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讀作shū。意思是像豆類生長的樣子。後寫作“菽”,秦漢以後,“大豆”一詞代替了“菽”字并廣泛應用了。大豆原産于中國,在中國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藥物已有5000年曆史,1804年引入美國;20世紀中葉,在美國南部及中西部成為重要作物。
大豆
“大豆”一詞最先見于《神農書》的《八谷生長篇》,其中載:“大豆生于槐。出于淚石雲山谷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 自漢代以後,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産量也不斷增加。
豆莢
大豆性喜暖,種子在10-12℃開始發芽,以15-20℃最适,生長适溫20-25℃,開花結莢期适溫20-28℃,低溫下結莢延遲,低于14℃不能開花,溫度過高植株則提前結束生長。種子發芽要求較多水份,開花期要求土壤含水量在70%-80%,否則花蕾脫落率增加。大豆在開花前吸肥量不到總量的15%,而開花結莢期占總吸肥量的80%以上。根據大豆的種子種皮顔色和粒形又可分為五類:黃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它大豆、飼料豆。
各種大豆
大豆是一種理想的優質植物蛋白食物,其蛋白質含量高于谷類和薯類食物2.5~8倍,除糖類較低外,其他營養成分,如脂肪、鈣、磷、鐵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都高于谷類和薯類食物,它是一種理想的優質植物蛋白食物。營養價值僅次于肉、奶和蛋,故有“植物肉”的美稱。
黃豆
在戰國春秋及之前,黍(黃米)和稷(高粱)是人們最為主要的兩種主食。菽在春秋末期、戰國及秦代取代了黍的地位,成為黃河流域的主要食物。菽能取代黍的地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菽具有根瘤菌,适應性強,耐貧瘠,産量也大;二是春秋末年石磨的發明(相傳石磨為魯班所發明的)及普及改變了菽等食物的食用方式,即大豆可以研磨成粉做成豆餅等,這也更容易煮熟、煮爛,口感也得到改善。秦漢以後,随着鐵質農具以及牛耕方式的普及,口感更好的水稻、小麥分别在南北方得到更大規模的普及,大豆其在五谷中的地位慢慢得到削弱。
豆苗
但淮南王劉安,又一次改變了大豆的食用方式。傳說劉安在八公山上煉丹時,偶然以鹵水點豆漿,發現豆漿能凝結成塊,這就是豆腐。劉安也被認為是豆腐的創始人。不過,在漢代豆腐是在冷豆漿中點鹵的,所以那時的豆腐缺少真正豆腐的硬度和味道,故而普及程度并不高。豆腐的出現,使得大豆的豆腥味得到消除,豆腐口感也比大豆更好,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也更容易消化吸收,這也改變了中原地區人們的食譜。到了宋代,豆腐也得到了大規模普及,各種豆腐制品和豆制品也随之出現。自此,大豆及豆腐在中國人食譜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甚至以此喻人的名節,如小蔥拌豆腐一樣,清清白白。
小蔥拌豆腐
大豆的優點可不僅在于制作豆腐,還可以制作豆漿、腐竹等豆制品,通過發酵可以制作腐乳、臭豆腐、豆瓣醬、醬油、豆豉、納豆等,壓榨後可制作成日常食用的豆油,豆粉則是代替肉類的高蛋白食物,可制成多種食品,包括嬰兒食品。另外,通過培育,豆芽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食,大豆可謂全身都是寶。
各類豆制品
怎麼樣,現在對“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了嘛?歡迎在評論區互動哦!
#豐收中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