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注釋?01"以",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注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01
"以"
1.(動詞)認為,以為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兩小兒辯日》
以為妙絕。 ——《口技》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公輸》
2.(介詞)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憑借的條件等
①可譯為“用”“拿”。
曆曆在目,以億萬計。 ——《山市》
徐噴以煙。 ——《童趣》
蒙辭以軍中多務。 ——《孫權勸學》
②可譯為“靠”“憑”“憑借”。
而君以五十裡之地存者。 ——《唐雎不辱使命》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可譯為“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馬說》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曹刿論戰》
3.(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 ——《童趣》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論語》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傷仲永》
4.(連詞)表示因果關系,可譯為“因”“因為”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馬》
以是人多以書假餘。(第一個“以”) ——《送東陽馬生序》
以中有足樂者。 ——《送東陽馬生序》
5.(連詞)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而”,也可不譯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觀滄海》
家貧,無從緻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隆中對》
6.(連詞)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而”“來”?也可以不譯
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記》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送東陽馬生序》
俯身傾耳以請。 ——《送東陽馬生序》
7.(連詞)表目的的關系
①可譯為“來”“用來”
意将隧入以攻其後也。 ——《狼》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
②可譯為“以緻”。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傷先帝之明。 ——《出師表》
8.(助詞)表示時間、方位的界限或範圍,用法同現代漢語
自康樂以來,未複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
自既望以緻十八日為盛。 ——《觀潮》
乃令符離人葛嬰将兵徇蕲以東。 ——《陳涉世家》
9.(副詞)通“已”,已經
固以怪之矣。 ——《陳涉世家》
02
“為”
一、讀作wéi時
1.(動詞)做,幹
為宮室、器皿、人物。 ——《核舟記》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記》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出師表》
2.(動詞)當,擔任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勸學》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
項燕為楚将 / 陳勝自立為将軍,吳廣為都尉 ——《陳涉世家》
3.(動詞)築,造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
公輸盤為我為雲梯。(第二個“為”) ——《公輸》
4.(動詞)題,寫
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傷仲永》
5.(動詞)看作,當成,當作,結為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論語》
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
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童趣》
6.(動詞)成,成為
棄其杖,化為鄧林。 ——《誇父逐日》
卒之為衆人 / 不受之人,且為衆人。 ——《傷仲永》
得為衆人而已耶? ——《傷仲永》
7.(動詞)以為,認為
孰為汝多知乎?(同“謂”,說) ——《兩小兒辯日》
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孫權勸學》
微笑,默歎,以為妙絕。 ——《口技》
8.(動詞)是,表判斷
始悟為山市。 ——《山市》
此何遽不為福乎? ——《塞翁失馬》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兩小兒辯日》
9.(名詞)心理活動,心情
或異二者之為。 ——《嶽陽樓記》
10.(助詞)表示疑問語氣
父子何命焉為? ——《公輸》
二、讀作wèi時
11.(動詞)被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童趣》
僅有“敵船”為火所焚。 ——《觀潮》
山巒為晴雪所洗。 ——《滿井遊記》
12.(介詞)給,替
為人謀而不忠乎? ——《論語》
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 ——《公輸》
13.(介詞)因為
昂首觀之止,項為之強。 ——《童趣》
為之怡然稱快。 ——《童趣》
14.(介詞)為了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 鄉為身死而不受。 ——《魚我所欲也》
15.(介詞)為了……,後面省略賓語“此”“之”等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詩》
16.(介詞)向,對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桃花源記》
不足為外人之道。 ——《桃花源記》
為天下唱,宜多應着。 ——《桃花源記》
03
“與”
一、讀作yǔ時
1.(動詞)給,給予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傷仲永》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赤壁》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魚我所欲也》
2.(連詞)和,及(注:連詞前後的幾個事物為并列關系,順序可以颠倒)
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 ——《醉翁亭記》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 ——《陳涉世家》
3.(介詞)跟,通
(注:介詞前後的幾個事物不構成并列關系,順序也常常不可颠倒)
蹲其身,使與台齊。 ——《童趣》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論語》
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 ——《山市》
4.(副詞)相伴,一起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飲酒》
二、讀作yú時
5.通“欤”,表疑問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唐雎不辱使命》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魚我所欲也》
三、讀作yù時
6.(動詞) 欣賞
未複有能與其者? ——《答謝中書書》
四、讀作jǔ時
7.(動詞)通“舉”,選拔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
04
“其”
1.(代詞)這,那
複前行,欲窮其林。 ——《桃花源記》
其船背稍夷。 ——《核舟記》
一狼洞其中。 ——《狼》
2.(代詞)他,他們
餘人各複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記》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記》
餘則缊袍敝衣處其間。 ——《送東陽馬生序》
3.(代詞)它,它的
則題名其上。/ 其色墨。/ 其色丹。 ——《核舟記》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核舟記》
飛漱其間。 ——《三峽》
4. 其中
不能指其一端。/ 不能名其一處也。 ——《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 ——《狼》
5.(副詞)表語氣
其真無馬邪?(難道) ——《馬說》
其真不知馬也。(恐怕) ——《馬說》
安陵君其許寡人。(加強語氣,一定) ——《唐雎不辱使命》
05
“則”
1.(副詞)乃,就是。用以加強肯定語氣
卒之為衆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傷仲永》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嶽陽樓記》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出師表》
2.(副詞)表示順承
樓愈高,則明漸少。 ——《山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兩小兒辯日》
3.(副詞)表示轉折,相當于“卻”
