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表之上,你很難找到一片沒有被生命所占據的角落,即使是深達數百米的天坑之内,依舊有着一片獨立的生命樂園。
天坑,在地理學上應該被稱為“喀斯特漏鬥”,從名字上就可以得知,它與“喀斯特地貌”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很久以前,人類來到了斯洛文尼亞的喀斯特高原,在這裡,人們發現了一種極具辨識度的地貌特征,地表崎岖、千溝萬壑,于是便将具有這種特征的地貌命名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簡單來講就是可溶性岩石與水發生作用的結果。可溶性岩石在水流的沖擊和侵蝕之下,天長日久就變得越發疏松,之後便在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了塌陷和沉積,于是喀斯特地貌就誕生了。
喀斯特地貌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具體到其特征表現又可以分為石芽、溶溝、峰叢、峰林、峰孤以及喀斯特漏鬥等等,而其中喀斯特漏鬥就是我們俗稱的“天坑”了。
就世界範圍内來看,天坑的數量并不算少,僅我國廣西的樂業縣一地就有多達30個,但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天坑主要有7個,其中4個都在我國,它們分别是小寨天坑、大石圍、小岩灣大漏鬥以及雲陽龍缸。既然能夠成為“世界著名”,必然是十分壯觀的,就拿樂業縣“大石圍”來說吧,它的垂直深度達到了613米,内部的總容量超過了0.4億立方米。
深達600多米的巨坑,即便沒有親眼看過,也能夠想象得到它内部的幽暗,一種令人恐懼的幽暗。
那麼天坑裡面到底有什麼東西呢?如果從常識來判斷,天坑裡應該是一片死寂的,因為沒有多少光亮可以到達這裡,沒有光,植物又該如何進行光合作用呢?沒有植物,動物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基礎。但事實上并非這樣,天坑之内不僅有生命,而且還極度繁榮,很多的天坑之内都存在着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而且還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立的生态系統。将天坑内茂密的森林稱之為“原始森林”是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人們已經在天坑内發現了很多以短腸蕨類為代表的珍稀植物,有些植物甚至是數百萬年以前遺留下來的,這些植物在地表已經幾乎難以見到了。
幽暗的天坑内是如何形成茂密的森林的?
植物的生長需要三個基本的條件:陽光、水源以及養分。植物的生長需要依靠光合作用,但并不一定需要陽光的直射,天坑之内雖然幽暗,但并非伸手不見五指,光線還是可以通過反射和散射流竄進來的,而且在天坑内的一些部位甚至還可以接受到陽光的直射。所以天坑内的植物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塊特征,能夠受到陽光直射的地方會生長出一些喜光的植物,而在一些相對幽暗的角落則會生長喜陰的植物,對于這些喜陰的植物而言,些許的光線就足以支撐它們的生長。
天坑内的水源就更不是問題了。
天坑就是喀斯特漏鬥,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可溶性岩石與水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個天坑在形成之前,地下河是一個必要的條件,正是由于地下河長時間的沖刷,地下才會被掏空,于是上層的岩石才會坍塌形成天坑,所以天坑的地表之下必然存在着豐厚的地下水,于是植物也就有了生長的基礎。那麼養分呢?養分更不是問題了,還有什麼能夠比石灰岩裡的礦物質更加豐富的呢?特别是植物生長所不可或缺的鉀,這裡是一點也不缺。陽光、水和養分,三個基本條件都有了,而且其中的兩項還十分充沛,所以天坑之内的原始森林自然能夠長得十分茂密。
天坑之内有植物,那麼有動物嗎?
當然,在此前對樂業縣“大石圍”的探索中,科學家們就發現了蟒蛇移動的痕迹,這一發現可不簡單。蟒蛇并不是吃草的,如果将其視為天坑内食物鍊的頂端,那麼就說明天坑内存在着完整的食物鍊,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生态系統。相比樂業縣“大石圍”,小寨天坑就更厲害了,因為它不僅比大石圍更深,而且内部還有多條暗河,所以科學家們猜測在小寨天坑的地底下甚至有可能存在着天然地宮。天坑好似一片神秘的地下世界,但其并非真正的地下世界,它還是在地表之上,而人類的所有活動也都是局限于地球最薄的外殼——地殼之上,真正的地下世界,誰也沒有見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