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動物疫病監測發展規劃

動物疫病監測發展規劃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9-30 02:54:43

動物疫病監測發展規劃?動物疫病防控實踐中,為了進行科學、有效決策,需要了解疫病的發生水平、分布狀況,評價防控措施實施效果,盡早發現新發病、外來病或證明無疫;需要系統、重複或不間斷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與動物疫病有關的信息,并及時傳遞給需要的人或單位,以便其決策并采取相應的行動,這就是動物疫病監測根據動物疫病監測的定義,實踐中很多活動産生的數據與動物疫病有關,如養殖場戶疫病報告、産地檢疫、屠宰檢疫、實驗室檢測、疫苗免疫等一種活動就是一種監測數據的來源,所有的活動構成了監測系統動物疫病監測系統(以下簡稱監測系統)評價,是用一系列指标對監測活動的功能、相關性、過程、效率、有效性和影響因素等進行評價,為監測系統的設計、改進、優化提供決策支持在公共衛生領域,為了高效利用有限的資源,許多國家應用相對标準化的評估方法,對公共衛生監測系統進行評價,以此提升監測水平,節約資源,優化系統,從而提高疫病預防和控制能力在動物疫病領域,部分國家也開展了針對特定疫病的監測系統評價但這些評價多數是針對單個或少數特定屬性進行的本文在充分理解監測系統評價屬性、步驟與内容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各評價指标,以期為監測系統評價标準的建立和完善、實際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動物疫病監測發展規劃?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動物疫病監測發展規劃(動物疫病監測系統評價概述)1

動物疫病監測發展規劃

動物疫病防控實踐中,為了進行科學、有效決策,需要了解疫病的發生水平、分布狀況,評價防控措施實施效果,盡早發現新發病、外來病或證明無疫;需要系統、重複或不間斷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與動物疫病有關的信息,并及時傳遞給需要的人或單位,以便其決策并采取相應的行動,這就是動物疫病監測。根據動物疫病監測的定義,實踐中很多活動産生的數據與動物疫病有關,如養殖場戶疫病報告、産地檢疫、屠宰檢疫、實驗室檢測、疫苗免疫等。一種活動就是一種監測數據的來源,所有的活動構成了監測系統。動物疫病監測系統(以下簡稱監測系統)評價,是用一系列指标對監測活動的功能、相關性、過程、效率、有效性和影響因素等進行評價,為監測系統的設計、改進、優化提供決策支持。在公共衛生領域,為了高效利用有限的資源,許多國家應用相對标準化的評估方法,對公共衛生監測系統進行評價,以此提升監測水平,節約資源,優化系統,從而提高疫病預防和控制能力。在動物疫病領域,部分國家也開展了針對特定疫病的監測系統評價。但這些評價多數是針對單個或少數特定屬性進行的。本文在充分理解監測系統評價屬性、步驟與内容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各評價指标,以期為監測系統評價标準的建立和完善、實際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1、評價監測系統的常用指标

1.1 覆蓋率(Coverage)

是指監測系統或監測活動覆蓋的群體在目标群中所占的比例。如,屠宰檢疫作為羊病的一種監測活動,其所覆蓋的動物主要為成年動物,屠宰檢疫動物數量在當地該動物飼養量中所占比例,即為屠宰檢疫這一監測活動的覆蓋率。覆蓋率越大,監測系統的代表性越好,偏倚越小,但成本可能會相應提高。

1.2時效性(Timeline)

反映的是從獲得信息到采取行動的速度。這關系到通過該系統是否能及時預防疫病的傳播和擴散。不同目的監測系統的時效性要求不一樣。比如,早期發現疫病,需要立即采取行動,對時效性的要求較為嚴格;而常規報告,則允許根據要求有一定的延遲。評價監測系統的時效性,需要系統分析不同步驟之間的速度,可用第一例病例發現日期到診斷日期、診斷日期和通報日期等間隔天數的中位數和四分位間距來表示,然後對間隔時間進行分組,分别計算整個監測階段各組所占的百分比 。可通過對數據采集、實驗室檢測等相關人員進行持續性審查或電子報告系統等途徑提高時效性,但應考慮成本、數據完整性等因素。

1.3代表性與偏倚(Representativeness and bias)

代表性是指由監測系統獲得的數據反映目标群特征的程度;而偏倚是指監測系統所産生的結果偏離真實值的程度。估計疫病流行率或分布時,具有代表性的監測系統能準确描述感染或疫病水平以及在目标群中的空間和群間分布。如果基于非代表性抽樣,則會産生偏倚,此時可使用“捕獲 - 再捕獲” 方法估計流行率。如果是發現疫病或證明無疫,則可以選擇基于風險的監測來提高效率。

