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孩子寫一會作業頭疼

孩子寫一會作業頭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8 10:23:38

【編者按】一寫作業就焦慮、一看書就犯困,一到學校就頭疼……這樣的場景想必很多老師和家長都不陌生。孩子厭學其實并非是問題本身,而是一種表現。如果我們僅僅是直接處理厭學問題而忽略了背後可能的心理問題,我們便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困難和痛苦的機會,也錯失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時機。本周“心悅智庫”欄目和大家分享陶林老師在“心悅教育沙龍”中的專題演講:如何預防和應對孩子的厭學行為?

孩子寫一會作業頭疼(一寫作業就犯困)1

今天晚上我跟大家分享三個厭學相關的主題:第一點,厭學都有一個有趣的開始,我們有些同學會厭學,那一定是從一個比較有趣的動因開始的;第二點,要想預防它并不難,因為畢竟厭或者不厭學,這是我們自己的感覺,是我們自己的事情,理清楚這個事兒以後,解決起來挺簡單的;第三點,厭學其實不可怕,如果可以得到家長、朋友、老師等很多人的理解和支持,厭學其實就是個“謊言”,就隻是别人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一個标簽而已。

首先,我們來看孩子們厭學的産生,我想從預防這個大的角度來做一個分享,就是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們做到預防厭學?

一、厭學都有一個有趣的開始。

起初的時候,因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長、老師、同學們會誤認為好像是讨厭的樣子,其實可能孩子并不讨厭,結果慢慢一步一步的謊言變成真了,孩子就幹脆讨厭下去。其實我們每一個孩子身上,起初對于學習的概念并不讨厭,讨厭的隻是别人不好的評價而已。

從兒童心理學上來看,如果孩子形成了對于厭學的認知,往往是有三個關鍵階段沒有做好:第一個階段,在孩子幼兒時期,早期學習的時候,家長陪伴孩子時過于成人化。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家長常有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但是家長想讓孩子成龍成鳳的時候,是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龍和鳳,但新時代下的龍和鳳是多樣化的。家長光想着自己那個時代,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大學生,隻是在把孩子替代為家長當時沒有完成的一個願望而已。當早期的父母對于孩子的陪伴過于大人化,把自己大人化的一些未實現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的時候,孩子哪能承受如此重負?因此,孩子幼兒時代,還有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家長陪伴孩子時,要注意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尊重孩子自己真心的選擇,這樣有助于孩子在學習上的安全感的形成。第二個階段,就是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到小學結束的這個階段,一般是十到十一、二歲的孩子。如果他的班集體是一個相對開放、寬松并且能夠融合多種個性發展的班集體,班主任也比較民主的話,那麼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往往沒有厭學的情緒。此階段孩子們,他有着親近的需要。我再舉一個例子,冬天小刺猬感到冷了,他們也想學着人類的樣子,抱在一起、擠在一起取暖。但是刺猬離得太近就會相互紮傷,他們當然不能用這種方式去取暖。這就是小學三、四年級到小學結束的孩子們所處的狀态。在此階段,如果生活在這種相對寬松的班級裡,那麼就會保持相對寬松、融合的距離,孩子們不會說隻因為一個方面的學習、一個方面的興趣表現不夠好,而彼此去紮傷自己,能夠保留相互的距離,能夠給予彼此個性、興趣的尊重,所以此階段孩子就不會厭學。因此,在第二階段中,教師要在班集體當中多進行鼓勵,以鼓勵和融洽的班集體環境為主的話,那麼就會增加孩子對于學習的歸屬感。第一階段發展的是安全感,第二階段叫做歸屬感。第三個階段,在進入初中和青春期之後一直到高中,孩子面臨着性格的形成、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在這個階段,親子關系是克服和遠離厭學的一個關鍵點。因為在11歲到17歲之間,青春期的孩子們往往會面臨來自于學習内容、學習評價、還有外在社會輿論端的各種各樣的壓力。在孩子們承受壓力的時候,需要父母跟他共同承擔。比如,面臨中考、面臨高考、面臨排名,孩子們在這個階段,需要心理适應,在這段心理适應中如果有父母的陪伴,有父母對他不離不棄的話,他也不會産生過重的心理負擔,那厭學就無從談起了。因為每個孩子他的個性在學習這方面都是值得尊重的,開明的家長就會認為,學習這件事情咱們可能做不好,但是别的事情卻可能會做好,上帝給關了這扇門,無形之間又打開另外一扇門,咱們可以嘗試其他的方面。因此對于此階段的孩子們,親子關系是遠離厭學的關鍵點。

