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武漢長江大橋夜景(攝影:尼瑪嘉措)
長江很遠,長江真長。作為一個在黃河入海口長大的人,從小就對長江懷有一種好奇和期盼。直到1989年6月,才第一次從武漢長江大橋橫跨長江。之後的20多年間,從可可西裡的楚瑪爾河,到上海的崇明島,已經無法計算有多少次穿越各式各樣的長江大橋、小橋。這一次,到了石渠縣的洛須鎮,同樣毫不猶豫地,直接把車開上了金沙江大橋,先到對面西藏的土地上撒個歡,然後再回到石渠的地盤。
石渠不言
石渠,似乎是金沙江畔一個被遺落的縣。在我的知識結構中,自以為地理儲備是最豐富的,但關于石渠,還是出現了許多盲點。比如,去年我翻越巴顔喀拉山山口,以為隻是在青海境内,實際這裡也是石渠與玉樹、四川與青海的分界線;過去以為石渠隻是甘孜州的一個小縣,誰知石渠的面積有2.5萬平方公裡,不僅是甘孜州而且是四川省第一大縣;原來以為石渠隻是遊牧部落,哪知這裡還是文化高地,名人輩出;曾經以為石渠偏居一隅,不想它深深嵌入四川、青海與西藏之間,是交通要道和戰略重地,等等。
△圖為雅砻江濕地(攝影:尼瑪嘉措)
随着了解的加深,才知道石渠反倒是長江上遊一個十分重要的縣。長江從沱沱河到通天河,自玉樹境内的巴塘河口始稱金沙江,而巴塘河口對面就是石渠,因此也可以說自石渠開始稱金沙江。而且,長江最大支流雅砻江的源頭也在石渠。石渠,曆史上稱“紮溪卡”,藏語即“紮曲河源頭”之意,紮曲河在石渠縣城北邊約40公裡的地方,随着幾股河水的彙入始稱雅砻江。更為難得的是,發源于巴顔喀拉山脈的查曲河,由石渠縣東北方向流入黃河。石渠,地處三江河之源的核心區,當之無愧。但是,卻沒有被納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令人費解和遺憾。
人們對石渠的印象,一般都是“高、冷、邊、窮”。高,平均海拔在4526米,縣城海拔4265米;冷,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46攝氏度;邊,距州府康定約700公裡,距省會成都1070公裡;窮,貧困面廣、量大、程度深。這些主要是由于自然條件和社會發育程度所緻。然而,石渠為将來描繪的願景卻是,“通暢、廣博、溫暖、富裕”,是否讓你腦洞大開呢?
古道新聲
△圖為金沙江畔的洛須鎮(鄧柯)(攝影:尼瑪嘉措)
帶着很久的向往,我們首先來到洛須鎮。洛須鎮,就是過去的鄧柯縣城。在甘孜藏區,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有最早文字記載、且有确切地址的就在鄧柯。“唐高宗儀鳳3年(公元678年,藏曆虎年),吐蕃贊普與大臣每隆冬于鄧集會結盟”。“鄧”,即鄧柯。鄧柯縣雖然在1978年被裁撤,一部分劃歸石渠縣,一部分劃歸德格縣,但登上對面的高山俯瞰,一個大縣城的骨架和氣勢還在。
金沙江從高寒牧區突然跌入鄧柯一帶,形成巨大的沖擊平原,地勢開闊,水流平緩,氣候溫暖,植被豐富。我曾沿江而下,直到雲南麗江的石鼓鎮,金沙江兩岸再無這樣寬大的壩子。适宜的地理、氣候條件,奠定了鄧柯地方物質、文化發達的基礎。據說這裡是格薩爾最著名的大将之一丹瑪的故鄉,稱為丹瑪青稞宗。青稞種植在當地有悠久的曆史,鄧柯也因此被認為是格薩爾嶺國的糧倉。在新建立的的丹瑪博物館,我們參觀了鄧柯的名人堂。一經介紹,頓覺恍然。原來,二世噶瑪巴嘎瑪拔希、十六世噶瑪巴日必多吉、九世達賴隆多嘉措、止貢噶舉的創始人止貢仁青貝,都是鄧柯地方人。
石渠縣正在打造“千年唐蕃古道”,洛須鎮是最重要的驿站。當年文成公主西出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到底從哪條路線進藏?一直以來衆說紛纭。有的認為,沿現在的G214國道,從共和縣、瑪多縣、稱多縣,到玉樹。我在2016年從這條線路走過,感到這裡氣候極其惡劣,道路複雜漫長、人煙至今稀少,缺少物資補給,因此一直對這條線路存疑。今年6月,我又從青海貴德縣、瑪沁縣、達日縣,南下甘孜。我在實地探查之後,感到沿這條線路從達日縣,通過石渠的洛須,這裡農業發達,氣候溫和,進行必要的休整之後,渡過平緩的金沙江進入玉樹,可能比較符合曆史真實。
