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承”這個字的研究成果來分享一下。簡體字的“承”也就是寫字很簡單,但是寫書法這個字卻很難。書法中一般而言難寫的不是複雜的字,而是相同筆畫非常多的字。因為書法中相同筆畫需要有變化,書法思維是求變,重複等于零。所以書法中相同筆畫的變化是難點。其既要求筆法多變,又要結構精緻。但是寫字就沒那麼多要求,沒有筆法隻需把結構寫出來,便于識别即可。今日解析的這個“承”為書法寫法。我們首先觀察一下書法名家的這些寫法,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創作。
原帖原字出處: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原帖原字出處:唐·柳公權·玄秘塔碑①
原帖原字出處:唐·柳公權·玄秘塔碑②
原帖原字出處:唐 · 顔真卿 · 多寶塔碑
“承”現代漢語拼音讀(chéng ),部首是(乛 ),筆 畫 8 畫,結構對稱結構,結構書寫方法:中宮收緊,向心力緊實。書寫時筆意須到位,否則将失位失勢失态。注意書寫時的筆順。
簡體字書寫筆順( 一橫撇、二 豎鈎、 三橫、 四橫、五 橫、 六橫撇、七 撇、八 捺)但是書法中的寫法把第一筆的橫撇變化,變為挑筆與撇筆的形态,第四筆的橫筆變為挑筆。書寫筆順為( 一挑、二 撇、三豎鈎、 四橫、 五橫、 六挑、 七橫撇、 八撇、 九捺)
簡體字點畫構成( 橫撇、 豎鈎、 橫、 橫、 橫、 橫撇、 撇、 捺)
書法中的點畫構成( 挑筆、撇筆、 豎鈎、 橫、 橫、 挑筆、 橫撇、 撇、 捺)
簡體字涉及到的基本筆法( 橫撇的筆法、 豎鈎的筆法、 橫的筆法、 橫的筆法、 橫的筆法、橫撇的筆法、 撇的筆法、 捺的筆法)
書法寫法涉及到的基本筆法(挑筆的筆法、撇的筆法、 豎鈎的筆法、 橫的筆法、 橫的筆法、橫的筆法、 橫撇的筆法、 撇的筆法、 捺的筆法)
那麼這個字的妙處在哪呢?
(1)挑筆的起筆及寫法
(2)撇與豎彎鈎的銜接
(3)多橫的處理方法
(4)鈎的形态
(5)中間“了”豎彎鈎的筆意,起筆處正對挑筆的收筆處(示範圖如下)
筆法方面有些什麼要求呢?
(1)起筆要加入頓筆回鋒
(2)“了”中豎要加入弧度
(3)左邊橫撇與中間首橫要做銜接的處理
(4)右邊撇要高起筆
(5)右邊捺要寫出勢态,大開大展
筆法如何操作呢?
(1)頓筆回鋒後用力按筆再起筆
(2)第一筆撇要向右上斜,書法中忌平忌直,平直形态顯得死闆呆滞
(3)“了”豎要略帶弧度
(4)筆畫之間的銜接要交代清楚
寫這個字需要注意哪些?
(1)起筆方法
(2)力量要有變化,由重至輕再到重或者用力按筆力量不減或者用力提筆力量不減,力量多變
(3)長短粗細要分明
(4)筆畫之間的銜接要清楚,是一筆完成還是多筆完成要處理清楚,有一個動作還是有多個動作要做到位,要做完整,切勿用寫字的方法來練書法
有難度及難點的地方是
(1)上邊撇的起筆和行筆,起筆要寫出露鋒的筆勢,行筆要有力量的變化,出鋒的形态要到位
(2)左邊橫撇與橫的銜接要寫出來,不要亂對位,亂站位
(3)右邊撇筆要高起
寫這個字在用筆方面需要注意哪些呢?
