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一般是在公曆4月5号或前後。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于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将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所以清明也是踏青春遊、愉快玩耍的日子。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
自2008年起,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成為國家法定假日。
清明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蹴鞠、秋千、植樹、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别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别的節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