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土葬才是對逝者最好的慰藉,因為土葬的方式可以保留屍體完整。可随着社會不斷變遷發展,我國開始把土葬改為火葬,一來這樣的殉葬方式不會破壞生态環境,二來會節約很大的土地空間。在大部分人眼中火葬比土葬可怕,因為屍體是需要燃燒的,可殊不知土葬才是最可怕的,屍體在下葬後一個月究竟會發生什麼呢?
當一個人因為某種疾病或者是意外離世的話,在他死亡的前三個小時,他的全身肌肉都會變得松弛,不僅瞳孔會放大,心髒也會驟停,全身血液都是靜止流動的,不再為人體繼續提供能量。一旦血液不流動,那麼逝者的體溫就會逐漸下降,每個小時會下降到1.5度左右。如果這位逝者在生前體重偏胖的話,因為有多餘脂肪,所以體溫下降的速度會變慢。
不過在這個時候,逝者是有意識的,他依舊能夠感知到周圍的聲音,比如親人的哭泣聲,醫生們判斷自己是否死亡的聲音等等,有科學家曾經調查了瀕死人群,根據他們的表述,當人在死亡過程中,大腦是有一些思想過程的,此時的他會感覺到自己已經是死亡的狀态,因為自己的身體是根本無法動彈的,而大腦卻絲毫沒有停止活動,所以這些人會有意識能聽到外面的聲音了解到周圍的動态。
試想一下,如果當一個人死亡的話,還能感知到外面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将他進行土葬的話,對于逝者而言是極其恐怖和痛苦的。
當逝者在死亡不久後就會被他的家人穿上壽衣,然後裝入木棺中。如果說家屬選擇了土葬的方式的話,在死者去世的當天就土葬,那麼在不同時間段内死者的屍體就會發生不同的變化。
其中地下的溫度環境對死者身體影響很大,一旦溫度環境适合身體内的變化,那麼細菌就會快速分解,體内那些有害氣體會不斷增多,無法排出後屍體就會發生膨脹,就像是一個很大的氣球,在這種情況下還會發生腐臭味道,就算你帶了三四個N95口罩,估計也會被熏暈。
過了大概三四天左右,整個逝者的肉身就會繼續腐爛,在這個時候很多蛆都會繁殖出來,當然也有其他的微生物。而屍體的内髒包括其他的神經組織也都會被分解變成血水。因為土葬已經是封閉的狀态,所以埋在地下高度腐爛臭肉的味道你是根本不會聞到的。
所以,這也是為何在很多偏遠農村地區會急需進行土葬,因為逝者下葬的時間越長,越容易散發出腐屍的味道。
與土葬相比,雖然逝者也會感知到自己死亡,感受到周圍環境的變化,充滿恐懼感,但那都之前一瞬間而已。因為火葬的過程很短,還沒有等到屍體腐爛,内髒就會分解,但是這個過程中的痛苦似乎比土葬更少一些。
在中國推行的是火葬制度。因為土葬比火葬更浪費資源,尤其是土地資源。在很多偏遠農村地區,一座座山頭中都會排着一列列墳頭,也正是因為這些土葬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導緻農民的耕地越來越少,再加上近年來推行的退耕還林的相關舉措,所以耕地面積就會減少很多。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土葬的風俗起源于原始社會中,在夏商時期,就已經采用了土葬方式。在很多偏遠落後地區,生活在那裡的人一直存在保守傳統思想——入土為安,也正是因為這種傳統思想在作祟導緻了土葬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在土葬過程中,家人會把土葬的範圍增高,寓意着埋得越深,逝者越安息。如此一來,就會容易浪費更多的土地資源。
此外,土葬方式還會浪費很多人力和物力資源。比如打坑就需要很多人力,一般三米或者兩米深的坑至少需要三四個人花費半天時間去挖,不僅如此購買的木棺也是一種資源浪費。因為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木棺消耗的是森林資源,大量森林遭到破壞,也是人為造成的。
除了土葬和火葬這兩種殉葬方式外,還有冰葬。冰葬就是把屍體放入一種特殊的儀器中,然後在200度低溫的液态氮下進行冷凍,改造人體結構,然後使其變成粉末,成為我們所說的骨灰,然後再裝入一個可生物分解的袋子裡,埋入淺墓穴中,那些堅硬骨骼和牙齒不能分解就會歸還給家屬。但是與火葬相比,冰葬的價格是比較貴的,是不容易被人接受的。
此外還有樹葬,所謂的樹葬就是把遺體骨灰埋藏在樹根的下面,讓樹将骨灰完全吸收,也就是逝者和樹是融為一體的,讓人類最終的歸宿還是大自然,樹葬是近年來推行的一種全新殡葬方式,既滿足了人們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也保護了生态環境。
不過,雖然樹葬方式是優于火葬和土葬的,但它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樹葬無法立碑,所需要的土地隻有國家無償提供,一般都是與城市中的森林公園相結合,比如在城市邊緣開墾荒地,在荒地中實施樹葬,不僅經濟實惠,而且是最為環保的。
土葬的弊端十分明顯,但是與土葬相比,火葬也存在很多缺陷。相信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不斷接受先進思想,越來越多新的環保殉葬方式會被引入我國,到了那個時候,希望我們能夠摒棄傳統思想,畢竟保護生态環境才是尤為重要的。哪種殉葬方式保護生态環境,我們就選哪種,這才是對逝者最大的慰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