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年初四,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春代表的是春天的開始,古代人們根據一年四季,把每個季度分為六個節氣,每個季節頭一個節氣都有個“立”字,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一個季節的開始。
但春節的字面意思是春天節日,為啥與立春或春分這種節氣不在同一天呢?而且立春有時在春節前,有的在春節後,有時候甚至相差十幾天呢?比如2018年立春在農曆十二月十九日,距離春節有12天;2019年立春在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那一天;2020年在春節後的正月十一日,都快過年宵了。
農曆有些年份還沒有立春,俗稱“寡婦年”。也就是這一年從正月初一到年底,都沒有立春,如2002年、2005年、2008年、2013年、2016年、2019年等年份都是“寡婦年”。
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來曆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們根據季節變換設定的,而設定的依據是根據“鬥轉星移”的天象。簡單地說,就是古人發現北鬥七星一年四季會圍繞着北極星旋轉,其鬥柄的指向與一年四季密切相關。于是就根據北鬥星指向的變化設定了24個節氣。
鬥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何為寅位?就是用十二地支表示的方位。何為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字代表十二個方位,有點像現在的24小時鐘表表盤。子表示正北方,卯表示正東,午為正南,酉為正西,寅位也就是在東北方向。
立春是一年四季第一個季節春天的第一天,代表春季之首。春天是萬物的起始,萬象更新的季節,從這立春一天開始,大地回春,溫暖從寒冬中重新降臨人間,萬物開始複蘇。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是太陽與地球的關系形成的。
地球距離太陽約1.5億公裡,太陽表面溫度約6000K,這是光球層的溫度,人眼看到的太陽主要就是光球層;太陽光球外面還有色球層和大氣層,這兩個層面人眼看不到,但溫度卻比光球層高,色球層頂約2萬K,大氣層也就是日冕的溫度最高可達200萬度。
太陽源源不斷地将光和熱以電磁輻射的方式,将能量傳遞到地球,養育着生命萬物。但由于地球自轉軸有一個23.44°的傾角,地球自轉的赤道與公轉黃道面就不在一個平面上,太陽從黃道面直射過來的陽光,就會在地球赤道附近南北往複移動。
這樣,在南緯23.44度到北緯23.44度之間,圍繞着赤道形成了寬為46.88度的太陽直射遊動帶,人們把這個帶狀的邊沿稱為南北回歸線,太陽直射到了回歸線就會返回,往另一邊的回歸線移動,循環往複一個行程就是一年。
根據太陽直射範圍的變化,地球上每個區域就形成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們把每個季節劃分為6個段落,就叫24節氣。每個季節的頭一個節氣都以“立”為名,代表開始的意思。太陽直射到的位置,能量最強,因此最熱,就是夏天;反之與太陽直射距離最遠的地方,就是冬天;夏冬之間的位置,就是春秋。
北鬥七星圍繞着北極星轉一圈的時間,正好是地球圍繞着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因此與春夏秋冬就是巧合而貼切的。古人就像看鐘表一樣,觀察北鬥七星鬥柄指向什麼位置,就知道是什麼季節了。當然,所謂“鬥柄指向寅位”為立春,或“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隻能代表北半球。
中國處于北半球。古人不知道天下有多大,也不知道還有個南半球,因此就以為天下都一樣了。其實南半球的一年四季正好與北半球相反,我們的夏天,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上,而對于南半球來說,是距離太陽直射最遠的時候,因此就是冬天了。
二十四節氣隻對應太陽曆立春這一天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到了某一個位置,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正從南回歸線向赤道移動的中間位置,因此是剛剛從冷變暖的開始。而太陽直射到赤道的時候,是春季的春分,也就是春天的中間,地球從春分點開始計算,圍繞着太陽轉一圈,又回到春分點,這叫一個回歸年。
現在1個回歸年(也就是地球圍繞着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為365.242193日。太陽曆就是根據回歸年制定的,也叫陽曆或公曆。陽曆根據這個天數劃分為每年12個月,每個月就約為30.437天。但日曆不可能将1個月劃分成這樣的非整數,人們就将月份分為大月小月,2、4、6、9、11為小月,每月30天;1、3、5、7、8、10、12為大月,每月31天。
這樣,每年就有367天了,但實際上每年隻有365.242193天,怎麼辦呢?就把2月份減掉2天為28天,叫二月平。這樣一年總天數就變成了365天。可是這樣一來,每年又少了個0.242193天,幾年加起來就會少一天了。為了把這一天彌補回來,就實行四年一閏,二月閏時就是29天,這樣陽曆閏年就有366天了。
細心的朋友還會發現,即便這樣,也并不會與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完全吻合,因為四年一閏彌補回去的是一天,實際上每年少算0.242193天,四年加起來隻少了0.968772天,加了1天就加多了,咋辦?
