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4 11:36:23

導語: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馬上就要到了,這個節日裡,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買年貨,貼春聯、貼門神、守歲、拜年等各種各樣的活動已經開始了,而全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不相同,那麼在河北相關的春節習俗又有哪些不同的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石家莊——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類屬北方秧歌,産生并流傳于河北省井陉縣境内,是一種當地特有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拉花起源于明清,源遠流長。以“擰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彙,形成剛柔相濟,粗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她舞姿新穎、舒展健美、屈伸大度、抑揚迅變,擅于表現悲歡、情戀等各種不同的情緒。拉花道具繁多,内涵豐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傘——風調雨順;包袱——豐衣足食;太平闆——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滿……傳統井陉拉花表現内容主要有《六合同春》、《賣絨線》、《盼五更》、《下關東》等。其表演人數多少不等,原為4至11人,現在,少則2人,多則不限,可百人、千人。

民間傳說

愛情生活

"拉花"是由一個叫"拉花"的村姑根據自己的愛情生活經曆編成的舞蹈,并以其名而命名的。莊旺拉花"貨郎擔"中這種意味就很濃,他的歌曲"貨郎謠"與其所表現的内容就很協調。

"拉花"就是拉花

傳說,有一個叫楊名舉的人,明朝萬曆時在河南任西華縣縣令,任滿路過牡丹勝地洛陽時,将數簇牡丹帶回,在以本村老君廟内以"花王"敬神。從此每到花開季節,總吸引許多男男女女前往觀看,為紀念牡丹在井陉紮根這件喜事,一些民間藝人将其編為舞蹈。因當時交通不方便,在近千裡的路途中,牡丹花的遷移隻能用人力拉運,故取名為"拉花"。這樣演員就出現了身背花、頭插花、臉畫花、肩挑花的無處不花的裝束和與拉有密切關系的前傾、落步、撇腳的舞步姿态。因此有"有了牡丹花,就有了拉花"的說法。

"拉花"是"拉荒"的諧音

十年九旱的井陉,以及連年的戰亂,迫使百姓們攜兒帶女背井離鄉逃荒在外,他們在大街上邊走邊唱、述說苦情、乞求施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有定性的乞讨形式——"拉荒"。時下,仍可在一些老藝人中收集到一些"拉荒"中的傳說趣聞。因"花"與"荒"為地方諧音,故稱"拉花"。

張家口——蔚縣打樹花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1

蔚縣打樹花。 圖片來源于網絡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2

蔚縣打樹花。 圖片來源于網絡

打樹花是河北省張家口蔚縣暖泉鎮的地方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500餘年曆史,是用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城牆上,迸濺形成萬朵火花,因猶如枝繁葉茂的樹冠而稱之為“樹花”,其壯觀程度不亞于燃放煙花。後來,暖泉鎮每逢元宵佳節期間“打樹花”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打樹花也作為一項古老技藝,成為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民間傳說

據說當年暖泉鎮有好多鐵匠作坊,每逢年節,富人們燃放煙花慶祝,鐵匠們也同樣渴望着熱鬧喜慶,但鐵匠買不起煙花,他們從打鐵時四濺的火花中得到靈感,把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古堡城門上方的磚牆上,好似朵朵煙花盛開。這種特别的“煙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熱鬧喜慶的氛圍絕不輸給擁有煙花的富人們,因此便有了每逢過年“富人放煙花,窮人打樹花”的民俗。

關于打樹花的由來,當地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說城門上有五顆魁星,村裡人為了來年能使村子多出幾個秀才,便用生鐵熔化成鐵水,雇民間的藝人,去打樹花。鐵水全部落在五顆魁星上,才能表示來年中的秀才多。所以對打樹花的藝人要求非常高,不僅力氣要大,能把6公斤的柳勺帶鐵水一次又一次地揚到高空,還得要揚的準,揚的藝術漂亮。其實,無論怎樣的版本,都是一種祈福的心願。

邢台——扇鼓舞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3

扇鼓舞。 圖片來源于網絡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4

扇鼓舞。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邢台扇鼓舞又名太平鼓,邢台民間稱之為“打扇鼓”,是河北省邢台市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舞蹈。它以扇鼓和鼓鞭為道具,扇鼓為單面羊皮鼓,其形狀和構造是,直徑25--30厘米,上面彩繪着吉祥花卉禽鳥圖案;鼓柄長35厘米,是一根較粗的鋼筋棍兒,鼓柄下端用細鋼筋撼成三瓣梅花形,上面串着幾個小銅環,晃動一下,小銅環相互碰撞嘩啦嘩啦直響;鼓鞭長約45—50厘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綁纏着一縷彩色絲線或布條,類似戲曲中的馬鞭。扇鼓手們左手執扇鼓柄,右手執鼓鞭,邊邁舞步,邊晃動或擊打扇鼓,同時口唱扇鼓腔。扇鼓舞由此而得名。寄寓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和祈盼。

