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與鄉村發展?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鄉村文化與鄉村發展?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朱啟臻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台載體。包括啟動實施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等内容。要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保護好鄉村文化載體勢在必行。
鄉村文化的四種突出表現形式
要了解鄉村有哪些文化、鄉村文化保存在哪裡?就要弄清鄉村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首先是農耕文化。是與農業生産直接相關的知識、技術、理念的綜合,包括農學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農業技術、地方知識、農業信仰、農具文化、節氣文化、農業生态文化等。豐富的農耕文化,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塑造人的良好品格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
其次是鄉村手藝。鄉村手藝所包含的思想、道德、信仰、願望等内涵,使手藝的價值超出其使用價值而成為教化載體。像木匠、瓦匠、石匠、篾匠、編織、刺繡、釀造、美食制作等技藝,凝結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們淳樸的精神信仰與心理訴求。
其三是鄉村景觀文化。鄉村景觀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以大地景觀為背景,由聚落景觀、田園景觀、社會生活景觀和自然環境景觀等共同構成的,集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如各類以花、果實、農業場景和農事活動為主題的節日活動,成為近些年鄉村發展的新業态。
其四是鄉村節日與習俗。生活習俗作為生活中的文化現象,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習俗等内容,也包括鄉村藝術和娛樂活動,領域十分廣泛。
鄉村文化的三大主要載體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載體,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就在鄉村。
一是鄉村的空間形态。鄉村空間形态是鄉村文化得以存在的物質載體。鄉村空間由村落邊界、民居、院落及其排列方式、街道、路口、公共建築、祠堂、廟宇、基礎設施、公共空間、村落形狀等構成。村落空間具有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
二是鄉村生産方式。農業生産是傳承農業文化的重要載體,農具的使用,地方品種的延續與更新,傳統栽培措施、特殊的農業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農業生産過程之中。顯然,沒有農民種養結合的農業生産方式,種養之間循環利用文化就難以存在。
三是鄉村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禮儀、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文學、地方戲曲、信仰活動以及街頭巷議、飲食習慣等都是傳統文化載體。
保護鄉村文化載體的兩個原則
在理解鄉村文化的内涵基礎上,保護鄉村文化載體要遵守兩個原則。
第一,堅持農民主體原則。農民是鄉村主人,他們既是鄉村文化的建設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受益者,隻有農民最理解鄉村文化與自身生産、生活的關系。以農民為主體的農業經營方式有助于維系農耕文化的代際傳遞,強化農民把家庭責任與維護土地的責任、生态責任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生活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尊重農民的創造,像好婆媳評選、設立村級功德銀行、倡導德孝文化、弘揚優秀家風、實行積分制、建立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通過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等,均是來自基層行之有效的鄉村文化建設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
第二,堅持保護好村落原則。豐富的農業文化以及尊老愛幼、誠實守信、鄰裡互助、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存在于鄉村空間結構和社會結構之中。農家院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構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間,鄉村的勞動與消費方式、節日與交往習俗,以及鄉村的家庭、家族、鄰裡、親緣關系等,都是鄉村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續的載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這也是為什麼中央反複強調,要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嚴格規範村莊撤并,不得違背農民意願、強迫農民上樓的重要原因。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鄉村文化建設隻有從保護傳統村落開始,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做到與時俱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現建設性破壞。(責編:彭翠楠)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