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每日一講?【共讀内容】15.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論語每日一講?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共讀内容】
15.1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導讀老師】
劉正平:杭州師範大學 人文學院 副教授
鄒 峻 :國家開放大學 副教授
曾 亦 :同濟大學人文 學院哲學系 教授
【共讀筆記】 (來源:論語彙)
劉正平:
各位老師好
今天這一章比較簡潔明了。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還是有點分歧,遠近是以時間言還是以空間言。根據各家的注釋和解讀看,大部分傾向于從時間角度闡釋,地理的遠近主要是《論語集注》引“蘇氏”的觀點,也可通。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當思患而預防之,如果對潛在的危機、危險沒有預案,就會将自己置于憂患之地,也就是我們通常言誦的“居安思危,于治憂亂”,為的是求“生”。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此之謂也。
這裡我特意強調了一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目的是求“生”,不是為防“患”。
鄒峻:
學術養生,聖人早有的痛點@劉正平 [微笑]
劉正平:
我們當下,國人最大的弊病是互相不信任,對他人高度警惕,所以我覺得我們學《論語》,應當多從積極面去開拓和理解。就像鄒老師說的“學術養生”,不是學術防患察人。
鄒峻:
詩經魏風,國有桃,曰:心之憂矣,其誰知之[微笑]
崔聖:
@劉正平 老師[強][強]
劉正平:
今天這章,闡釋空間比較小。我粘貼一些類似的“名言警句”,大家共賞。
老子有禍福相依的思想,“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荀子·大略篇》:“天子即位,上卿進曰:‘如之何憂之長也!能除患則為福,不能除患則為賊。’授天子一策。中卿進曰:‘配天而有下土者,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後,後則事不舉。患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禦。’”
《荀子·仲尼篇》:“夫智者舉事也,滿則慮溢,平則慮險,安則慮危,曲則慮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舉而不陷也。”
《周易•系辭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否》九五爻辭:“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易·既濟》大象傳: “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如果從空間上理解,對“近憂”的過于擔心,也會造成“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偏激行為,以鄰為壑。
有請鄒老師及各位師友進一步闡釋講論。[抱拳]
崔茂新:
被近憂纏繞,必定不能慮遠。所慮堅定而遠大,則不會被淺近的煩憂所纏繞。所以,人生要有長遠的規劃和設想。
鄒峻:
四書釋地三續:
居安而不慮危,危即生于安。處治而不慮亂,亂即伏于治。故曰慮不遠,憂必近也。慮者預備,非虛慮也。凡造化人事,憂樂相循,利害相倚,日中則昃,月盈則虧,自然之數。能慮則神明常醒,灼見消息盈虛之理,不敢為貫盈履滿之事;兢業早圖,則造化可回,雖氣數有固然,而意外卒至之患無矣。[強]
遠,也含周全意。無遠弗屆。父母在無遠遊。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可較于心者也[微笑]
慎終追遠,是時間維度上的遠慮。所謂慮不在千裡之外,則患在幾席之下,據說是蘇轼評論,當是别有深情處存焉[微笑]
崔茂新:
所謂遠慮,應當對自身整體的生命存在方式,有一種清晰而堅定的思慮和規劃,才不至於走偏了路徑,走錯了方向。
鄒峻:
述而講,孔子所憂四: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徏,不善不能放。[微笑]
如何才能無憂?子罕篇講,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微笑]
為政篇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憂。[微笑]
雍也篇,講了孔顔樂處,人也不堪其憂,正是,回也不改其樂[微笑]
不善不能改[凋謝]
吾之近憂[呲牙]
福福:
@鄒峻 [強] 老師幽默
鄒峻:
總之,君子憂道不憂貧。前提則是,學也,祿在其中。加上耕者有其田,耕也,餒在其中,又能達到君子謀道不謀食[微笑]
再者,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中國文化中的憂患意識,多數歸于正能量一邊[微笑]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人生不滿意事十之八九。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乎[微笑]
如何做到仁者不憂呢?無遠慮必近憂,打開胸襟放開眼量,減少患得患失之顧慮,克己去私,心底無私天地寬,修己以安人,總可以應付時不時莫名煩惱之襲擾[微笑]
春天裡抓緊全年的學習計劃吧。知石君子學,定有大益處。是為我學此章切身感悟,與衆師友共勉了[抱拳]
崔茂新:
夫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應當是遠慮,仁德道義的修身為追求是遠慮,所以才能夠有疏食飲水之樂,有在陳絕糧時的每日弦歌不絕。
崔聖:
近憂與遠慮引出的哲學思考,看來各家一樣。
這句話不知是孔子什麼時間段說的?