了解了孩子們的這三個階段之後,我們就可以理解厭學的第一個結論,即其實厭學起初都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開始。對于孩子來講,厭學可能最初來自于不經意之間被别人貼上了“厭”這個标簽。

這一點再展開的說一說的話,厭學其實就是源于一種簡單的情緒釋放。就好像我們在電腦前工作坐久了,起來伸了個腰、打個哈欠,開始的時候身體隻是想跟自己說一句話是,“還好,不算太累,工作也搞完了。擦擦汗、打個哈欠好舒服”。可誰知道被你旁邊的親人看到了,“看你忙了這麼長時間,忙了這麼累,你看看這個電視節目,正好播關于你身體的這些事兒”。電視裡面播的什麼?正好六點多的養生節目在講,久坐容易傷身體,傷這個、傷那個,容易腰酸背痛,腿抽筋。聽了節目之後,你馬上對号入座,好像你身上一下子都有事了。在這樣的一種情景之下,你會認為,“看來我就得遠離這個電腦了,我不能老在座位上坐着了”。其實這跟我們所講的厭學是同一個道理。這件事情你讨厭,其實是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外因、有趣的誘因點給你造成的假象。我們工作真的那麼辛苦、那麼累嗎?其實作為成年人來講,開車兩個小時之後休息20分鐘,在電腦跟前坐上一、兩個小時之後适當做一做放松操,調整一下心理狀态,完全是沒有問題的。但就是因為電視節目這個小插曲的出現,使得你産生了這麼一種對于工作狀态的情緒小“惶恐”。

回到我們孩子身上來,我不太認同所謂的孩子厭學中間的“厭”這個字,它本來就是給我們孩子貼标簽。學習這件事情在每個孩子的身上反應是各不同的,如果我們隻是因為孩子的表現不同,就非要說孩子他就厭學的話,孩子心裡是會不服氣的。我們調查過,沒有哪一個孩子在第一次參與學習之後就會讨厭上它,沒有哪個小學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上了第一節課就敲桌子砸闆凳、把書頁撕掉、佛袖而去。既然沒有第一次就讨厭上,那就是一個長期的累加的過程,所謂的厭倦,其實是在後期累加的過程當中,我們對于孩子長期的貼标簽而導緻他産生了厭學的情緒、厭學的認知,最終形成了厭學的态度。這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我們要正确地認識它,要從意識上清楚,學習沒有什麼大事,對于我們孩子來講,其實就是在書上找點好玩的、感興趣的知識,學一學看一看。不懂不會的找老師找同學求助,再不懂再不會的選擇放棄,找找别的新鮮的,好的玩意兒。然後到了高年級、到了初中,再把自己會的在試卷上寫一寫,不會的再重新找找資料學着,如果再不會,大不了就接受分數的現實。其實面臨考試,也就是在一張紙上答一答自己對的、自己會的。本來是多麼輕松的一件事情,為什麼非要給孩子加上那麼多嚴肅的話題?你得好好學習,不好好學習以後無法光宗耀祖,不好好學習無法振興國家,不好好學習無法拯救地球……說這麼多大話,孩子哪懂?孩子怎麼可能喜歡聽這些假大空的話?不如輕松的告訴孩子,“孩子你要上學去了,書上會有一些有趣的、你感興趣的一些問題。如果有些事你看不明白,看不懂沒關系,回來之後爸爸媽媽跟你一起查查資料,實在不懂的就問問老師,再不懂就随着年齡的增長慢慢懂吧。”要告訴孩子學習是一件比較輕松的事情,不要加上更多嚴肅的話題。

還有,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預防厭學,其實并不難。作為家長要告訴孩子他的興奮點、他的興趣點,興趣點是值得尊重的。我們看到了一些後來被别人标簽為厭學的孩子們,他們在小學階段體現在行為上的一些所謂的厭學,它不僅是指在學習上對自己有一種否定的态度,對于學習環境,甚至是同伴、同學、老師他都會持有否定的、反向的形象,并且會從思想上、情緒上、行動上會表現出來。在學校的生活當中,還會表現出逃避的狀态。他會表現出厭學情緒、厭學态度、厭學行為三個等級的厭學,厭學情緒、厭學态度和厭學行為還是分等級、分級别、分層次,逐漸地發展起來、逐漸地凸顯出來。