藝術形式

扇鼓舞從民間花會和傳統戲曲中移植了不少劇目,如《文王拉牽》、《姜太公釣魚》、《李三娘推磨》、《寶蓮燈》、《餘賽花招親》、《七仙姑下凡》、《唐僧取經》、《小放牛》等。演員表演時分别化妝為生、旦、醜等角色。其中小旦上身穿紅祆,腰系裙子,頭上盤挽紅綢繡球,腳穿三寸高的木頭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動作委婉,扇花多變。“搖步”走起來兩手端于腰平,腰部随着腳步自然擺動,猶如風擺一般,表演優美、細膩。生角頭戴禮帽,身穿大衫,左手拿扇鼓,右手持鼓簽,邊敲邊舞。動作潇灑大方,如“拉鑽”一動作,上扇肩随着鼓點,左右晃動,然後突然右腿蹲下,左腿伸直,上下起伏性很大,表演靈活,柔中有剛。老旦的道白,妙趣橫生,富有鄉土風味。醜角的動作,上身雙肩上下抖動,下身半蹲,行動以足尖着地,表演幽默诙諧。扇鼓舞靈活随便,8至20多人都可以圍圈打跳。從隊形變化看,有走圓場、老龍擺尾、雲轉花、搭天橋、二郎穿梭、搖船、擡轎等。從個人動作看有二郎擔山、反背擊鼓、關公磨刀、雪花蓋頂、斟茶滿酒等。唱詞類似戲曲唱詞,句式長短富于變化。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節奏緊湊,前後貫通,一氣呵成。唱詞通俗、口語化,易學易唱。

唐山——冀東地秧歌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5

冀東地秧歌。 圖片來源于網絡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6

冀東地秧歌。 圖片來源于網絡

冀東地秧歌廣泛流傳在河北省唐山地區。據《中國古代舞蹈話》(王克芬著)記載:“秧歌是由古代的‘村田樂’演變而來”,它的源泉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地秧歌,徒步于地上表演,不受演出場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較機動靈活,易學易演,是自娛性和表演性相結合,有廣泛群衆基礎的一種民間舞,傳統的活動形式,基本上分過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過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點是:節奏與動作統一,表演各異,舞姿簡潔,邊走邊扭。場子秧歌,遇到廣場或十字街頭,拉開場面,大扭一番,有時還扭一會兒,唱一段,用鑼、鼓、钗間奏,然後表演帶故事情節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節目)。主要特點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畫面靈活多變。

地秧歌的傳統表演形式,大多是前邊有兩個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魯智深),手舞花棒,開路打場,後跟提花籃、佛塵的童子及田公、漁婦、樵夫、書生等角色。在行當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婦)、醜(诙諧、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婦女)、公子(文質彬彬的書生)。表演上的共同特點是腳下步伐上下颠顫,結合肩部與腰部扭動和雙手搖擺為主,就好像鳳擺楊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據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扇、花絹、團扇、撥郎鼓、棒槌、煙袋等,手部的基本動作以八字翻花為主,上下左右,前後抖動扇花,變化萬幹,如雙雙對對的彩蝶在花叢中飛舞,既抒情、優美、典雅,又火爆、潑辣、熱情、歡快,富有诙諧、幽默、質樸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揚的大唢呐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擊樂。大多習慣于吹奏《滿堂紅》、《句句雙》、《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現樂觀、歡快、喜悅的節日氣氛。地秧歌中的妞、醜((文醜、武醜)、公子等各種人物的舞姿動作非常細膩,富于表現力。

滄州——河間大鼓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7

河間大鼓表演現場。 圖片來源于網絡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8

河間大鼓表演現場。 圖片來源于網絡

河間大鼓,又名西河大鼓書,發源于滄州河間市,是河北省民間廣為流行的一個地方曲種,它是在木闆和弦子書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經曆了大約200年孕育、成形、發展三個階段,最終形成由三弦、闆、鼓進行伴奏的說唱形式,并在冀中一帶流傳開來。

河間大鼓在演唱過程中,形成了北口、南口、小北口等三個支系。北口,流行于白洋澱以東以北地區,代表人物為馬三峰、朱大官等;南口,流行于高陽、博野一帶,代表人物為馬瑞景弟子。經過幾代說書藝人的演藝和改進,博采衆藝之長,西河大鼓書的結構更加嚴謹規矩,同時又演化出許多新唱腔,大大增強了其藝術性和表現力。

河間大鼓内容以民間故事、曆史通俗演義、通俗小說為主。在書目上主要有長篇(蔓子活)、中篇(巴绲兒)、短篇鼓詞(小段)、書帽(小巴掌),其中長篇和中篇邊說邊唱,小段隻唱不說。傳統書目異常豐富,中長篇鼓書有《封神演義》、《薛家将》等100多部,小段有《小姑賢》、《蘭橋會》等數百個。反映現代題材的中長篇鼓書有《地道戰》、《林海雪原》等。

河間的唱詞格律基本上由七字和十字句組成,闆式有頭闆、二闆、三闆等。伴奏樂器有三弦、二胡、洋琴、銅闆、書鼓。唱腔有數十種,起伏多變,深沉細膩。

廊坊——散燈花

河北特色民間文化(看民俗聽故事河北這些民俗你都知道嗎)9

點燃的燈花。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廊坊,正月十五晚上,吃元宵前,要先散燈花。散燈花,燈花是用五色紙剪制的,放到碗裡用香油浸透,散時需兩個人,一人提燈,一人用筷子夾着燈花在燈上點燃,由屋裡牆角、窗台、炕沿往外散,散到院中各個角落,直到院外井台、碾棚、門道,一直往外散,散得越多越好,有的一直散到大道上或河道裡。

近年來,一些較大的集鎮村莊常于此夜放煙花、爆竹、耍龍燈,并用麻油浸撚,燃放于村郊野外,仍俗稱“散燈花”。男女老少沿街遊覽,共賞燈月交輝的良宵美景。

(本文中圖片、文字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