(1)任何筆畫起筆處不要草草的帶過,要有筆法,要用法則,注意控筆力量要穩,無論是按筆還是提筆,控筆力量都要求穩定
(2)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銜接要交代清楚,這是細節的處理,不要像寫字一樣,不但沒有筆勢,而且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銜接都沒有,甚至點畫之間的關系亂成一團
下面用簽字筆進行演示
内容高度★★★★★
研究深度★★★★★
筆法★★★★★
結構★★★★★
創作示範圖
書寫時筆法提醒:書有筋骨血肉,前人論之備矣,抑更有說焉?蓋分而為四,合則一焉。分而言之,則筋出臂腕,臂腕須旋,旋則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實,則骨骼難成;血為水墨,水墨須調;肉是筆毫,筆虛圓健。血能華色,内則姿态出焉;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則血肉不能自榮。故書以筋骨為先。【書法理論來源: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
書寫時結構提醒: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書法理論來源:北宋–黃庭堅–《論書》 】
(一)結構剖析
整體形态
(1)中部部分上稍收下略展,勿寬勿扁
①“了”整體瘦長,曲折交替
②橫撇緊實,力量由重至輕,橫加撇的形态,因為橫畫較多,書法中需要神形俱備,橫變挑筆,撇筆出鋒收筆
③豎彎鈎起筆筆意正對撇筆的收筆出鋒處
(示範圖如下)
④中間三橫因為三個橫畫在一個平面,書法思維是求變,重複等于零,就是要有變化不能重複,所以三個橫形态各異。露鋒起筆寫橫,頓筆回鋒收筆,筆法相同,但是形态變化。三個橫畫的形态分别是中橫、短橫、橫變挑筆,結構處理方法前兩個橫畫平行排疊,挑筆不過“了”的中豎,但收筆處的位置與前兩橫等距,挑筆等距的計算位置是挑筆在“了”豎彎鈎的收筆處開始計算(示範圖如下)
⑤鈎的筆意正對(撇筆圖中數字 6)的出鋒收筆處内側
(2)左右兩邊整體左傾,形态對稱而立
①左邊橫撇離中部弧彎鈎略遠
②右邊撇捺略寬,離中部弧彎鈎略近
另外,注意鈎的多種形态
(一)形态:方筆
(二)形态:圓筆
(三)形态:鈍鈎
(四)形态:銳鈎
筆法解析:
第一筆(圖中數字 1):頓筆回鋒後用力按筆,漸行漸提筆,注意提筆要有力量,力量要穩
第二筆(圖中數字 2) :頓筆回鋒後用力按筆,漸行漸提筆,寫撇
第三筆(圖中數字 3):露鋒起筆,頓筆回鋒收筆寫橫,注意第一橫和第二橫寫法不同
第四筆(圖中數字 4):筆法與第一筆相同但是結構變化
第五筆(圖中數字 5):橫畫筆法相同但是形态變化,變挑筆
第六筆(圖中數字 6):露鋒起筆寫橫撇,頓筆回鋒後用力按筆,漸行漸提筆,寫撇
第七筆(圖中數字 7):露鋒起筆寫撇,筆意正對中間“了”的第二個橫畫的收筆處
第八筆(圖中數字 8):露鋒起筆寫捺,注意捺筆有一個頓筆回鋒的動作
第九筆(圖中數字 9):頓筆回鋒後用力按筆,向下行筆,行筆至尾部時,向下拉,向回收,再向下行筆寫鈎,筆意正對第一筆(圖中數字1)撇筆的收筆出鋒處起筆,注意筆鋒不計算位置,以實際筆畫開始計算
名家典範與臨摹推薦
臨摹與學習提醒: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谛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書法理論來源:南宋–姜夔–《續書譜》】
(1)晉·王羲之·霜寒帖
(2)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3)唐·柳公權·玄秘塔碑①
(4)唐·柳公權·玄秘塔碑②
(5)唐·柳公權·神策軍碑①
(6)唐·柳公權·神策軍碑②
(7)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①
(8)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②
(9)唐·歐陽詢·皇甫誕碑
(10)唐 · 顔真卿 · 多寶塔碑①
(11)唐 · 顔真卿 · 多寶塔碑②
(12)唐 · 顔真卿 · 多寶塔碑③
(13)唐 · 顔真卿 ·顔家廟碑①
(14)唐 · 顔真卿 ·顔家廟碑②
(15)唐·褚遂良·雁塔聖教序
(16)元·趙孟頫·六體千字文
(17)清·姚孟起·臨九成宮
(18)現代·啟功
(19)現代·田蘊章
(20)現代·田英章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