△圖為唐蕃古道石刻(攝影:尼瑪嘉措)
事實上,就在離洛須15公裡的這條古道上,發現了吐蕃時代的精美石刻,當地人稱“照阿娜姆”,即“崖石上的仙女”。石刻屬于藏傳佛教造像系統,具有東印度、尼泊爾和中國唐代的造像風格,專家考證在公元755年至804年之間。當地民間久有傳說,佛像是文成公主路經此地用馬鞭抽出的石印。即使到了現代,十八軍進軍西藏,主力部隊也是從鄧柯渡過金沙江,從玉樹直插類烏齊、昌都,與傳說中文成公主進藏路線是一緻的。
石渠縣正在傾力打造一座傳統與現代氣息交相輝映、适宜度假旅遊休閑的洛須新城,要建成川青藏交界地區、金沙江沿岸最美風情小鎮。交通大通道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正在陸續展開。今後的洛須小鎮,距離玉樹巴塘機場1個小時,距離甘孜格薩爾機場2個小時,距離石渠縣城40分鐘,前景令人期待。
信仰無語
“紮溪卡哇”,也即石渠人,在古時候崇拜太陽和火。過去被南部的德格、甘孜、色達人稱為“香德尼瑪”,也就是“北方太陽部落”。很巧合,我們這次入住的酒店,就叫“香德尼瑪大酒店”。
△圖為松格瑪尼石經城(攝影:多吉)
在高寒遼闊的紮溪卡草原上,信仰是人們重要的精神支柱。巴格瑪尼石經牆、松格瑪尼石經城,則是濃縮了人們宗教信仰的兩座瑪尼石刻王國。在石渠、玉樹等康巴地區,有刻寫石經的習慣。人們在石闆上、山岩上、道路旁、河道裡,刻下“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或者“甘珠爾”“丹珠爾”大藏經中的經文,或者諸佛菩薩的畫像。有的采用白描,筆畫簡潔,有的則筆法繁雜,色彩豔麗。一些地方還用石經闆鋪建巨大的石經牆,并建有白塔、供有佛像,以便信教群衆轉經祈禱。
△圖為巴格瑪尼石經牆(攝影:尼瑪嘉措)
我們去了離縣城隻有30多公裡、而且路況較好的巴格瑪尼。那裡現存的石經牆有1.7公裡,寬、高各約3米左右,為世界最長的石經牆,在空曠的草地上顯得十分壯觀莊嚴。另一座松格瑪尼石經城因路況較差沒能去成,但據說文物價值更高,因為沒有遭到破壞,還保留了公元11世紀的風格和古老的經闆。
靜靜的瑪尼石,千百年來在風雨中默默守望。如今,巴格瑪尼石經牆和松格瑪尼石經城都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了很好保護,石渠縣也在緻力打造成精品旅遊景點。在巴格瑪尼的附近,我們看到長沙貢馬鄉已經組織了一批手工藝人,成立了石刻合作社,給信教群衆和遊客提供石經石刻制品,把文化保護、旅遊開發、産業發展、脫貧緻富相互融為一體。
大美常住
△圖為夏日的石渠草原(攝影:尼瑪嘉措)
6至10月的青藏高原,是最美麗、最舒适的時節。從寥闊的紮溪卡擡眼望去,碧綠的草原一直伸展到天之盡頭,與大海邊水天一色的壯麗景象有異曲同工之美。今年的雨水較往年偏多,草長得茂盛,花開得鮮豔。
在夏季,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晴朗天氣并不多見。常常是烏雲低垂,陰雨連綿,暴雨、冰雹時不時傾盆而下,這倒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青藏高原高寒濕地的最佳機會。濕地,是地球上有着多種獨特功能、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态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不到石渠不知道,全縣的濕地面積達到了110萬公頃,約占全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去年6月,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組織國内外濕地專家十餘人,對石渠縣進行了為期8天的考察。發現這裡有面積廣大的泥炭濕地和漫灘濕地,它提供了諸多的價值,包括美麗景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調節氣候、生物多樣性、牧業生産等。
△圖為珍稀的石渠白菌(攝影:尼瑪嘉措)
