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外國短終結者

外國短終結者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4-15 21:01:09

外國短終結者(妙史在美國Twitter是這麼玩壞短鼻祖Vine的)1

近兩年,短視頻應用在國内持續火熱,以秒拍、美拍、快手等等為代表的APP層出不窮,受到年輕用戶的熱追。

縱觀全球,如果說移動短視頻社交是風口的話,真正讓這種模式火爆起來的,應該屬短視頻應用的鼻祖Vine了。Vine在國外的火爆程度,就如同這兩年秒拍在國内一樣。

一、美國的“秒拍”

然而,這款曾經在世界範圍内紅極一時的短視頻社交應用,卻已經在悄然中開始了向娛樂平台的轉型曆程。

那麼,Vine為什麼要轉型?

先來聽聽Vine的CEO是怎麼說的:

外國短終結者(妙史在美國Twitter是這麼玩壞短鼻祖Vine的)2

Vine的創始人Dom Hofmann接受采訪時對轉型給出的解釋

然而,事實真的如這位負責人所說的麼?在短視頻社交應用如此火爆的形勢下,以短視頻起家、發展驚人的Vine為什麼突然轉型?這表面背後是不是隐藏着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要解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從Vine創立的曆史及創始人談起。

二、Vine的曆史:創始人故事

Vine最初在2012年6月創立,創始人是三位:Dom Hofmann、Rus Yusupov和 Colin Kroll。

外國短終結者(妙史在美國Twitter是這麼玩壞短鼻祖Vine的)3

Vine的三位創始人

說到Vine,就不得不介紹一位重量級的創始人Dom Hofmann(霍夫曼,上圖最左邊的人物)。這位創始人是在軟件發展的早期時代成長起來的,在年輕的時候,他主要做的事,就是把一些創意項目用各種工具整合起來,霍夫曼樂此不疲,并開始制作自己的軟件。在這種情況下,他聯合另外兩位創始人共同構造了Vine。

三、轉折點:被Twitter收購

2012年10月,正當Vine準備上線時,Twitter這家巨頭向Vine抛出了橄榄枝。當時Vine還在測試階段,Twitter便下手收購了這款可以設置6秒半短片的應用,整個收購過程相當隐秘。

問題是,為什麼Twitter如此急切的要收購Vine?

1、當時的情況

在Vine推出之前,市場中已經有大量短視頻社交應用,例如Socialcam(2011年)、Viddy(2011年)、Instagram(2012年4月)等,短視頻深受用戶喜愛,無疑成為未來的又一個發展點,普遍受到各大巨頭的關注。

再來看看2012年時的Twitter,此時可謂如日中天,已經幾乎成為主流。然而,Twitter上的内容更多是圖文形式,尚未建立自己的視頻分享系統。如果開展短視頻業務,就能夠以此為切入點進軍視頻領域,對于拓展業務範圍、鞏固自身優勢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反之,則很有可能丢失這塊陣地。

2、确定采用收購的方式

因此, Twitter也需要建立自己的短視頻業務,一方面緊跟市場形勢、抓住機遇,另一方面可以應對競争。在這個目标下,當時的Twitter面臨兩種選擇:

(1)自主開發短視頻業務。這種方式的好處是主動性強、可控,成本相對低。但開發周期長,而且效果難以保證,因此短期内很難實現。

(2)收購短視頻應用。這種方式雖然需要一定的資金成本,但門檻低,而且可以迅速見效,在短期内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權衡再三,Twitter決定通過收購的方式來拓展短視頻業務。

3、收購嘗試

Twitter進行了多種嘗試,但效果均不理想。

在Vine推出之前,Twitter就曾試圖收購Instagram,雙方甚至達成了5.25億美元加Twitter股票的口頭協議。但Instagram沒有給Twitter再次報價的機會,Twitter最終未能如願,Instagram被Facebook收購。

從此以後,Twitter便與這個曾經的“好友”反目成仇,雙方甚至掀起了一場全面的商戰:Instagram切斷了Twitter卡集成服務,禁止Twitter正常顯示其照片;;Twitter則推出了自己的照片濾鏡服務給與回擊,這些舉動都成為當年的熱聞。

那麼,既然收購Instagram失敗了,還能收購誰呢?Twitter憑借其獨到的商業洞察力和眼光,把目光聚焦在了一款還沒有上線的産品上:Vine。

4、收購Vine的策略

為什麼選擇Vine?原因其實很簡單:

(1) 産品尚未上市,時機正好,便于介入和後續操作

(2) 産品本身有特點:簡單、輕巧、有創意,具有市場潛力

外國短終結者(妙史在美國Twitter是這麼玩壞短鼻祖Vine的)4

Vine的産品界面

然而,作為一家如日中天的社交平台,在收購之前,Twitter不得不考慮可能存在的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 如果收購了Vine之後,市場效果不好怎麼辦?

