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義診現場 餘燕紅 攝
文/ 羊城晚報記者 餘燕紅 許張超 通訊員 周晉安 甄曉洲
“健康的頭号大敵就是卒中,如何降低卒中的緻殘率、緻死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舉辦世界卒中日大型義診活動。活動現場,神經内科主任陸正齊從飲食、運動、睡眠、心理等方面着手,親授腦卒中預防與健康管理“3 1獨家秘笈”。
“今天早上就有一個老人家來醫院,人已經癡呆了,患了高血壓、糖尿病。他早上隻吃兩個東西,一個是稀飯,一個是橄榄菜。”陸正齊說。陸正齊向記者表示,國人在飲食方面目前存在着一些嚴重的問題,具備飲食健康觀念的人群占比不到兩成,預防腦卒中要提高對飲食結構的重視。
陸正齊建議,首先要增加ω-3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它能降低甘油三酯水平,對大腦和血管具有保護作用,可多食用魚類或者核桃、杏仁、瓜子等堅果,尤其是軟體魚。而與一般的肉類不同,脂肪含量高的魚,其營養價值也更高。
第二,保證蛋白質攝入,建議老齡人群每天都食用雞蛋和牛奶。被推薦的蛋白質攝入來源,第一是魚類,第二是蛋類,第三是禽類。含有飽和脂肪酸的豬肉、牛肉、羊肉等,則要控制攝入量,因為飽和脂肪酸會造成腦血管硬化。“在一些以食肉為主的地區,我建議以攝入魚、蛋和禽類為主。”陸正齊說。
第三,增加蔬菜的攝入量,建議每天食用至少5種顔色的蔬菜。在蔬菜的選擇上,推薦多吃深顔色的蔬菜,如黃色的胡蘿蔔、紅色的番茄、紫色的茄子,以及富含葉酸的西藍花和菠菜等。
第四,用漿果代替含糖量高的水果。果糖攝入過多,容易給機體帶來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甚至增加直腸癌的風險,推薦食用草莓、藍莓、牛油果、番茄、猕猴桃等漿果。
第五,要改變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結構。現在國人的飲食以米飯、饅頭為主,早晨常見的搭配是稀飯加鹹菜,或豆漿加油條,這類碳水化合物容易對機體造成損傷,建議部分替換為小米、黑米等富含纖維素和氨基酸的粗糧。
第六,特别注意補充水分。在冬季老齡人群腦卒中、癡呆的發病率較高,主要是水的攝入量不足,建議早起後就攝入一定量的溫水或茶水。
同時,陸正齊建議老年人保持每周輕度到中度的運動量,如每周3-5次、每次30-50分鐘的運動強度,切忌運動過于劇烈;保持良好睡眠,晚上十點左右進入睡眠模式,每天保證不低于六小時的睡眠時間,午睡時間不宜超過一個小時。另外,陸正齊談到最關鍵的還是保持開心,減少心理壓力等負面情緒。
【鍊接】
如何早期識别腦卒中?
早期腦卒中有迹可循,而腦卒中的早發現、早治療更是至關重要。陸正齊建議,市民可通過“BE FAST”口訣快速識别是否出現腦卒中症狀,如平衡能力喪失、視覺變化、面部失調、肢體無力、說話不順暢等,都是需要高度警惕的腦卒中危險信号。
“B”是指平衡(Balance),平衡或協調能力喪失,突然出現行走困難;
“E”是指眼睛(Eyes),突然的視力變化,視物困難;
“F”是指面部(Face),面部不對稱,口角歪斜;
“A”是指手臂(Arms),手臂突然出現無力感或者麻木感,通常出現在身體一側;
“S”是指言語(Speech),說話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語言;
“T”是指時間(Time),上述症狀提示可能出現卒中,請勿等待症狀自行消失,應立即撥打“120”獲得醫療救助。
來源: 羊城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