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本語文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是語文方法的載體,孩子在複習的時候,要同時兼顧課文本身知識和所涉及到的語文方法。課文知識很好理解,但語文方法卻是十分隐晦的,家長們在幫助孩子複習的時候,可以借助三個方面來掌握語文方法:1、每一單元的單元導讀;2、每一單元的習作要求;3、語文園地的交流平台。
在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讀中有這樣一句話:試着把觀察到的事情寫清楚;習作要求中也說到:寫之前再去觀察一下,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這兩句話都點明了一個方法:如何把事物寫具體、寫清楚,而在第一課的三首古詩中,就提到了這一個語文方法。
複習古詩三首時就要從兩方面入手:古詩知識和語文方法。
1、 古詩知識
這一方面包含了古詩的意思、主要内容和重點詞語理解。具體如下:《絕句》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這首詩自然流暢,意境優美,格調清新,描繪了(春天)美麗動人的景色。
泥融:泥土濕潤。 遲日:太陽落山漸晚。
古詩意思:春天到了,祖國的景色更加美麗,春風吹着花草的芳香,燕子飛來飛去,銜泥造窩,一對對鴛鴦在溫暖的沙灘上睡覺。
《惠崇春江晚景》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蘇轼)。這是作者為畫作(《春江晚景》)所寫的(題畫詩),畫這幅畫的畫家是(惠崇和尚),詩中抒發了詩人(對早春的喜愛)之情。
蘆芽:蘆葦的嫩芽。
詩句意思:竹林外的桃花已經開放了,河水融化,一群鴨子在水裡嬉戲,河灘上已經滿是蒌蒿了,蘆葦葉長出了嫩芽,而河豚也要從海裡遊回來了。
《三衢道中》是(宋代)詩人(曾幾)寫的,寫出了三衢山中初夏時甯靜的景色以及詩人(高興)的心情,。三、四句寫有綠陰和黃鹂助興的歸途,渲染出詩人舒暢愉悅的情懷。
小溪泛盡:乘小船到小溪的盡頭。 盡:盡頭。
卻:又。 陰:樹蔭。
古詩意思:梅子黃的時候每天都很晴朗,我們乘船來到小溪的盡頭,又改走山路繼續前行。回來的時候山上的濃濃的綠陰讓人很舒服,偶爾還能聽到幾聲黃鹂的叫聲。
最後要讓孩子背誦并默寫三首古詩。
2、 語文方法
在三首古詩中除了從詩人看到的角度去寫外,分别還寫出了詩人聞到的、想到的和聽到的,通過不同觀察角度的描寫,将古詩寫得充滿了意境。
《絕句》除了寫詩人看到的,還寫了詩人(聞到)的花草的清香:(春風花草香)。
《惠崇春江晚景》中的(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句詩不是畫上的景色,而是詩人蘇轼的(想象)。
《三衢道中》詩中除了寫詩人看到的,還寫了詩人(聽到)的鳥叫聲:(添得黃鹂四五聲)。
部編本教材的複習上,除了課文知識本身外,一定要對語文方法進行同步複習,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掌握部編本教材的好處和語文知識。内容上括号裡的内容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家長們可以将括号你的内容删掉,讓孩子去讀,用來檢測孩子的掌握情況,更好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進行查缺補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