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鼠兩端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意思是進一步,退一步,既顧這頭又顧那頭。比喻疑慮不決,畏縮不決,哪一方都不敢得罪。這裡關鍵是“鼠”字,讀音和字義。“首”“鼠”怎麼聯系在一起了?又怎麼成了“兩端”?《埤雅,釋蟲》說,老鼠性多疑,走出洞穴時,總是左右觀望,畏首畏尾,故名。然《後漢書,鄧訓傳》又寫作“首施兩端”。《西羌傳》又作“首尾兩端”。究竟是哪個最接近原意,它有依據在哪裡?今天我們一起做個探讨。
“首尾兩端”之“尾”普通話讀wei,當然毫無疑問。但是它還有一個古代流傳下來的讀音叫xi(乙),并且華北方言都如此叫法。如“尾(乙)巴”“大頭小尾(乙)”“馬尾(乙)”,方言裡,長尾的喜鵲叫“馬尾(乙)刷”。雖說這樣發音,首鼠兩端與首尾兩端從還是從發音上甚至意義上聯系不起來!
不過,在二十世紀初期,大學問家章太炎先生曾經指出“首鼠兩端之“首鼠”=“首尾”,以鼠尾長故,故古人稱“尾”亦謂之“鼠””。
看看甲骨文的鼠字,确實尾巴較長,先生所說真實不謬。但須有個關鍵,尾和鼠意義相聯,讀音還要相聯,太炎先生看來說的概括了一些,我們還是不能徹底明白。先生一生孜孜不倦研究《說文》,有很多精辟見解與創新。就本題來說,可謂是畫龍點睛。然而,道理在哪裡?尚需要進一步例證。
時間過了四十年,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河北靈壽古中山國出土了著名的戰國《中山國王三器銘文》等,這是太炎先生所沒見到的。其中銘文裡有一句話是“燕君子哙,新君子之,不用禮儀,不顧逆順,故邦亡身死,曾亡(無)(鼠一)夫之救”。這是說,燕王哙讓位于相國子之,不講周禮,引起了燕國大亂,所以沒有一個人去拯救他們。見下圖。這裡的數詞一,就寫成“鼠一”的合體字。從“鼠一”,有研究者以為“鼠形一聲”的形聲字,其實是鼠(讀音乙)和“一”的雙聲疊韻字!
那麼,除了“鼠一”以外,《中山國王三器銘文》還有沒有“雙聲疊韻”字呢?有,一個是“易(倒寫) 易”,易位之易,一正一倒會意。第二個是“位”寫作“立 胃”,西周金文“位”又寫作“立”。所以這裡的“立 胃”=“位”!此二字也沒有“形符”,隻有聲符,就是雙聲疊韻。
“鼠 一”,鼠音乙,尾音乙。這就是章太炎先生所說的“首鼠兩端”=“首尾兩端”的由來。
順便說一句,《史記》裡西漢尤其是作者太史公生活的年代與漢武帝幾乎相始終,他寫的人物如田蚡,魏其等人的語言,幾乎就是口語的“實錄”,沒有錯訛。這個“首鼠兩端”也許原文就這樣寫,後世也沒抄錯。當然也可相反,因為《史記》沒有原文可以對照,除非有朝一日出土漢簡才能鑒别。至于中山國金文,雖說出現的早,但是其它的兩周金文還沒有這樣寫的,故顯得特别珍貴。
一孔之見,加之資料與水平有限,還請讀者法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