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狀元街”的南端,有一座公園式的“狀元坊”。
成都市新都區“狀元街”的“狀元坊”
我去過幾次新都,在新都的“狀元街”及“狀元坊”往來多次,當時都沒有在意“狀元街”及“狀元坊”。讀了《明朝那些事》,知道了新都楊庭和父子在明朝很有名氣,前不久專程去了一次“狀元坊”。
成都市新都區“狀元街”的“狀元坊”
這座“狀元坊”有百多平方米,由牌坊和狀元的銅像以及綠化所組成。“狀元坊”中的狀元銅像,就是明朝孝宗皇帝時代的“湖廣提學佥事”楊春的孫子,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楊廷和的兒子——楊慎,一看這介紹,祖孫三代不簡單。
成都市新都區“狀元街“标識
成都市新都區“狀元街”簡介
楊慎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 (12月8日),字用修,号升庵。自幼非常好學,十分聰明,又出生書香門第,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七歲多,常能背誦媽媽教的句讀和唐代絕句;十一歲多,會寫近體詩;二十一歲時,參加全國統考——會試,主考官已将楊慎寫的文章列為卷首,如果不是“燭花惹的禍”—— 燭花落到考卷上燒壞考卷,恐怕是“小進士”了。遇此打擊,年輕的楊慎沒有消沉。三年後再戰,終于在二十四歲時考中進士,參加殿試,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從此,楊慎正式走向仕途。
“狀元街”的“狀元坊”楊慎銅像
“狀元街”的“狀元坊”楊慎銅像簡介
“狀元街”的“狀元坊”楊慎銅像
“狀元街”的“狀元坊”楊慎銅像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片首主題歌的歌詞,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它的作者,就是明朝當時四川唯一狀元,翰林院修撰——楊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