此章放在衛靈公篇,一定有其含義。
劉正平:
這個背景和時間,估計說不清楚。
崔茂新:
遠慮,應當是一種遠大的人生目標的確立,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慮、求索,而近憂,則既有可能是眼前的繁瑣無聊之事的纏繞,也有可能是由於缺乏事先的謀略策劃而導緻當下的困囧之境。
鄒峻:
@陳建平 好問題[強]
可能是對自身處境的省察[微笑]
崔茂新:
論語當中的很多章,都無法確定確切的語境。
我傾向於論語當中的大部分內容,是夫子自衛返魯之後嘉言、行誼的記載或回憶。即夫子晚年的生活情境。
崔聖: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好像是人生的感悟與生活的總結,結合放在衛靈公篇,這樣看來應該是在衛時或者如@崔茂新(北京) 老師所說,在晚年。
崔茂新:
我自己也有體會,當有了孔學信仰,有了對於道義的追求之時,對先前引起煩惱和不快的事就不以為意了。周日執行秘書處例會結束時,徐俐老師談到她學習國學經典之後的變化時,也有大緻類似的體驗。
崔聖:
也許在周遊列國過程中,對弟子們說,不能看眼前,衛國也不是長久之地,要看看陳、楚是否更适合我們實現理想抱負。否則衛國呆不成,我們就面臨眼前的困境。這又符合前面@劉正平老師的“這裡我特意強調了一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目的是求“生”,不是為防“患”。
張弛弘弢:
相關篇章盡此聚 三師所言皆不虛 奉上錢老一段解 我也趕緊吃飯去
此章遠近有兩解: 一以地言,人之所履,容足之外,皆若無用,而不可廢。故慮不在千裡之外,則患常在幾席之下矣。 一以時言,凡事不作久遠之慮,則必有日近傾敗之憂。 兩解皆可通。依常義,從後說為允。惟所謂遠慮者,乃正謀,非私計。如古人戒蓄財 多害,蓄財似亦為遠慮,實則非。 ——錢穆
人: 此處之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庶民乞丐,皆涵蓋之。
慮: 思量計劃。人類有發達的大腦,具備思考土 的物質基礎,由此區別于其它動物,也是人類社會存續發展的原動力。
慮什麼?主體不同,慮事各異。帝王慮江山的穩固與發展,乞丐慮下頓吃啥。如不慮,江山頃刻即覆,生命瞬間結束。夫子慮何? 道,不行矣!
上天垂青人類,賦予思慮之能。若思之不深,慮之不遠,枉欺上天,豈能不憂。今日之安樂,即是明日之死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其機在此。
崔茂新:
為子孫後代蓄財非為遠慮,皇位也不可長保,惟有道德文章可以長保,為什麼歷代皇帝封孔子後裔為衍聖公呢?表示對孔子道德文章的尊崇。孔子之慮為人間萬世法,為人類慮之遠,非所以僅僅為子孫也。
張弛弘弢:
沒錯 十世如此 百世如此 …… 世世皆如此 得道者久 失道者亡
崔茂新:
憂道、謀道就是此章所謂“遠慮”。
陳健光:
《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内容來源【論語彙】,轉載或引用請聯系微信服務号: xhxwhx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