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降低大腦慢波方法

降低大腦慢波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4 19:41:43

俗話說“心靈手巧”,手的靈巧程度是大腦功能高低的一種标志。中國工程院院士、複旦大學華山醫院手外科主任顧玉東教授說:“手既是腦之母,又是腦之子!大腦指揮手的運動,手的運動反過來刺激大腦,使大腦更加敏銳。”他倡導人們,應該經常有意識地動動手指,以健腦益智,還自創了“手指操”。

降低大腦慢波方法(手是第二大腦)1

(網絡配圖)

動手能增加腦血液量

手是人類神經感覺最豐富、最敏感的部位,神經纖維也最集中。從人類大腦皮層顯示的信息來看,手的運動信息在大腦皮層上的反應所占的區域是最大的,幾乎達到整個大腦皮層的1/4~1/3。因此,手又被譽為是人的“第二大腦”。

顧院士指出,現在人們對心、肝、腦的保健很重視,這當然很重要,但是不應該忽略了對手的使用和鍛煉。因為動動手就可以使腦循環發生改變,在大腦形成新的血液回流、新的興奮點,有利于提升大腦的理解力與記憶力,也有利于大腦的健康。

手的運動越頻繁,思維會變得越敏捷。瑞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手指活動和腦血流量的關系密切,手指作簡單的活動時,比手指不活動時腦血流量增加10%;但是手指做複雜精巧的動作時,腦血流量就會增加35%。

降低大腦慢波方法(手是第二大腦)2

(網絡配圖)

院士自創的“手指操”

顧院士提醒人們,應該注意養成習慣,即使在看書的時候也要有意識地動動手指;平時可多彈琴、作畫、練書法、編織毛衣等;長期坐辦公室寫字或者打字的人,要注意用手姿勢,手臂的彎度最好大于九十度,使手指處于盡可能放松的狀态。

顧院士還為老年朋友推薦了一套他自創的簡單的“手指操”,方便大家随時鍛煉。

該操作簡單來說就是“一捏一搓,循環一遍”:伸出手,将拇指和食指對捏,然後做一個搓的動作;再将拇指和中指對捏,做一個搓的動作;以此類推,再到無名指和小指,最後反回來做一遍,形成一個循環,就做好了。

改造手,可重構腦

在神經科學領域,大家廣為接受的知識理念是:大腦一側半球支配對側肢體功能,成年後大腦功能基本固化不變,也就是說成年人大腦的可塑性十分有限。然而1986年顧院士遇到的一位患者給了他新的啟發。

那是一位29歲上肢癱瘓的患者,車禍外傷使他一側的臂叢神經發生了根性撕脫斷裂,這樣的“根性撕脫”造成的上肢癱瘓在當時是不治之症。顧院士在積累了1000多例病例登記卡總結的臂叢神經損傷治療經驗後,突破手術禁區,在國際上首創“健側頸七移位術”,從控制患者健康上肢的臂叢神經中取出一根借給患病的一側,使得癱瘓的手臂重新動了起來。

降低大腦慢波方法(手是第二大腦)3

(網絡配圖)

這件事使顧院士敏銳地意識到,大腦可能存在一種尚未被重視和理解的重要腦可塑機制,一旦誘導出這一機制,大腦一側半球有可能同時具有支配雙側上肢的能力。

之後,顧院士帶領他的學生徐文東教授開始了跨界攻堅,進入了一個國際上全新的研究領域——周圍神經移位與腦功能調控。通過10多年對“健側頸七移位術”後運動、感覺中樞的可塑性規律的潛心研究,團隊發現外周神經連接通路的改變可導緻成人大腦發生功能區改變,證實了改造“手”可誘發重構“腦”。在此基礎上,徐文東教授團隊還将“健側頸七移位手術”發展為“左右頸七互換手術”,實現了“一側大腦從同時支配雙側手局部功能到支配雙側上肢整體功能”的跨越,進一步發展了腦可塑理論。

降低大腦慢波方法(手是第二大腦)4

(網絡配圖)

這一新發現拓寬了神經科學原來的理論體系,首次證實中樞損傷後,健康大腦的可塑性可被“誘發和調控”,為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一體化提供了理論支撐。對此,《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評價項目組的這一重大突破“為深入理解神經解剖學和神經生理學的基本問題提供了機會!不僅實現了人類一側大腦半球可以控制兩側肢體,而且從理論上解釋了150年前的觀點和夢想!”

顧玉東院士指出,未來“手科學”的任務是:預防手外傷及手部先天性畸形;提高手部創傷和疾病的診治水平,發展康複醫學;應用高新技術,保障手的完美;探索人腦和人手的聯系,培養開發創造性思維和勞動。


作者|譚敦民

來源|《家庭醫藥》雜志2022年6月第11期

編輯|張越

二審|周遊

終審|劉慧英 張如賢


降低大腦慢波方法(手是第二大腦)5

降低大腦慢波方法(手是第二大腦)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