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時間的百科?誰都知道,二十四節氣和時間、空間有關在《書寫中國:二十四節氣》一書中,來自國内東西南北中的二十四位優秀散文家,用自身的感悟書寫不同地域的節氣風情,呈現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在魅力,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關于時間的百科?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誰都知道,二十四節氣和時間、空間有關。在《書寫中國:二十四節氣》一書中,來自國内東西南北中的二十四位優秀散文家,用自身的感悟書寫不同地域的節氣風情,呈現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在魅力。
小時候,我們通過教科書背會了古人沿襲下來的《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節氣歌,蘊含了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獨特的智慧。節氣,是農時,也是人事,是天地人與萬物相互應和的時間刻度。
《書寫中國:二十四節氣》是一本集生活哲學與思維方式于一體的百科全書。由不同地域的散文家來描述二十四節氣,這一創意本身就不同尋常。龐培、祝勇、陸春祥、趙荔紅、周曉楓、沈念、黑陶、汗漫、傅菲、柯平、于堅、周華誠……出現在目錄上的這些作者,是國内一流的散文名家,他們的名字就像一顆顆星子在文學的夜空中閃耀。
開卷品讀,驚豔不已。
“雨水”過後是“驚蟄”,散文家陸春祥書寫驚蟄這一物候,“什麼東西才能啟蟄?雷。”“雷是什麼東西,能驚醒萬物?”第一節便從這兩點向讀者道出事物原委。讀陸春祥的散文,像有一股子學院派的風吹過來,他請出不同書籍中的人物,走向讀者,告訴我們這是什麼,那又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不會那樣。“沒有雷,萬物似乎還在懶睡着,暖洋洋,懶洋洋,如果不打卡,誰願意早起上班呀!”作者的這段話帶上了幽默的因子,一下子放低了姿态,親民起來。在第二節中,陸春祥回憶了少年時代的一次驚險遭遇:被蛇咬。在第三節中,他說,“驚蟄起,萬物生,十二生肖的老鼠們,此時,正忙着嫁女呢。”從中可以看出,人與動物其實生活在同一場域,人類應該與動物和諧共處。在第四節中,陸春祥借采訪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女士之機,把讀者帶到《二月裡來》的現場。最後一節講的是一個美國人娶了個東北女人,概括出“驚蟄有預言味”,這個視角出人意料。
看到這裡,誰還會不懂驚蟄呢。文中掉的書袋,恐怕夠讀者咀嚼一陣子了。
據說,西漢皇族劉安,就是那個傳說中發明豆腐的淮南王,和門客終日躲在今安徽壽縣郊外的八公山中,搜腸刮肚,集體編寫出諸如“春分”“霜降”“立秋”“寒露”這般有意境的系列節氣專有名詞,每一個都詩意盎然。此後,二十四節氣出現在古代樂府、民歌、詩賦裡。立春、夏至、立秋、冬至,絕非簡單的詞彙和符号,它們如四季的歌謠,給每個中國人的童年帶來無限的歡樂。立春,挑馬蘭,吃春卷;夏至,摘松花,吃麻糍;立秋,抓知了,吃西瓜;冬至,上祖墳,吃湯果。
這二十四個美麗的漢語詞彙,呈現出蓬勃的生命色彩。周曉楓以清晨、上午、正午、午後、黃昏、夜晚六個時間節點為一天,寫了夏至這天從早到晚的心情。清晨,她回憶了好友葦岸的離去。葦岸是位優秀的散文作家,是紮根于大地的“自然之子”,他過早離世,未能完成計劃中的二十四節氣的寫作。葦岸走的時候39歲,用節氣類比,相當于人生的夏至。上午,周曉楓翻書發現植物标本,聽到各式蟲鳴,看見蜘蛛和蝴蝶。正午、午後、黃昏、夜晚,她在書上、在旅途中、在遙想裡,與一個個人物握手交談。“黑暗淵深,無數流星向我飛行,彗尾留給看不見的虛空。這是我的星空。星空背後,藏着我想象力的魔法、寫作中的未來……我知道,覆蓋所有睡眠者之上,蒼穹遙遠,夜空清涼,上面種植着星星點點的海棠花。”
二十四位散文名家通過二十四節氣,端出了二十四道不同風味的“菜肴”,令讀者大快朵頤。這些文章,有書信,有筆記,有評論,有詩歌,甚至一篇文章糅合了多種元素,每位作家的魅力也得以呈現。
散文家趙荔紅書寫了《立夏》一文,同時她也是本書主編之一。在後記中,她寫道:“這本書是二十四位作家共同緻敬古老的華夏文明。”深以為然。(陳 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