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就不要你了!”這句話對于很多人來說,應該非常的熟悉。因為很多人都經曆過或是見到過這樣的場景,這是一些家長用來“教育”孩子的經典手段。但是,這種手段真的非常不好。
面對孩子哭鬧耍無賴,要挾和談條件是下下策
今天在小區門口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拉着家長,讓家長買冰棍。而家長,很明顯是不願意讓孩子吃冰棍,于是孩子就使用了“耍無賴”的辦法,也就是不同的哭鬧,纏着家長必須要讓家長買。
而家長面對孩子的無禮行為,自然會非常的生氣。起初的時候,家長還是忍住怒氣,要孩子不要哭鬧,但是孩子不聽,之後就聽到家長對孩子大吼道:“再哭就不要你了!”
果然,孩子在聽到家長的怒吼之後,哭聲就小了很多,并且帶有一絲的驚恐,由着家長拉走了。
可能一些人會表示,這樣的教育方式很有效,能夠馬上制止孩子的不正确行為。但是,你們知道孩子如果經常被要挾,會怎樣嘛?
●性格變得懦弱,缺乏自信,鮮有主見
之前見過一個孩子,他的媽媽在他不聽話的時候,經常會以“人販子拐走”、“大灰狼吃孩子”等來吓唬孩子。結果,孩子在上學之後,性格就變得唯唯諾諾,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并且似乎對待任何事物都完全沒有主見。
這就是因為孩子經常生活在一種緊張、恐怖的氛圍中,“人販子”與“大灰狼”整天都圍着孩子轉,孩子必須去聽家長的話(失去主見),必須按照家長說的做(失去自信),必須遵照家長的想法(唯唯諾諾的性格形成),才能夠避免“人販子”與“大灰狼”的傷害。
●對某件事産生心理陰影,影響正常成長
有個孩子經常不好好吃飯,結果媽媽就會拿起錘子吓唬他,不吃飯就敲掉孩子的牙齒。如果孩子仍舊不吃,那麼媽媽還會拿錘子進行敲擊來吓唬孩子。結果,孩子就乖乖地吃飯了。但是,孩子吃飯的時候,沒有任何“享受美食”的心情,可以說是“食如嚼蠟”,滿心恐懼。
家長的做法,導緻這個孩子對吃飯産生了極大的抵觸感,當他上學住校之後,就開始抵觸吃飯,最終因為在長身體的時候沒有充足的營養,導緻孩子出現了很多發育問題。
同理,家長如果經常在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恐吓,那麼就極易在孩子的心理留下陰影,這種陰影是很難消散的,并且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
●破壞親子關系,導緻孩子喪失安全感
家長是孩子最信任的人,是孩子成長所需的安全感來源,是孩子的幸福源泉。而家長對于孩子的要挾行為,則完全與孩子認知中的家長形成了對立狀态,孩子就會因為家長的不當行為而逐漸地對家長失去信任,并且由家長給予的安全感也會越來越少,導緻親子關系逐漸下降,甚至可能産生破裂的危險。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良好的親子環境,那麼孩子就可能會從其他地方尋求感情彌補,繼而出現一系列的成長問題。
●激化孩子的叛逆期表現,不利于家教
家長的要挾行為,還會逐漸的在孩子的心理埋下仇恨的種子,而這些種子的逐漸積累,都将會在孩子的叛逆期一起爆發。
其實我們能夠發現,有些孩子的叛逆期比較輕微,有些孩子的叛逆期卻很激烈,這其實就和平時的家長表現有直接的關系,孩子是否累積的仇恨的種子,将會直接影響叛逆的程度。
談條件隻能作為初期引導,不可長期使用
有些人就說了,既然不能采用要挾的方式,那麼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滿足孩子一些正當的要求,糾正孩子的行為不就行了?其實,這種方法說白了就是談條件。
談條件的行為,是可以作為一個家教初期的引導方式使用的,但是,卻不可長期使用。就比如,孩子寫作業老拖拉,那麼家長在最初的時候,可以采用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好好做作業,然後給孩子某種合适的獎勵,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這樣的方式是很有效的,但是卻不能夠多用,習慣性“談條件”,可能會讓孩子變得“得寸進尺”。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家長初期以獎勵的方式讓孩子産生了學習的興趣。其實,經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逐漸地對學習産生興趣,這時候家長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來加深孩子的興趣。而家長如果看到“談條件”很有效,就長期繼續使用的話,就可能會讓孩子産生另外一個心理:自己的任何行為,無論行為受衆是誰,都是需要報酬的。
這時候,“談條件”就成為了負面家教手段,會讓孩子産生“德西效應”,不但不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還會降低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動性,讓孩子形成“沒有獎勵的事情,就算是自己再想做,也不會去做”的畸形心理。
在家教過程中,對孩子進行要挾恐吓,或是長期地談條件,都是一種非常不正确的家教方式,不但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構成正面積極的作用,還很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甚至是一些威脅到孩子健康成長的影響。
所以,家長在進行家教的時候,一定要“以和為貴”、“以善為首”,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