,謀劃作戰大計,預測戰争勝負,稱為廟算。開戰之前就預測戰争能夠取勝,是因為戰争籌化周密,勝利條件充分。戰之前就預測戰争不能夠取勝,是因為戰争籌化不周密,勝利條件不充分。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意思是取勝的條件多,就能夠取勝,否則就不能取勝。而況于無算乎!更何況不作籌劃、毫無條件呢?

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我根據這一規律來考察,戰争勝敗就可以顯而易見了。

下一節,我學習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