石渠擁有中國最稀有、最美麗的高寒濕地群,這一發現給石渠提供了保護和發展的重要機遇。目前已将色須、洛須、久庚瑪、普公壩等4處濕地提上國家級濕地公園申報日程,力争打造全域國家級濕地公園和濕地科考的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在金沙江邊的洛須、正科兩個鄉鎮,我們走在濕地公園的步遊道上,伸手可以采摘野生枸杞,各種水鳥在身邊起起落落。我們駛過雅砻江畔的格孟鄉、太陽湖等地,開闊的漫灘、網狀的河道、縱橫交錯的池塘林地、遍地的野花,不禁驚歎自然造物的神奇,也為“地球之腎”默默無聞作出的貢獻感到驕傲。
生命永恒
多少年來,每一次行走在四、五千米的高原,看到風雨中星星點點的帳篷,風雪中策馬揚鞭的牧人,内心都會生出深深的感慨。感歎人類與自然抗争的勇氣與堅韌,贊歎人性在極端環境下的光輝和偉大。
石渠雖然很美,但高海拔帶來的自然環境實在嚴酷,生存條件相當艱苦,一代代的紮溪卡人無怨無悔在這裡堅守着、抗争着,締造着生命的傳奇。1996年,石渠曾經發生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寒潮和雪災,時間持續4個多月,最低氣溫幾乎與北極一樣,石渠成為了一座冰凍孤島。越是這樣的艱險,勇敢的人們越不會退縮,他們頑強地抵禦了天災,戰勝了難以克服的困難,體現出人類的不屈與尊嚴。
△圖為看望石渠縣包蟲病患者(攝影:多吉)
人的生命是珍貴的。然而有一種病卻長期以來嚴重威脅着石渠人的生存與健康。包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患者得病後,可導緻肝、肺、腦及骨骼等器官和組織的損害,喪失生活和勞動能力。由于戒殺生等宗教觀念和吃生肉喝生水等生活習慣,以及衛生條件差等諸多原因,包蟲病在人畜之間傳播,石渠縣包蟲病平均發病率一度達到12%,居全國之首,世界罕見。從2015年起,石渠人義無反顧打響了一場包蟲病綜合防治的攻堅戰。
僅僅2年過去,成就驚人!這一次我們走進石渠,再也看不到野狗遍地。限養、驅蟲、犬糞無害化處理,特别是實現了犬隻“身份證”管理,每隻狗都帶上了電子芯片項圈,進入犬隻管理系統,這在全國是最先進的。在攻堅戰開始前,大家還開玩笑說,管狗比管人難,如果隻有石渠一個縣管,它還會往其他縣跑,甚至會向青海、西藏跑。現在看來石渠做到了,既不讓自己的一隻狗出去,也不讓别人的一隻狗進來。走到任何一個地方,不管是農牧民群衆,還是小學生,正在養成不喝生水、不吃生肉、勤于洗手等良好生活習慣。
△圖為包蟲病防治知識讀本(攝影:尼瑪嘉措)
在我們入住的酒店大廳也擺放着防治包蟲病的小冊子,宣傳工作伸展到了每一個角落。色須寺等一些有影響的寺廟,主動轉變觀念,積極支持參與包蟲病防治。診斷出的所有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醫治。據最近的抽樣調查,石渠包蟲病的新發病率已經從12%下降到0.5%。石渠為全國乃至世界包蟲病防治探索出了最新、最成功的經驗。清涼夏日,帶上“千年唐蕃古道”“世界最美濕地”“石刻藝術王國”“吉祥太陽部落”4張精美名片,向着石渠出發!
(中國西藏網 文/尼瑪嘉措)
相關閱讀:
聆聽格薩爾,撿拾散落在高原上的珍珠——甘孜行紀之十四
康北甘孜,還是那方榮耀之地——甘孜行紀之十三
康養泸定,在山谷中安放身心——甘孜行紀之十二
盛德白玉,回家的路并不遙遠——甘孜行紀之十一
在大渡河,遇見川西絕美雪山——甘孜行紀之十
雙城記:亞丁的天空 青德的田園——甘孜行紀之九
山岩上的丹巴,守望最美鄉愁——甘孜行紀之八
色達,白色冰原上的金馬——甘孜行紀之七
川藏古道,從巴塘的全世界路過——甘孜行紀之六
拓荒:四位大師開啟康藏研究之門——甘孜行紀之五
這個平安夜,聽康定教堂的鐘聲——甘孜行紀之四
秘境九龍,探尋“最後的香格裡拉”——甘孜行紀之三
爐霍:破解“民族走廊”密碼的一把鑰匙——甘孜行紀之二
傳奇:紅軍在這裡就走過了萬裡路——甘孜行紀之一
轉載該作品,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将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