餘則蘊袍敝衣處其間。 ——《送東陽馬生序》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4.(連詞)表示假設,想防禦“如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連詞)表示讓步,想防禦“倒是”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 ——《隆中對》
6.(助詞)無意義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與朱元思書》
06
“乃”
1.(連詞)于是,就
蒙乃始就學。 ——《孫權勸學》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小石潭記》
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 ——《嶽陽樓記》
2.(副詞)才
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送東陽馬生序》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
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陳太丘與友期》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隆中對》
3.(副詞)竟然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桃花源記》
4.(副詞)應該,是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陳涉世家》
07
“且”
1.(副詞)況且
且為衆人。 ——《傷仲永》
且秦滅韓亡魏。 ——《唐雎不辱使命》
2.(副詞)尚且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馬說》
08
“諸”
1. (形容詞)衆,各個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醉翁亭記》
諸郡縣苦秦吏者。 ——《陳涉世家》
2. (兼詞)相當于“之于”
投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3.諸侯,古代分封的各國國君
挾天子而令諸侯。 ——《隆中對》
不求聞達于諸侯。 ——《出師表》
4.人名中的字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唐雎不辱使命》
5.姓中的字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陋室銘》
09
“因”
1.(動詞)順着,就着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記》
2.(介詞)依靠,憑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隆中對》
未若柳絮因風起。 ——《詠雪》
3.(連詞)因此
餘因得遍觀群書。 ——《送東陽馬生序》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
4.(副詞)于是,就
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 ——《五柳先生傳》
因屏人曰。 ——《隆中對》
10
“之”
1.(動詞)去,往;到
辍耕之壟上。 ——《陳涉世家》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飼中。 ——《陳涉世家》
多助之至。/ 寡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代詞)第三人稱代詞
①相當于“他”。
擇其善者而從之。 ——《論語》
下車引之。 ——《陳太丘與友期》
借旁邊與之。 ——《傷仲永》
②相當于“他們”。
問所從來,具答之。 ——《桃花源記》
殺之以應陳涉。 ——《陳涉世家》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 ——《隆中對》
③相當于“它”。
鞭數十,驅之别院。 ——《童趣》
學而時習之。 ——《論語》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論語》
④相當于“它們”。
昂首觀之。《童趣》/ 忽啼求之。 ——《傷仲永》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陳涉世家》
⑤相當于“這件事”。
餘聞之也久。 ——《傷仲永》
聞之,欣然規往。 ——《桃花源記》
屬予作文以記之。 ——《嶽陽樓記》
3.(代詞)指示代詞,相當于“此”“這”
項為之強。/ 為之怡然稱快。 ——《童趣》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桃花源記》
心樂之。 ——《小石潭記》
4.(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可譯為“的”
故時有物外之趣。 ——《童趣》
不能稱前時之聞。 ——《傷仲永》
仲永之通悟。 ——《傷仲永》
5.(助詞)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心之所向。 ——《童趣》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孫權勸學》
6.(助詞)作定語後置的标志
馬之千裡者。 ——《馬說》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嶽陽樓記》
7.(助詞)作賓語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陋室銘》
宋何罪之有? ——《公輸》
8.(助詞)補足音節,沒有實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論語》
婦拍而嗚之。 ——《口技》
卒之為衆人。 ——《傷仲永》
9.(助詞)用在“前”“後”“内”“外”“間”等詞前,表示對時間或方位的限制
期年之後,雖有欲言,無可進者。 ——《鄒忌諷齊王納谏》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醉翁亭記》
在乎山水之間也。 ——《醉翁亭記》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 ——《滿井遊記》
11
“然”
1.(代詞)這樣,那樣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論語》
父利其然也。 ——《傷仲永》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 ——《馬說》
2.(形容詞)是的,對的
吳廣以為然。 ——《陳涉世家》
3.(助詞)作詞尾,表狀态,相當于“……的樣子”,也可以不譯
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為之怡然稱快 / 不覺呀然一驚。 ——《童趣》
生氣莽莽然 / 則黯然缥缈。 ——《山市》
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詠雪》4.(連詞)然而,但是
然數年恒不一見。 ——《山市》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醉翁亭記》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 ——《出師表》
12
“于”
1.(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處所
①可譯為“在”
私拟作群鶴舞于空中。 ——《童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 ——《傷仲永》
②可譯為“到”。
飲于河、渭;河、渭不足。 ——《誇父逐日》
太守與客來飲于此。 ——《醉翁亭記》
倉鷹擊于殿上。/ 何至于此! ——《唐雎不辱使命》
③可譯為“從”。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 ——《大道之行》
見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醉翁亭記》
受地于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 ——《唐雎不辱使命》
2.(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産生的原因,可譯為“因”“因為”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介詞)介紹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
①可譯為“向”。
日扳仲永環谒于邑人。 ——《傷仲永》
每假借于藏書之家。 ——《送東陽馬生序》
而飛于北海。 ——《惠子相梁》
②可譯為“給”。
請廣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
欲報之于陛下也。 ——《出師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③可譯為“對”“對于”。
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恒、靈也。 ——《出師表》
萬鐘于我何加焉? ——《魚我所欲也》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五柳先生傳》
④可譯為“與”“跟”“通”。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隆中對》
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衆寡。 ——《隆中對》
4.(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從”
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傷仲永》
5.(介詞)表示比較,可譯為“比”
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傷仲永》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魚我所欲也》
6.(連詞)至于,表示提起相關的另一件事
至于夏水襄陵,嚴溯阻絕。 ——《三峽》
至于負者歌于途。 ——《醉翁亭記》
至于斟酌損益。 ——《出師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