(2) 作為一家外部收購來的公司,如果Vine難以把控怎麼辦?

(3) 依靠整合外部資源來拓展或彌補自身能力,從長遠來看是否仍然有效?

綜合考慮這些風險之後,Twitter提前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進行應對。

對于第一個風險,Twitter采取的應對措施是,在收購之後,動用自己的資源把Vine“捧紅”,讓Vine迅速成為市場的爆款,這對于拓展用戶、應對競争、提升自身品牌都有好處。

對于第二個風險,Twitter采取的措施是,通過在業務管理、在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調整,一步步加強對Vine的掌控,讓Vine逐步納入自己的生态體系,按照自己的規劃和要求去發展。

對于第三個風險,Twitter采取的應對措施,不僅展現出了獨到的戰略眼光和強大的策略思維能力,而且後來事實也證明,這正是Twitter的精明之處。作為一家擁有創新基因的互聯網企業,Twitter不會甘于讓别人來左右自己的命運,它不僅有意願而且也有能力來掌控自己的未來。Twitter深知,靠整合外部力量來補充自身能力的做法隻能是權宜之計,隻有真正打造屬于自己的視頻業務能力,才是唯一的出路和核心競争力。

所以,Twitter其實在最開始就堅定了自主開發的短視頻業務的策略,隻不過這需要時間和技術協同,而收購Vine不僅赢得了時間窗口,也能夠從中獲得技術支持,因此收購隻是最終打造自身能力的一種手段和策略,是實現目标很關鍵的一步,但不是終點。

至此,Twitter收購Vine的策略已經比較清晰:以收購為手段,迅速将短視頻業務補充到Twitter平台上,達到拓展業務、吸引用戶、應對競争的目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收購為自主開發短視頻業務争取時間,待時機成熟之後,再推出自己的短視頻應用。這套做法是一個組合拳,可謂”一箭多雕”。

那麼,Twitter到底能否将這個策略執行下去,并實現最終的目标呢?

四、商業運作

既然策略清晰了,那麼下面要做的,就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策略逐步實施了。如果說策略是隐藏在背後的打法,那麼在執行策略的過程中表現出來各種商業行為,就是它的表現。因此,我們看到Twitter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快速收購Vine

Twitter的高管們似乎非常喜歡Vine,2012年10月,在Vine推出短短4個月以後,Twitter就以報價3000萬美元收購了這家視頻分享創業公司,此時Vine甚至還沒有完成Beta測試,也就是說Twitter在Vine正式上線之前就完成了收購。

第二步:把Vine捧紅,并同步開始自主開發

2013年1月,經過快速的内部整合和準備後,Twitter對外正式推出了短視頻社交應用Vine。在Vine上線不到半年的時間,注冊用戶就已經突破 4 千萬,在 Twitter 上的分享人氣超越之前的Instagram,Vine也迅速成為 2013 年的爆款。如下圖所示,在2013年Q1-Q3全球用戶數增長最快的15個應用中,Vine排名第一,用戶數增長率超過400%。

外國短終結者(妙史在美國Twitter是這麼玩壞短鼻祖Vine的)5

Vine的用戶增量在同期超過其他應用

在Vine火爆的同時,Twitter已經悄無聲息的開始了短視頻産品的開發過程。這些動作雖然很隐秘,但多少也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例如在2013年的第三季度,Twitter研發支出同比增長170%,可見其投入之大。

第三步:把Vine“同化”,加強管控

收購一家公司之後,如何能夠快速提高自己對這家公司的控制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人事上采取動作,Twitter很有效的采用了這種方法。

于是,在收購完成後,Vine的三位創始人先後離職:

2014年1月,創始人Dom Hofmann離開Vine,Twitter任命從YouTube挖來了産品經理Jason Toff(賈森•托夫)接任Vine的總經理職務。

2014年4月,在霍夫曼離職3個月之後,Vine的創始人之一Colin Kroll 宣布其将不再從事 Vine 的日常業務。

2015年10月,留在 Twitter内的Vine的最後一名聯合創始人Rus Yusupov,也在Twitter的裁員中受到影響并離職。

第四步:推出自己短視頻應用

2015年1月,Twitter推出了一項新的移動短視頻業務,真正屬于自己的短視頻業務。Twitter的視頻工具除了讓用戶在Twitter上觀看視頻更方便以外,用戶未來還可以直接在Twitter上錄制、編輯和分享自己的視頻。在Twitter發布框下面,點擊照相機圖标就可以激活該視頻軟件,用戶可錄制并組合視頻片段,總長度最長可以達到30秒。

外國短終結者(妙史在美國Twitter是這麼玩壞短鼻祖Vine的)6

Twitter推出的30秒視頻服務

毫無疑問,Twitter推出的這個短視頻業務,無論在功能上還是在用戶體驗上,都要強于Vine。這樣一來,更多的用戶會在Twitter這個平台上分享和制作視頻内容,用戶也會更頻繁的使用Twitter的産品。

