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唐旭鋒 通訊員 路餘 王修利
尾數“8888”“6666”或“9999”的手機靓号,不少人願意花大價錢買。
張先生(化名)就通過發燒友群買了個靓号,誰知收到手機卡後才發現是空号。賣家不肯退款,他不遠千裡來到浙江維權。
花了500元買靓号,發燒友卻寄過來一張空卡
張先生家在西安,是個靓号發燒友,并加入了發燒友的微信群。
2021年1月,蔡某通過群聊添加張先生為好友,稱手上有靓号可出手,詢他是否需要。
網上魚龍混雜,張先生對于這個陌生人有點不放心,一開始并沒有同意購買。經過一段時間線上聊天,張先生覺得蔡某是個懂行的圈内人,加之核實過了對方的身份證等信息,覺得從他手上買靓号應該靠譜。
于是,張先生向蔡某購買尾号“6789”的号卡。當天,張先生便向蔡某轉賬支付500元,蔡某則通過快遞将号卡郵寄過去。一星期後,張先生收到号卡。
他迫不及待地辦理開卡,結果發現是張空卡。
張先生聯系對方,蔡某未予回複。
通過此前的網聊,張先生知道蔡某的手機号,也知道他的住址和單位,在浙江慈溪。他覺得事情不能這麼算了,當日便着手預定了第二天啟程的車票。
期間,張先生又數次聯系蔡某,但對方仍置之不理。
抵達慈溪後,張先生尋到蔡某的單位地址,拍了一張外景照片發給對方。這一招見效了,此前一直“隐身”的蔡某通過微信轉賬退還500元,但除此之外再無任何表示。
到底怎麼賠?聽聽法官說法
為了替自己讨回公道,張先生以買賣合同糾紛向慈溪法院起訴蔡某,要求其“假一賠十”賠償5000元,并另外支付交通費、住宿費、通訊費、誤工費、訴訟費等共計3000元。
法院依法适用小額訴訟程序,對本案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
二人均到庭參加庭審。
法院在審理後認為,原、被告經微信協商,原告向被告購買通訊号碼卡,二者之間的買賣合同關系依法成立并有效。原告支付款項後,被告理應提供可以使用的号碼卡,但其提供的号碼卡在原告開卡時驗證為空,被告顯然構成違約。原告得知空卡并向被告提出後,被告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及時做出退款處理,并拒絕回複原告信息,直至原告至被告工作處後才向原告退款,這确實不當增加了原告維護自身權益的成本,結合原告提供的部分交通費、住宿費訂單信息情況,酌情确定由被告賠償原告損失2000元。
關于原告主張假一賠十,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故因該訴請缺乏法律和事實依據,法院亦不予支持。
最後,法院判決被告蔡某賠償原告張先生損失2000元。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