在了解了這三個方面之後,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我們就早點做,早點預防,怎樣做預防呢?那麼談到“預防”這個詞,同學們都打過預防針,現在我們新冠的防疫疫苗針也正在普及,那麼打預防針的時候,往往有一個輕輕用海綿給我們擦一下,小胳膊擦幹淨之後消毒,然後再給我們說一句話,“哎,孩子,你真勇敢真棒”“哎呀,你真是一個笑起來真好看的好孩子,你真好”,“噗”就紮進去了,那麼,阿姨在用棉球擦你的小胳膊,誇你的時候,在表揚你的時候是在轉移你的注意力,同時紮進去,在你還沒有來得及反應的時候,就拔出來了,輕輕松松解決掉了。在你沒有來得及反應的時候,預防已經發生了。那麼,這提示我們什麼?厭學,如果我們也要給孩子打一個預防針的話,那麼一定告訴我們的孩子們,在學習上所反映出來的那些問題,都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比如說孩子寫作業偶爾有一些拖拉,有一些偶爾的賴床,有一些偶爾的跟你表達說“哎呀,我不喜歡班裡的誰,我不想跟他當同桌”“老師今天在上課的時候我真的是趴了一會兒,不喜歡聽他說那些話”。當孩子跟你說他偶爾有這些行為發生的時候,不要馬上就否定孩子,你這個時候就要像打預防針似的,要跟孩子說:“哎呦,你是這樣表現的呀,已經相當不錯了,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不如你,我那個時候表現起來很糟糕。當然,你比我好的地方,我覺得你還可以跟同桌一起想辦法,你在課上可以勇敢地向老師反映出來。并且在你作業上,你都已經做了前幾個題了,爸爸媽媽真的從心裡邊清楚,如果我們可以給你的作業加一點興趣的話,是不是咱們可以嘗試着多做一道題”。芬蘭有一個兒童技能教養法,這裡面談到的就是我剛才所說的這一點,當孩子有一些小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給孩子一些添加劑,有的也可以把它叫做代償,就是說給孩子這種不好的情緒,提供一個他感興趣的點,讓感興趣的點和他相對不感興趣的事情形成形成一種對沖,讓孩子願意去完成當下的這件事情。千萬不可在孩子有一些讨厭的小情緒的時候,馬上給孩子貼上标簽兒——厭學,因為在第一個階段,厭學的情緒是完完全全可以引導的。如果此時家長對于孩子的這種厭倦學習的情緒不做引導、不做處理,而是進行打壓的話,在成長過程中會對孩子産生一些不良影響。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心身類疾病,與之相對的是身心類疾病,它真的有器質性的病變,然後導緻了一些心理狀态。比如說某病人,生了大病之後導緻他耳聾、睡眠不足,然後一些生理反應,那麼這叫做身心。那麼厭學,我們叫做心身疾病,就是孩子他心理上的情緒沒有處理好,他該發洩的時候沒有發洩出來,家長沒有及時引導出來,結果導緻他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反應。比如說遭受家長長期打壓的孩子,他厭學情緒就會逐漸的産生,表現為起初的發牢騷,抱怨學習太累,偶爾不寫作業,上課的時候開小差;後來如果還是給孩子加大劑量打壓,寒暑假的時候上學習班,強領着他去做他自己不滿意的事情,就會産生一些身體上的反應,比如在考試前他會惡心頭暈,甚至發脾氣,暴躁的時候會出現砸東西、摔東西等情緒的外向化的反應,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對于厭學情緒,家長還有老師一定要做早期的引導處理,要告訴孩子有點小情緒很正常。

那麼,造成厭學的原因我們來分析分析。如果是外在的任務量過重,我們就給他減任務;如果是内在的,我們就要讓他内心堅強起來,内心強大。所以第一個點一定要知道,要引導孩子的厭學情緒,告訴孩子所謂的“厭學”都有一個有趣的開始,爸爸媽媽都理解你。

二、預防厭學并不難

接下來展開第二點,要想預防并不難。并不難是要從他的行為上來看,厭學的行為一旦表現出,有厭學行為發生的時候(如孩子說“我想玩兒,我不想學習,也不想寫作業”;長期作業拖拉,并且是拖到半夜才寫作業;甚至是抗拒寫作業、曠課,找各種理由不上學;對學習沒有興趣,厭煩、厭惡學習),我們不僅僅是需要進行情緒的引導,我們還得需要通過孩子方方面面的親情系統,大的集體的力量逐漸進行幹預。因為這樣的孩子,他往往對于集體、對于家庭缺乏安全感。他們外顯于家長老師的對立面上,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老師更不能再粗暴地打壓他,而是應該重新回到孩子的意識上來理解孩子,告訴他學習沒啥大事,要抓自己感興趣的點,不管你選什麼興趣點,爸爸媽媽都會理解你和尊重你,做到因勢利導,從心裡表達出對孩子選擇的一種尊重。做到這一點,孩子就會認為你是好哥們,是真心的好爸爸、好媽媽,真的是他的好朋友。當他認為你是好朋友的時候,這就重新建立起了我們講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一旦形成以後,孩子就會把他的行為在你面前慢慢地收斂。