1.4敏感性與特異性(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二者是确定監測系統準确性的指标。監測系統敏感性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監測系統發現的病例在實際存在病種中所占的比例;二是某病在群體中存在時,通過監測系統發現該病的可能性。在發現疫病或證明無疫時,敏感性是評價監測系統質量的關鍵指标。敏感性與調查動物的數量、檢測試驗的特性和預設流行率等因素有關,可以通過主動監測、追蹤可疑病例等途徑來提高。特異性是指實際無病的群體被監測系統正确判為無病的可能性。系統準确性依賴于監測對象的特性、診斷試驗的選擇、陽性結果的判斷标準等。

1.5預測值(Predictive value)

反映監測結果真實性的指标包括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與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陽性預測值是指監測系統根據病例定義,在群體中發現“病例”時群體中疫病确實存在的可能性。陰性預測值是指監測系統根據病例定義,沒有發現“病例”時群體中确實無疫的可能性。預測值與抽樣數量、檢測方法準确性、流行率有關。

1.6簡單性(Simplicity)

是指監測系統的結構設計簡單和容易操作,包括數據易于收集、存儲、分析,系統維護費時少,病例定義簡單等。簡單的監測系統往往靈活,容易被接受。

1.7靈活性(Flexibility)

是指信息要求或操作條件改變時,花費少量時間、人力或費用即可适應這種改變的能力。靈活的系統能夠很容易地适應病例定義、技術、資金資源等的變化,使用标準數據格式的監測系統很容易與其他系統整合,這也是靈活性高的體現。監測系統運行過程中,如果沒有病例定義、數據要求、新技術等因素的改變,很難評價監測系統的靈活性。

1.8穩定性(Stability)

包括可靠性、可獲得性和可持續性。可靠性,也稱可重複性,是指在相同條件下,某監測系統重複監測同一動物個體或群體獲得相同結果的能力,主要依賴于病例定義的可靠性。病例定義越複雜,可靠性就越低。近年來,常用 Kappa 來分析評價監測系統的可重複性。可獲得性是指監測系統可根據需要随時運行的能力。這需要人員、交通工具、實驗室設備、數據管理設備、交流系統等多方面資源保障。可持續性是指系統可長期運行的能力,其受資金支持的可持續、公衆認知和參與意願等因素影響。

1.9可接受性(Acceptance)

是指個人和組織參與、使用監測系統的意願,是系統内部操作人員與外部使用系者的自發積極性,是相對主觀的指标,會影響監測系統的敏感性和時效性。評價可接受性可采用參與式調查方法進行,通過報告表格的完成情況、參與率、報告率、訪談完成率、問題拒答率、數據報送時限等指标進行定量評價。

1.10數據質量(Data quality)

是指監測系統所收集數據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即數據的可信度,是最重要的評價指标。數據質量的高低可影響到監測系統的可接受性和代表性。質量較高的系統更容易被接受,代表性更好。數據質量受診斷試驗特性、表格清晰度、數據填報人員培訓、數據管理及系統時效性等因素影響。

1.11成本 - 效益(Cost-benefit)

成本是指監測系統建立和運行時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包括時間、技術人員、資金、标準和指南、設施設備等。效益是指監測系統所産生的直接或間接收益,不僅僅局限于錢,也包括監測系統運行所避免的損失,如資源的優化使用、動物生産和公共衛生的提升、疫病認知的提升或貿易量的增加等。

效果(Effectiveness)是效益的一部分。成本 - 效果在監測系統中反映的是每年每監測到一個病例的平均成本和每個監測單元每年的運行成本,可通過成本 - 效果決定樹模型、馬爾可夫模型,比較某病在監測與未監測條件下的成本和結果(産量與存活率提高、發病率降低、疫病負擔減小等)是否存在差異及其大小。

1.12交流(Communication)

是指監測系統的數據提供者、分析者和使用者之間的信息交換。評價這一指标主要關注信息交換的方法和容易程度,包括所提供的信息、時效性、輸出類型及傳遞信息的措施等。有效的交流渠道和策略可以提高參與者對動物疫病的認識、參與意願和系統的時效性。研究表明,口頭交流(直接交談、收聽廣播或參與會議)比書面交流更為有效。

1.13數據管理

是指數據錄入、存儲、分析和共享等多個方面。評價監測所産生的數據是否得到有效管理,通常包括數據庫結構是否合理、數據儲存是否予以有效說明和易于理解、數據質量和安全是否有标準等方面的内容。成熟的數據管理系統包括數據管理指南和數據管理組件。數據管理指南中要詳細說明數據來源、格式、收集方法、數據分析和解釋、人員培訓等内容,且數據管理系統可根據監測目的、疫病類型等進行調整。

