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 水蝕、風蝕“雙減少”,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 水蝕、風蝕“雙減少”
我國水土流失地區主色調由“黃”變“綠”
編者按
全國水土流失動态監測顯示,2021年度我國繼續保持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蝕和風蝕“雙減少”态勢,與2011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結果相比,我國水土流失狀況有了明顯改善。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向好,生态環境繼續改善。為此,今日起本報推出“防治水土流失 建設美麗家園”系列報道,探讨十年來我國防治水土流失做出的努力。
草木馥郁、瓜果飄香,在福建省長汀縣,曾經草木不存,紅壤遍露的荒山,如今已郁郁蔥蔥。
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之一,1985年衛星遙感監測顯示,當地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占全縣面積的31.5%。2020年底,這一數字下降到31.52萬畝,水土流失率降低到6.78%。昔日的“火焰山”搖身一變成了“花果山”,這背後是規範、科學、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一場久久為功的“綠色革命”。
長汀縣隻是全國治理水土流失的一個縮影。全國水土流失動态監測顯示,2021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為267.42萬平方千米,較2020年減少1.85萬平方千米,減幅0.69%。其中,強烈及以上等級侵蝕面積占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比例降至18.93%,較2020年下降0.55個百分點。全國繼續保持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雙下降”、水蝕和風蝕“雙減少”态勢,水土流失狀況持續向好,生态環境繼續改善。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呈減少态勢
依水而生、因水而興,今年4月28日,曆經14天集中補水,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同樣得益于南水北調,白洋澱“華北明珠”風采再現。
水利部方面表示,從不同區域的特點看,我國東、中、西部水土流失面積均呈減少态勢。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區等重大國家戰略區域水土流失狀況繼續好轉。如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經由有監測以來最嚴重時的45萬平方公裡減少到2020年的23.42萬平方公裡,減少了近一半,主色調已由“黃”變“綠”。
2021年,水土流失改善顯著的地區為黃土高原、京津冀、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地區等區域。“尤其是京津冀地區,水土流失面積較2020年減少了1.68%,是全國平均減幅的近2.5倍。”上述負責人說。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彬看來,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鴻烈一語道破了水土流失的本質——水土流失是各種生态問題的集中反映,同時水土流失又是導緻生态進一步惡化和貧困的根源。水土保持是扭轉生态惡化和擺脫貧困的關鍵,在生态嚴重惡化地區,把水土保持搞好了,就是抓住了生态建設和解決脫貧緻富問題的牛鼻子。
以科技助力水土流失治理
監測表明,在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中,水力侵蝕面積為110.58萬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1.35%,風力侵蝕面積為156.84萬平方千米,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8.65%。
“我國水力侵蝕呈明顯流域分布,風力侵蝕呈明顯區域分布,大江大河上中遊地區特别是長江上遊和黃河中遊水力侵蝕尤為集中。”劉國彬介紹,全國水力侵蝕面積有八成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六成分布在上中遊地區,超四成集中在長江、黃河上中遊。
有數據為證,黃河中遊多沙粗沙區是全國水力侵蝕面積占土地面積比例和高強度水力侵蝕發生率最高的區域,其水力侵蝕面積占區域土地總面積的53%,其中62%為中度及以上等級、27%為強烈及以上等級,均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
水力侵蝕易導緻土層變薄,降低土地生産力和蓄水保土能力,加劇溝道沖刷,淤積江河湖庫,影響國家生态安全、糧食安全和防洪安全。
我國風力侵蝕面積主要分布在北方風沙區、青藏高原區和東北黑土區,其中北方風沙區集中了八成的全國風力侵蝕面積。風力侵蝕易導緻土壤細顆粒損失,土壤持水能力減弱,植物生長及其群落退化。在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幹旱區,風力侵蝕是導緻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不同類型區治理措施不同,但歸根結底要依靠科技,科技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恢複提供了新的模式、技術途徑,并建立了很好的示範樣闆。”劉國彬說。以陝西安塞紙坊溝小流域和延安南溝治理項目為例,曆經40多年長序列全要素多尺度監測,劉國彬及其團隊提出了黃土高原應以自然恢複為主,人工植被以鄉土樹草種為主的恢複策略,最終形成生态—經濟協調發展的水土保持型生态農業“紙坊溝模式”。
幾十年來,我國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态修複經曆了生态起始恢複、穩定發展和良性循環3個階段。新時期水土流失治理,從過去的以理水保土,上升到生态系統服務功能總體提升的新階段,不僅要保持水土,同時還要發展生态産業,提升固碳和生物多樣性等生态維持功能。“植被恢複,水土流失地區不但要由‘黃’變‘綠’,而且要由‘淺綠’變‘深綠’。這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劉國彬說。
在全國,更多山河披綠的故事陸續上演。2021年,在黃河流域特别是多沙粗沙區,水利部以減輕溝道水力侵蝕,減少入黃泥沙為目标,啟動高标準淤地壩和攔沙工程建設。
數字顯示,2021年,我國水力侵蝕面積較2020年減少1.42萬平方千米,減幅1.27%;風力侵蝕面積較2020年減少0.43萬平方千米,減幅0.27%。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狀況均呈好轉趨勢。
打好“控增、減量、降級”組合拳
山綠、水淨、民富、景美……盡管當前我國水土流失狀況持續明顯改善,但本次全國水土流失動态監測也反映出,我國水土流失形勢依然嚴峻。
總體來看,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進一步大幅下降難度加大。主要表現在,大江大河上中遊地區水土流失仍然嚴重,林草地水土流失面積占比大,人為水土流失防治壓力依然偏大等。
針對上述問題,水利部方面表示,今後要繼續打好水土流失“控增、減量、降級”組合拳,為維護國家生态安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具體來講,一是将人為擾動作為“控增”的重點,通過強化水土保持監管,2021年人為水土流失防控效果顯著,人為擾動地塊水土流失發生率較2020年降低了約10個百分點。下一步,将持續加力,切實管住人為水土流失“增量”;二是将林草地作為今後水土流失面積“減量”的重點,加強保護修複,充分發揮林草地水土保持功能;三是把坡耕地和侵蝕溝作為水土流失強度“降級”和重點治理的主戰場,大力開展黃土高原高标準淤地壩和固溝保塬工程建設,加大東北黑土區耕地侵蝕溝治理力度等。
“強化流域治理管理,以大尺度流域為單元,以上中遊地區為重點,一體化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提升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水平。”水利部有關人士稱。(記者 付麗麗)
來源: 科技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