三、厭學其實不可怕

那麼同時,我們說第三點,也就是最後一點。要告訴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如果真的是出現了剛才所說的這種情形,其實也一點不可怕,我們隻需要去和我們的爸爸媽媽去交流、去溝通,大膽地去說出來。因為厭學或者是不厭學,真的是别人加給我們的一個标簽,它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态度,如果我們起初認為它難,它就難;起初我們認為它不難,它其實就是很輕松的一件事情,擺在我們面前的是半杯水,那麼消極的人會認為說,哎呀,我就剩半杯水了,我喝一口少一口、喝一口少一口,我一點也舍不得喝,最終他抱着半杯水渴死了;而擁有積極态度的人說,我都已經有半杯水了,這真是件好玩的事,我喝上一口沒關系,我再喝上一口更沒關系,我有勁兒之後就可以跑到更遠的水龍頭那裡接到更多的水,我就會擁有更多的水,我能喝的會更多,那麼你就會變成一個非常陽光非常上進的好孩子。所以厭或者是不厭學,對于我們小朋友,對我們同學們來講其實就是一種态度,我們把它想清楚、想明白之後,就可以去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它,多鼓勵自己。

同時,當我們有了積極的想法之後,會發現旁邊的父母原來挺可愛,他們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固執,都天天像大灰狼似的盯着我們學習,盯着我們作業。當你爸爸媽媽和你一樣想的時候“哎,這半杯水原來是可以這樣去想”,你會發現他們特别可愛。同時當你老師也這樣去想的時候,不管你做出什麼有興趣的選擇,老師也支持你,都在旁邊跟你說“你是棒棒的”,你會發現老師原來也蠻可愛的,老師每天上課穿的每件衣服原來都那麼合身,他每天對我的微笑原來都那麼有内涵。所以,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要注意多去給一個正向的理解,這樣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才成為我們真心的好朋友。

我真的知道,每一個厭學的孩子背後都有一段苦澀的傳奇。所謂苦澀的傳奇,就是源于在生活的環境中,爸爸媽媽對他不夠理解,不知道孩子對于學習的真實想法;老師可能是傳統型的老師,他認為對孩子的打壓、對孩子的嚴厲就是一種愛,即傳統的嚴是愛、寬是害。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一些老師和家長對于孩子的興趣沒有了尊重,所以才導緻在家庭教育上、在學校教育上,讓孩子産生了學習上的對抗心理。我們也做了一個這方面的調查,在有存在厭學情緒的這些孩子身上,往往他們的情商都需要再做一下培養,什麼意思?就是這些有厭學情緒的孩子們,他往往在處理人際關系,對于家長的表達,對于老師的表達,對于同學的表達,在表達和人際這方面他往往表現的比較執拗、比較偏執。因為走到了讨厭的隊伍裡面,走到了行為的對立面之後,他就會破罐子破摔。家長和老師你能把我怎麼着了?我再怎麼着我也是你的孩子,我再怎麼着也是你的學生,你能把我怎麼着了?這樣的孩子,他就不會去做一個u型的思維(心理學的u型思維指的是變通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這些孩子在遇到困難之後,往往就會一味地認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而不會去想折中的中間結果,所以這樣的孩子情商都需要再做引導。

所以,與其到了那個階段再去苦惱,不如我們現在就要做民主的商量,多與孩子做一些民主式的正常溝通,把家庭培養成一個民主式的家庭。要把學習輕輕松松搞好,一定要有清清楚楚的父母的陪伴,有一個明明亮亮的班集體的存在。有了這個班集體,我們就變得非常的陽光;有了支持我們、理解我們、陪伴我們的家長,我們就變得非常有力量。

請家長們在有一些情緒小感冒的孩子們身邊停止抱怨,停止對孩子的發脾氣,同時停止對孩子要求他們多上一些他們不感興趣的學習班,停止幹涉孩子生活上的一些自由。當我們幼兒時期的孩子想着去玩一玩的時候,讓他盡情地去玩;當我們少年階段的女孩子告訴你她想玩棋的時候給她一個尊重,去掉過多的制止,同時多一些鼓勵,對我們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那麼相信所謂的“厭”就會變成“不厭”,原來讓你想要抛棄的孩子,他就會變得那樣的陽光可愛。

作者介紹:陶林,中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河北省心理學會會員,石家莊心理學骨幹教師。2008年以來,在《河北教育》、《少年智力開發報》發表論文、時評十餘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