至此,這場Twitter精心策劃的大劇可以收尾了。

從Twitter收購Vine,到Twitter自身推出視頻業務,曆時三年。在這段時間窗口内,Vine對Twitter的業務起到了很好的補充和拓展作用,Twitter則通過收購Vine為自己自主開發短視頻業務争取到了時間,Twitter通過這場商業運作很好的實現了預期的目标。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Vine被Twitter利用了。

五、Vine的處境和未來

Twitter推出的短視頻業務,和Vine存在高度的同質化,而且Twitter的業務具有更好的體驗和功能,因此Vine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Vine被迫轉型。由于社交屬于娛樂的一部分,因此Vine開始由短視頻社交應用向娛樂平台轉型。

現在可以回答一下前面提出的問題了。賈森•托夫在2015年10月接受采訪時,表達了Vine要向娛樂平台轉型的意圖,表面上給人的感覺,轉型是基于用戶需求的主動行為,實際Vine這樣做是一種無奈之舉,在Twitter母平台的壓制下,隻有通過轉型實現差異化,才可能存在出路。Jason Toff也在接受采訪3個月後(2016年1月)離職,可見其在采訪中給出的答案可信度并不高。

此時Vine的處境已經很明朗:與其坐以待斃,倒不如放手一搏,既然大勢不可違,還不如趁着自己仍然在上升趨勢時迅速轉型,也許還能闖出一條新路。

所以,這才是Vine轉型的真正原因:不得不轉型。

那麼,之前提到的Vine份量最重的創始人霍夫曼,在離開Vine之後又去幹什麼了呢?

2015年6月,霍夫曼推出了一款新的應用,叫“Byte”,這是一款創新工具和社交網絡,以無限制的方式幫助用戶制作圖片。請注意,還是社交。

2016年1月,霍夫曼又上線了一款新的社群App“Peach”。上線短短三天時間,它在美國 App Store 的排名已經蹿升到了免費總榜第 108 位,社交榜第 11 位。不難發現,Peach的成長路徑和Vine十分相似。

可見,這位創始人“不忘初心”,仍然在社交領域不斷嘗試。試想當初被Twitter收購後,如果霍夫曼能夠決定Vine的發展方向,想必他也不會離職,因為Vine當時已經非常火爆,完全可以繼續運營下去,而選擇重新做一款APP無論在成本上還是在風險上都面臨很多挑戰。

他離職之後再次連續推出社群APP,表明了他依然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産品,正因為之前在Twitter的掌控下他無法決定自己産品的未來,因此他才要重新創業。這也再次驗證了,Vine的發展受到了Twitter的控制和幹預,正如前面所說的,Vine被Twitter給算計了。

再來看看Vine。高層的震動使得Vine士氣受挫,随後麻煩不斷,加之短視頻社交應用不斷湧現,Vine的不少用戶開始流失,日活等指标也并不理想。

那麼,Vine的以後應該如何發展?

在Twitter推出短視頻業務之後,Vine的使命已經結束,再指望Twitter給與過多的資源顯然不太現實,因此Vine隻有靠自己打拼一條出路。

結合Vine的情況分析,Vine未來的發展方向可能有兩個:

1、産生更多的内容、吸引更多的人群:相對于社交平台,娛樂平台更“大衆”,其受衆更廣、覆蓋面更大、普及性更強,未來Vine如果能夠形成一個基于UGC體系的娛樂彙聚平台,将會有更多的用戶、更多的創造者和更豐富的内容,這也是Vine的立命之本。

2、與更多的商家合作、彙聚更多的廣告:轉型成娛樂平台後,Vine可以在Twitter的體系下充當一個内容營銷的平台,借助自己的用戶基礎和品牌影響力,通過視頻營銷拉取更多的廣告,從而為Twitter創造收益,搭建流量變現通路。

總而言之,Vine在未來的出路,是明确自身定位,全力融入Twitter的生态體系,通過資源協同實現與Twitter共同的目标:拓展并豐富UGC體系、追求用戶增長、實現變現。

六、啟示

在Vine的案例中,Twitter利用它慣用的“過河拆橋”的方式,通過對Vine的收購和運作,達到了其多重商業目的。看似這是一個雙赢的局面,實際上無疑Twitter收益更大,Vine就像一顆棋子一樣,被Twitter用于整體布局之中。

從商業的角度講,Twitter非常精明,策略運用的也非常合理;從情感的角度講,似乎Twitter有點過于冷酷無情、機關算盡。然而,如果研究商業發展的案例和曆史,可以發現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因為競争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市場本身就是功利的。

其實這就是商業的本質:沒有對錯,隻有利益。(文章首發钛媒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