曆法家們想了個辦法,就是采取“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在閏”的辦法,就是每個世紀的第一年不閏,如2000年閏年,2100、2200、2300都不閏,2400則為閏年。這樣400年就少了3個閏年,也就是少了3天,正好就會将多算的時間補回去了,也就是說,到了世紀的第一年,能夠用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閏年。
既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照射在地球某個位置決定的,因此隻有根據地球與太陽的位置變化才能夠确定某個時間是某個季節或節氣,而太陽曆才是記錄這種位置變化的曆法。
因此,陽曆才能把握和記錄太陽在回歸線的遊動規律,這樣,24個節氣在陽曆日曆上,每年都是那幾天,如立春一般在2月3日或4日,春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清明在每年4月4日或5日等等。
陰曆日期與季節和節氣風馬牛不相及古人如果把北鬥七星當作鐘表的指針,每年幾乎都是在同一位置立春,這就與太陽曆差不多了。為啥中國的春節不把這一天當做正月初一的春節呢?原來這是中國古代使用的曆法不是太陽曆,而是陰曆。
曆法就是人們為了日常生活計時需要,根據天象而制定的計算方法。如果中國古代以北鬥七星鬥柄指向确定曆法,就有可能把立春這一天定為正月初一了。但實際上中國古代一直采用的是陰曆,陰曆就是以月亮的月相變化為依據來确定一個月的,月亮陰晴圓缺一次為一個月。因為月亮又被稱為太陰,以月亮為依據确定的曆法就叫陰曆了。
但陰曆完全不是按照地球與太陽的關系來确定的,而是由月亮陰晴圓缺來确定的。月亮圍繞着地球公轉一圈,就會有一次陰晴圓缺,月亮公轉周期為27.32天,也就是27.32天圍繞着地球轉一圈。
但地球也在自轉和公轉,位置不斷變動,因此月球對應地球某一點完成公轉一周,實際上需要29.53天,這叫月球自合朔。這樣,陰曆的月份就是按照月球圓缺一次就是29.53天,按照這個來定一個月,每月就分為29天或30天,一年12個月就隻有約354天。
這就與陽曆差了11天多,一年一年差下去,當然就越來越無法對上季節了。不但對不上季節,而且過了17年,就差了187天了,都差半年多了,這樣不就是季節倒置,原來夏天的月份就會變成了冬天。
古人們發現了這個問題,陰曆一年就是對不上北鬥七星轉一圈,而且與農耕季節完全無法對應。為了能夠與太陽曆相對應,古代天文學家們就通融變通了一種曆法,叫陰陽曆。方法就是在曆法中加入置閏法,如19年7閏法,就是在19個陰曆年中加入7個閏年,閏年就加上1個月時間,這就有了陰曆的閏年,閏三月閏八月的來曆,過幾年就要閏一個月趕上陰曆年與一個回歸年的時間差。
後來,這種曆法被稱為“夏曆”,1970年,國家将夏曆改為農曆,沿用至今。這樣的曆法确定的春節當然就無法對應到立春了。
但自古以來,春節的确又是寓意春天的節日雖然春節這天很少是立春這個節氣,但畢竟是春天來臨的季節。由于陰陽曆,也就是農曆采用幾年一閏的辦法,這樣農曆的春節就一直保持在立春前後不遠的時間。
春節的風俗最早源于祭祀,古人們選擇正月初一這樣一年開始這一天舉辦拜天拜地拜神靈,拜先人祖宗,以起到招福辟邪、慎終追遠、固本思遠,祈求保佑一年風調雨順的目的。
這個活動由統治階級或地方頭面人物發起,隆重而熱鬧,久而久之,就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節日了。
不過中國有些少數民族的曆法與漢族陰曆曆法不一樣,如藏曆雖然也是根據月相變化形成的月曆,但與漢族的每月初一從朔日(也就是每月月亮最小時)算起不同,藏曆則以望月(每月月亮最大最圓時)為初一,這樣正月初一的時間就不一樣了。
中國周邊還有不少國家也過春節,但風俗各異,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春節與立春有聯系,而且聯系還比較緊密,但與立春不是一碼事。隻有陽曆(太陽曆)才有更準确的節氣日期,便于确定農耕時節。
古人采用陰陽曆也就是現在農曆,說起來目的是為了對上農時節氣,實際上隻是調整了陰曆和陽曆的誤差,根據農曆日期,一般人根本無法計算哪一天是什麼節氣。不過現在有了電腦,到處可以找到萬年曆,已經很容易知道農曆與陽曆的對應日期和節氣了。
陰曆或陰陽曆真正有用的是預測海潮,因為地球上大海潮汐主要是月亮和太陽引潮力導緻的,人們根據月相就可以知道大潮小潮,一般滿月和朔月,月亮和太陽、地球基本在一條直線上,引潮力疊加起來最大,因此會導緻大潮;而半個月亮的時候,正好月球與地球和太陽在九十度左右,相互抵消了一些引潮力,這樣就是小潮。
農曆是根據月相确定的日期,因此通過農曆日期就知道今天是大潮還是小潮,對出海打漁或許有一些用處。不過現在科學設備很多,天氣預報也很精确了,靠日曆去确定這些沒啥意義了。
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是用公曆(也就是陽曆)了,突然問起陰曆今天是幾月幾号,恐怕沒幾個人能說得上來,如果不是國家設定了許多農曆傳統節日法定假,年輕人恐怕沒幾個人會注意這種農曆曆法了。就像許多不斷搶救的所謂“瑰寶”一樣,農曆恐怕終究隻會成為文化遺産了。
各位怎麼看?謝謝閱讀,歡迎讨論。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