2、評價步驟與内容

監測系統評價步驟一般包括界定評價的範圍、描述所評價監測系統的特征、确定監測系統評價的研究設計、實施評估、報告與交流。具體步驟與内容如下。

2.1界定評價目的和範圍

界定監測系統評價目的和範圍,首先要在描述開展評估原因和所要解決問題的基礎上,确定評估目的。一般情況下,評價目的包括評價監測目的是否實現,監測系統的成本與效果、可操作性、效率、可信度等。

2.2描述所評價監測系統的特征

2.2.1界定和描述監測系統的目标和組成。需要界定的目标是指具體的目标,如發現新發病、外來疫病或确定疫病發生水平、分布狀況等。描述監測系統組成是從不同數據源或根據不同的行為來說明監測系統的結構。如果僅評價監測系統的一個組成,還要說明監測系統的其他組成及相互間的關系。

2.2.2描述監測系統對應動物群體的衛生狀況。

每種監測系統或組成都有其特定的監測對象。在掌握該種動物群體基本價值鍊的基礎上,描述監測系統或監測活動所覆蓋群體的特征,包括區域分布、規模化程度、調運等,以及這些特征近期變化情況,以此判斷或定量計算監測系統某些屬性。

2.2.3描述監測系統的結構和存在的問題。從數據收集、管理和分析結果發布 3 個方面進行。描述數據收集需要具體說明誰提供數據、誰收集數據、在何地收集數據、如何收集和記錄數據、數據種類、是否有數據收集标準、數據收集人員是否接受相關培訓、病例定義是什麼等内容。描述數據管理需要說明數據如何記錄、儲存,如何管理,是否有質量保證程序、數據處理标準和數據驗證程序等。分析結果發布包括數據分析與結果發布。數據分析要說明分析方法,是否有相應指标及其計算過程;信息傳遞要說明人員相互間交換信息的方法、頻率及采取的行動等。通過對監測系統結構的描述,找出監測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2.2.4 确定與監測系統有關的所有人員。确定監測系統運行付費方,數據提供、分析與結果使用人員,根據結果采取行動時的受益、付費和遭受損失的人員等。這些人員是評價某些屬性所需數據的來源。

2.3 确定監測系統評價的研究設計

2.3.1 确定評價指标。根據評價目的,選擇評價監測系統屬性的指标,如敏感性、特異性、代表性、數據類型與完整性等。

2.3.2 确定評價内容和所需數據。根據所确定的評價指标,确定所收集的數據與獲取方式。

2.3.3 說明經濟學評估類型。由于動物疫病控制主要關注經濟問題,所以評價時此部分不可缺少,即根據所收集的數據,選擇定性、半定量或定量等具體方法進行成本效益或效果分析。

2.3.4 确定數據收集、分析方法和所用的工具。

2.4 實施評估

按照評價的研究設計,收集、分析所需要的數據,評估所選擇的屬性。

2.5 報告與交流

确定受衆,選擇相應的交流媒介,說明所評估監測系統的優缺點、結果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建議。

3、評價方法

鑒于監測系統評價的複雜性,目前還沒有統一、全面的監測系統評價方法。當前針對監測系統的評價,均是根據特定目的,選擇相應的指标進行評價。針對不同指标,既有定性的、又有定量的評價方法。動物衛生領域評價監測系統的方法中,定量方法遠遠超過定性方法。最常用的定量方法是測量所報告真實病例的比例,相互比較評估不同監測系統之間的相對敏感性(監測系統發現的病例在群體中的比例),也有應用高級統計學方法計算監測系統的敏感性與陰性預測值、估計群體中病例所占比例等,如在随機情景樹模型、捕獲 - 再捕獲技術等方法。定性方法一般依據專家觀點或主觀賦分進行評估,主要用于人類公共衛生監測系統評價。實際工作中,監測系統評價通常會同時采用多種方法,如用定量方法評價監測系統數據的完整性的同時,用定性的方法評價系統的可接受性和實用性。成熟的監測評價系統應将定性評估和定量評價結合起來,不斷整合新信息,并根據監測目的和疫病類型的變化适時調整。

4、小結

監測系統的評價涉及監測的全過程和系統的各方面。詳細了解疫病監測系統的組成和運行,明确評價步驟和内容,是疫病監測系統評價的基礎。目前還沒有全面的監測系統評價方法,但針對不同的監測目的,選擇相應的關鍵指标進行詳細評價是常用的做法。現有評價方法和評價工具主要針對系統屬性或組分,即使可以對整個監測系統進行評價,也隻在有限範圍内得到應用。評價的最終目标是對監測系統不斷優化,使之更好發揮作用。因此,評價工作也應該是不斷重複的過程,為了保證統一性,應建立一套評價監測系統的标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