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風箱,又叫水力鼓風機、水排[bèi]、鼓風水排。
是古人用于冶鐵的水力鼓風裝置,古人稱作“橐[tuó]”,以動物皮制成的皮囊,一座冶鐵爐需要多個橐,排成一排,因此也叫排橐、水排。
《辭海》解釋說:“排通鞴,鼓風吹火之具。”漢朝時期,相繼出現了馬排、牛排等畜力鼓風裝置,後期出現了水力鼓風的水排。
水排以流水為動力,通過曲柄連杆等機械往複回轉,帶動橐排氣鼓風。
發明者為南陽太守杜詩。
杜詩,河南汲縣(今屬河南衛輝)人,漢光武帝劉秀在位時期初任侍禦史,建武七年升任南陽太守。
水排的發明,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畜力,極大地方便了百姓煉鐵。
《後漢書》記載:南陽太守杜詩“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唐朝太子李賢作注稱:“冶鐵者為排以吹炭,今激水以鼓之也。”
杜詩還主持修治陂池,開墾荒地,使得郡内迅速富強興旺起來。
南陽百姓交口稱贊:“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召父”指的是召信臣,也曾任職南陽太守,任内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深受百姓愛戴;“杜母”即杜詩。
南陽百姓把這兩位“清風惠政”的太守稱為父母。
這就是“父母官”典故的出處。
元朝農學家王祯在《王祯農書》中對水排的結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其制,當選湍流之側,架木立鈾,作二卧輪;用水激下輪……則排随來去,冶甚速,過于人力。”選擇水流湍急之處,搭建木架,木架上設有直立的轉軸,兩端安裝卧輪,四周有承受水流的葉闆,以水力帶動機械轉動,使得皮橐一張一合,排氣鼓風,助燃炭火進行冶鐵,其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力鼓風。
水力鼓風機水排的發明,大大解放了生産力,促進了冶鐵業的興旺發達。直到十四世紀,歐洲人才開始使用水力鼓風機冶鐵,比中國人晚了一千二百多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