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天無二日,但張芝和張旭并稱草聖,這成為中國書法史的奇特現象。
張芝稱為草聖是因為他把章草發展成了成熟的今草和大草。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于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敦煌酒泉(今甘肅酒泉)人。東漢書法家。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奂之子。出身官宦家庭。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他将當時字字區别、筆畫分離的章草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于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書迹今無墨迹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魏晉時期的章草,當時人們的草書寫得好的大緻是這個樣子。
張芝的章草《八月貼》,字形比漢簡章草和魏晉殘紙中的章草更加草書化,字形更簡潔。
《終年帖》
《冠軍帖》
王羲之草書《妹至帖》
《終年帖》《冠軍帖》比羲之的草書更加奔放,完全脫盡了隸意,開後來大草狂草之先河。
張旭也稱草聖是因為他把張芝、王獻之草書作品中的大草發展成了成熟的狂草。草書藝術創作取象于物,借草書表達感情的創作思路更加成熟。
張旭(生卒年不詳),唐代書法家。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所以他從舅家得到了王羲之筆法秘傳。
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術,創造出潇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争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邺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顔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癫如狂。他認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觸到的事物,都能啟發寫字。偶有所獲,即熔冶于自己的書法中。當時人們隻要得到他的片紙支字,都視若珍品,世代真藏。他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所以張旭的書法,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張旭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極重要的人物。他創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現方向發展的一個極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讀,書法也就成了抽象點潑的繪畫了。他的狂草比張芝的大草更奔放,所以曆史上也稱他為"草聖"。
張旭的書法,取法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主要作品有:
1、古詩四帖
張旭書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筆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開創了狂草書風格的典範。張旭以獨特的狂草書體,在名貴的"五色箋"上,縱情揮寫了南北朝時期兩位文豪謝靈運與庾信的古詩共4首(見圖,局部)。作品落筆力頂千鈞,傾勢而下,行筆婉轉自如,有急有緩地蕩漾在舒暢的韻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筆畫連綿不斷,有着飛檐走壁之險。草書之美其實就在于信手即來,一氣呵成,給人以痛快淋漓之感。收藏這幅作品的是遼甯省博物館。
2、肚痛貼
《肚痛帖》:單刻帖。無款。此帖用筆頓挫使轉,剛柔相濟,千變萬化,神采飄逸。全帖僅30字,寫來洋洋灑灑一氣貫之,氣韻生成。
明王世貞跋雲:"張長史《肚痛帖》及《千字文》數行,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測。"
3、李青蓮序
4、《草書心經》
《郎官石柱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