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盤,40年前誕生的高密度存儲介質,如今在民用存儲領域,早已被大容量U盤、移動硬盤乃至PSSD搶走了風頭;而原本裝機必選的光驅,也逐漸失寵,主流機箱的光驅位可有可無。不過老司機手裡一定還留存着若幹張上古刻錄盤,Ghost系統盤、軟件/遊戲盤,CD/DVD老唱片,還有那些婚慶學業事業紀念光盤,無不提醒着我們,韶華易逝,怎堪回首。
前些天,我将老筆記本光驅位換上一塊固态,從此手頭再無光驅可用。本想給拆下的光驅加個盒,後來幹脆入手一款全新的ORICO外置USB3.0光驅刻錄機,這篇小文,筆點君就來寫寫光驅體驗,順便聊聊,光驅光盤到底會不會被曆史大潮淘汰。
樸實無華扁盒包裝,不暇思索快速開箱,五角棱邊拉絲黑,高級質感铿锵锵。待會我再撕個膜,莫慌,莫慌。
看看包裝盒,型号ORICO XD007,四個特色分别是USB3.0高速傳輸,外置即插即用,Win/Mac兼容,低噪音,左下角英文意為USB-A和Type-C口通用,各種新款超極本都能接駁。
USB3.0 A C雙接口、讀取 刻錄功能也在包裝盒背面标注清楚。USB3.0傳輸速率上限提高到5Gbps,CD、DVD、VCD碟片均可高速讀取。
尺寸157x147x26,淨重380g。這26mm厚度應該受到外殼凸起設計的影響,臉蛋好看就不整超薄了,其實也沒厚多少,而我也更在乎防震低噪能指标。
一體雙頭A C線纜設計,背面自帶理線槽,可以将線纜插頭巴适地塞入槽中;4個軟膠墊腳減震防刮。攜帶時就這麼一塊小方盒,沒有線纜累贅,真正的貼心收納派。
細看Type-C口收納處還有個小突起,這樣可以防止塞進去的線纜或接口意外松脫;其實USB-A插頭槽位也有個這樣固定的小凸起。
取用時,将線纜摳出,從一側理線槽順出即可。随機還額外帶了一根半米長的MicroUSB 2.0供電線,讀盤刻錄更穩定。
揭膜,外殼的正五邊形亮面,溫潤中帶着那麼一點文雅,與四周做出拉絲橫紋的ABS外殼相互映襯,表面防刮耐高溫。
光盤倉托盤這個“抽屜”面,除了電源燈、彈出鍵、強制彈出孔之外再無其他開孔或裝飾。
通常光驅意外卡盤、或未通電時想維修處理,都可以找根插針捅入“強制彈出孔”,打開托盤。
正常通電後,按光驅鈕彈出會自動彈出光驅。
是不是很想找張光盤放進去?
由于這幾年我的移動存儲設備與時俱進,更多文件騰挪、備份是用機械移動硬盤orPSSD完成的,除了以前刻錄過的、備用的Window Ghost系統光盤孤獨待命,幾乎所有的光盤都收起來了,這次集體亮相可不容易。
這些光盤裡的内容,我也早在兩年前就挨個留過備份。甚至還丢掉一些老掉牙的軟件、遊戲盤。如今想刻錄個啥美劇英劇日劇的,都覺得沒必要,直接往容量大到8TB的移動硬盤裡塞、再用另一個桌面硬盤做個同步備份就好。
所以今天刻個啥好,就把郭德綱的相聲大全整理整理,帶着《明朝那些事兒》音頻文件一起整上了。
每次插入光驅時,識别速度都很快,之後彈托盤,放光盤,找好資源文件,開始刻錄。
不一會就完成了,沒特意等它,我知道刻盤這種事兒,放在今天有一大部分都類似于給老照片掃描成電子版——隻為留念,但沒時間看。
以上便是ORICO外置移動光驅刻錄機的體驗。這貨買150左右,價格還可以接受。
寫在最後。有人說光驅or光盤從上世紀80年代活到今年,已經年過40,恐怕要涼了,我認為其實不然。
首先,除了我國求迅雷種的群體蓋過了光盤需求,世界上大部分版權電子刊物還是會較多的以光盤形式存在,至少目前還沒有被大規模替代,最經典的例子就是辦公軟件、系統光盤,商業領域光盤依然很活躍;
其次,别說DVD沒消失,許多人手裡還有700MB容量的CD盤,有光盤,光驅就會一直用下去,哪怕普通用戶的使用頻率已經降到很低;
最後,技術在不斷發展,目前單層25GB藍光光盤已經很平民,未來出現容量更大(比如單張500GB)、成本更低(比如單張售價低于20元)的藍光光盤,大勢所趨憑啥要涼?所以我這款ORICO光驅,應該可以撐到孩子結婚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